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4章 皇帝欺世盗名,岂能坐视不理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要说某位老登厚颜无耻呢,把他吹的太过,他也知道脸皮发烧。

可要说他谦逊、忠厚呢,该不要脸的时候他半点不含糊,哎呀,不得不说,皇帝的底线相当灵活。

总之一句话:

“给祖宗们表功绩、展现孝心的事宜,我刘彻当仁不让!”

编撰先祖光辉伟绩的活计,皇帝揽过去了,而且以十二分的重视对待。

或许在父子两人的对话过程中,有诙谐的成分,可真当涉及到列位先帝时,即便是给他们凭空捏造神迹。

也必须要严肃万分!

这就不是一件可以开玩笑的事儿,皇帝都得翻阅典籍,才能给自己父皇、祖父、曾祖父编传奇故事……

至于大汉其他几位皇帝。

比如什么孝惠皇帝、前、后少帝,乃至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高皇后,不好意思,刘彻没兴趣给他们编。

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与此同时。

太子也得了允准,开始整合各郡驻京办事处,他们以后就是转运邸报的现成人选。

而邸报的编辑工作,刘据自然是提拔了虞初、虞侍郎负责,再辅以刀笔吏协助。

邸报,说到底,主要刊登其上的是朝廷政令,还是那种贴在宫门前、三公九卿官署前的公开政令。

誊抄即可。

需要虞初自由发挥的地方并不多,再说,涉及到天子、大将军和列位先帝的地方,他也没有发挥的资格不是。

就这样,在太子的初版基础上,皇帝修修改改,定稿的很快,印刷、工匠、场地等等,水衡都尉府一应俱全。

然后。

第一期大汉皇家邸报,就这么水灵灵的问世了。

再然后,随着骑卒奔向大汉各方,一场小小的震撼也掀起了……

上谷郡郡治,沮阳城。

嘭。

一个布囊丢在桌子上,发出铜钱碰撞声,李陵没有细数,随手收了,两颗虏首军功折算的钱财,他并不在意。

替他领钱的大胡子督邮一屁股坐下,猛灌一口茶水,抹了把嘴,舒坦道:“呼。”

“怪了,以前领钱就领钱,现在去,说什么还有一份邸报,写着朝廷政令,嘿。”

曹督邮若无其事的说完,刚跟他一起进来的副官就把一张写满字迹的大纸拍在桌子上,“嗐,要我说……”

“你不用说。”

不等那副官敲边鼓,李陵已经把邸报拿在手上。

军中识字的不多,即便老曹也认不得多少,李陵这个出身名门大族的‘少爷’,免不得被袍泽薅羊毛。

果然。

一见李督邮上道,屋内装作毫不在意的兵卒们齐刷刷围了过来,一个个七嘴八舌道:

“新鲜诶,朝廷政令不给太守送去,反而让俺们看。”

“谁说太守没有,都有。”

“行行行,别他娘的吵!”一脸络腮胡的曹督邮伸长脖子,朝李陵问道:“李小子,上面写的什么?”

李陵也没在意称呼,看着手上邸报,“嗯,说是朝廷不久前发兵八万,攻打东越国,领兵将领有……”

“俺知道、俺知道!”

话到一半,有个汉子就嚷道:“其中一个领兵将军,不就是督邮的三叔?俺听你说过。”    “啧啧啧,李小子家里不得了啊,厉害。”坐在对面的大胡子捋着胡须,日常唏嘘道。

见状。

李陵视线下移,念起另一道政令,“出使西域两年的大行治礼丞回京,带回良驹上百……见闻……”

不出意外的,众人视线迅速被拉开,依旧是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感叹句,例如:

“乌孙?跟北边乌桓人是一个娘胎生的?”

“嚯,西域那什么鸟国,几千人就是一个国了?还有大王?”

“这……”

“好像比俺们村大不了多少吧?”

诸如此类惊叹,不止在沮阳城上演,大汉其他郡县同样如此。

地处极东的人能得知极西之事,居于巴蜀的人们能知晓东郡治水盛况,身处南疆的流官,也能了解长安讯息。

刘据那一句开阔视野,绝非虚言。

大汉天南地北的事情何其多,身处长安这个中心的大臣们通晓并不难,各郡身居高位的太守、郡丞,打听打听也能知道。

可对于底层人物。

有的百姓,可能终其一生都走不出一个县,更不必讲知晓外间事,有些小吏,能去一趟郡城,已是开了眼界。

何谈知晓天下事?

其实刘据大可不必给邸报添加花边新闻,在娱乐极度匮乏、信息极度闭塞的大汉朝。

那份能下发到乡三老的邸报、不禁民间买卖的邸报、写满天下事的邸报,已经足以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大老粗有大老粗的关注点,比如那些个跟村子一样大的鸟国……

饱学之士有饱学之士的关注点,比如国朝四方动向,朝廷公卿调整。

但同时。

邸报的出现,毕竟是一种全新模式,有人感兴趣、有人夸,必然就有人不满、有人骂。

某些有欺上瞒下需求的地方官员、扎根地方的豪族,几乎是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邸报的危害!

对于他们,危害很简单,就一句话——

以前皇权不下乡,现在下来了。

察觉到危害的第一时间,认为把重大政令广而告之不妥、不对的声音,逐渐在民间泛起。

随后。

由此引起的批判就一发不可收拾。

“董公你看看,这什么割发代首,简直……简直一派胡言,天子何时有过此类事迹?”

长安城北,茂陵县,董宅书房内,头发花白的老学究痛心疾首,说话时气的胡子都在抖。

“董公,陛下如此行径,难道以为能骗过天下人不成?我等岂能坐视不理?”

“正是!”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在座的一众豪绅、士林领袖纷纷点头,拿眼去看主位,端坐在那儿的董仲舒动也不动,面无表情。

今日众人齐聚此处,找上董仲舒,想请他带头出面抵制邸报,一则,因为董仲舒是儒家话事人,名望高,有资历。

二则。

在外人看来,董仲舒跟他们是一条战线的。

须知,第一个限制皇帝瞎搞、还提出一套完善理论、甚至当着皇帝面讲出来的人,就是董仲舒!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3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