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5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

书名: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作者:木屋城堡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5

以上言语不是宣言,而是又一次的划线,刘据给自己臣属划的——太子宫行事准线!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主将的能力、手腕,会很大程度影响团队的办事方法、处事原则,如果主将能力不明,麾下就会犹豫、彷徨。

此刻正殿内在座的人,难道真的都很怂?

一谈起革新九卿,全都噤若寒蝉?

不然。

就拿今夜表现最突出的东方朔举例吧,世人皆知他是辞赋大家,又有《答客难》等名赋传扬天下。

可读过《答客难》的人都知道,东方大家写的这篇赋,是在对陛下发泄不满!

对皇帝都敢撩几下,何况旁人?

馆陶大长公主年过花甲时,找了一位男宠董偃,喜爱的不得了,又是花钱、又是亲自出面捧他。

甚至将其引荐给刘彻!

董偃也十分会来事,对天子毕恭毕敬,想着法子逗乐皇帝,时间一长,皇帝就让其经常出入宫廷。

那时,作为同样能随意进出未央宫的东方朔,却对这个靠‘卖肉’上位的董偃不以为然。

有一日。

董偃再次入宫,东方朔却堵住殿门,不准他进入,当着对方的面,直接跟皇帝列数其人三大罪状——

私交公主,败坏风化,蛊惑君王!

当杀!

杀,碍于馆陶公主的颜面,自然没杀。

不过因为东方朔坚持不准董偃入正殿,那日设在宣室殿的晏请,皇帝只好换了一座偏殿,另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

仅从以上履历来看,东方朔绝对和‘怂’字不沾边。

从先前商议任官回避制度、监察制度时的口若悬河,也能看出他的胆量。

那为何偏偏涉及到九卿,他就闭嘴了呢?

很简单。

东方朔没怂,但他怕太子会怂!

任官回避、监察机构,这两件事都有皇帝背书,当今天子是个什么脾性,大家都知道。

可太子的脾性、在国事上的脾性,外人还真摸不清楚,况且太子一开口,就是要动比地方官吏麻烦百倍的九卿!

不止东方朔。

庄青翟等人哪个不心里打鼓?

他们怕太子是三分钟热度,怕太子脑袋一拍,张口就来:“我要革新九卿!”

革新不是过家家、不是喊口号,没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遇到反扑,是要死人的……

岂不闻。

先后官拜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的王臧?亦或者官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职位的卫绾?

他们两个地位显赫的朝廷大员怎么死的?就四个字——

建元新政!

但凡朝堂上涉及革新的事宜,倘若没有一个坚定的主导者,很容易半路夭折,献策者也落不得好下场。

现如今,皇帝之所以说改哪个就改哪个,还永远不缺为其冲锋陷阵的人,那是因为皇帝掌权后,立刻大肆清算太皇太后留下的余党,替两位死于狱中的老师平反!

换言之。

臣子们对皇帝的信心,是用王臧、卫绾的血换来的!

那太子宫此刻在座的臣子们,对太子有此类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信心吗?

实话实说,没有。

如内朝那般召集近臣,由太子完全主导的商讨国事、制定国策,今夜还是第一遭。

迄今为止,还没有谁替太子的执政生涯祭旗!东方朔他们对刘据没有信心,很正常。

所以他们突然无声、突然齐刷刷的看向太子,刘据感受到了情绪,他将所有视线收归眼底,郑重其事的给了回应:

有些事,得罪人,也要做!

孤也不怕得罪人!

反馈给的很及时、很强烈,殿内谨慎的氛围肉眼可见的发生转变。

东方朔看了看左右,同僚们都很含蓄,只好他来抛砖引玉,议一议这个由太子本人提出的想法。

“改九卿制度?”

“……敢问殿下,你想怎么改?改哪几位?”

幕僚们齐齐望来,进入正题,刘据也正色来答:“你若问孤想改哪几位,孤那几位都想改!”

“少府太臃肿,太仆职能过少,郎中令管辖不清,大农令权柄不够,等等等等。”

刘据看向肃然危坐的一众人等,坦言道:“孤对朝廷现行的九卿、甚至不止九卿,孤对三公同样有想法!”

果然够坦言。

给神色严峻的众人些许时间消化后,刘据接着道:“但三公,孤如今还动不了,父皇也不会让孤动。”

“可九卿却能动一动,也该动一动了!”

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依旧是继承自秦朝,这个开辟皇帝职业的王朝,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

时过境迁,有些秦朝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下。

比如三公,如果适用的话,现在太尉一职上为何没有人影?

再比如九卿。

在水衡都尉府没有建立前,少府管着锻造兵器、营造宫室、各种山海池泽之税,还有皇宫内所有吃穿住行。

还有,尚书令、黄门令、御史台,全在少府麾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太仆。

太仆,主要职责,负责天子出行时的车马礼仪,次要任务,是管理牲畜事务。

然后,没了。

卫尉,执掌未央宫外的禁军,然后,也没了。

此类职能模糊、权力畸形的状况,在九卿中比比皆是。

并非说太仆管理牲畜、卫尉掌管禁军不重要,而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能决定朝廷走向这些个公卿,他们的权柄、地位、职能之间,设置的过于粗糙。

太糙!

看到这儿,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三公九卿不好,那是不是就要搞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户部、吏部?

不是。

步子迈得太大,是要扯着蛋的。

秦朝施行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并非秦朝时一朝成型的,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秦朝是在已有基础、经验上,改良的。

三省六部制也是同理。

隋文帝施行的三省六部,其实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或者说,是对三公九卿制侵蚀、夺舍的过程。

南北朝时,把三公玩坏;晋朝时,把九卿拆解,扩充三省权力;曹丕时,始置中书省,侵吞外朝权力。

时间再往后倒退。

东汉,汉光武帝扩充尚书台权力,架空三公。

然后。

就到了三省六部制最初的源头,经过一层层剥洋葱似的回顾,不难发现,历代君王都在不遗余力的限制‘外’权,扩大‘内’权。

而这玩意儿,不就是刘彻弄出来的?

没错。

三省六部制的源头,其实就在当下未央宫里的那个内朝!

现在再来看看,还能直接搞三省六部吗?

刘彻明显有往这个方向奔的念头,内朝都弄出来了,那他为何不直接颠覆丞相、御史大夫、九卿这套体系?

依旧显得娇羞半掩?

如果说委婉点,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套成熟的政治制度,是需要时间慢慢推行、成熟、进而平稳的。

说直接点。

就是皇帝也不能凭空捏造、大力出奇迹!

放在刘据身上,他老子积累了几十年淫威都做不到事,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太子就能做到了?

再者。

即便刘据省略几百年的演变,把三省六部制这个最终答案甩在老刘面前,皇帝估计也不会支持此类颠覆性革新。

没有经历过任何实践的检验,就彻底更改一套行政体系,那不是革新,那是对刘氏江山的不负责!

咳。

扯远了,言归正传。

回到眼下,太子宫内,东方朔品了品太子的话,斟酌着道:“若臣没有理解错,殿下是想大范围更改九卿职能?”

刘据扶剑点头。

东方朔一对弯眉扬了扬,迈步前走,那股跃跃欲试的劲头再次涌现,不过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他没有立马开口建言。

而是转头看向左前方的庄公。

庄青翟明白他在想什么,捋着胡须思索一阵,稳重的老者依然有谨慎的话要讲:

“殿下,你想改动九卿的初衷是好的,老臣先前听了,也认为是对的,但与我等商议之前……”

说着。

庄青翟顿了顿,方才缓缓道:“殿下应该先问问大将军、骠骑将军的意见,甚至与陛下也谈一谈。”

话音落下,张贺点头道:“庄公所虑不无道理,要动九卿,殿下得有坚定的支持者,我们能为殿下冲锋陷阵。”

“但压阵的,还需大将军。”

最是积极的东方朔,此刻热切的心、激动的嘴也冷静下来,他看向太子,附和道:    “庄公与张兄说的是。”

“况且,九卿里,有几位和大将军、骠骑将军关系莫逆,我们献策,若是波及到了他们……”

大水冲了龙王庙,那可就不妙了。

大家都是太子党没错,但太子党里,也有隐形派系,大将军是一系,由于骠骑将军过于牛逼,麾下逐渐自成一系。

今日殿内在座的,又是一系。

属臣系!

如果还要再分,李广代表的陇西李氏、鲁国史氏也是一系,正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嘛。

各方势力一下涌上心头,刘据也意识到直接让臣属们献策,有些难为他们了。

一着不慎。

得罪旁人事小,得罪自己人可就既闹笑话、又伤感情。

太子点头低吟之际,身侧侍立的魏小公公眼皮微抬,适时问道:“殿下,宴席已经准备妥当,您看?”

“喔,那便先用宴吧。”

“是。”

不知不觉间议事已久,九卿事宜虽然只是起了个头,但其他两项政务处理的妥帖,刘据为了感谢,也是为了让虞初、张贺他们互相熟络一下,宴席筹备的很是丰盛。

席间刘据并未端着架子,主动走下主位,他本想活络气氛,可有东方朔在场,气氛压根就没有冷过。

无法。

刘据无奈笑笑,最后只着重给众人介绍了一下金日磾。

对于这位匈奴人,前太子少傅庄青翟知道的多一些,一直跟随刘据左右的太子舍人苏武,也了解的多一些。

东方朔就差点,虞初、诸贺这几位投效时间晚的,对金日磾更是两眼一抹黑了。

不过没关系。

今夜过后,印象就有了,很深刻。

宴席上觥筹交错,一直持续到晚间,戌时将尽之际,正殿的宴会方才进入尾声。

刘据一如既往,虽然庄青翟现在已经不是太子少傅,但刘据依旧持弟子礼,亲自相送……

与此同时。

侧殿。

“前些日子殿下在上林苑猎到一头鹿,这些肉脯苏舍人带回去。”李良娣捧着一个盒子,递给苏武。

苏武接过还未谢恩,却见良娣从宫娥手里接过一个木盒,又递过来,“之前义公一事,多谢你兄长相助。”

李珆嘴角噙着笑,轻声道:“殿下知道江阳侯不便收,殿下也不便直接谢,劳烦苏舍人转达了。”

见状。

苏武本想婉言推辞,可听到后一句话,他接过盒子,沉声道:“苏武替兄长谢殿下!”

李良娣轻笑道:“江阳侯的帮助,殿下会一直铭记于心,将来必有厚报。”

苏武默然点头,郑重行了一礼后,方才告退。

按照宫中规矩,每逢节日、或者相隔一段时间,皇后就要赏赐酒肉给皇帝的近臣,以示恩宠。

太子宫也有类似传统。

不过,如今太子宫没有太子妃,赏赐酒肉的事情就落到两位良娣身上。

侧殿另一处。

金日磾从史良娣手中接过盒子,施礼道:“多谢殿下,良娣。”

史灵笑容和善,屈膝回了一礼。

礼不可缺。

之前太子宫有两位姬妾,曾对金日磾匈奴人的身份指指点点,失了礼数,坏了规矩,所以她们人间蒸发了。

可惜……

好在如今的太子宫规整了很多,两位良娣持身以正,御下也有道,长公主新送来的几位美妇人都调教的服服帖帖。

再也没有闹出幺蛾子。

金日磾受了礼遇,随后在内侍的引领下,一路出了太子宫。

离开宫门,坐上马车,吩咐回府。

而今金日磾已经成家,按着明面上厩长的当值时间,白日上班,晚间则回自己的宅邸。

金宅。

位于长乐宫对面,仅相隔两条街道,宅子是太子给置办的,就连金日磾回府后,迎上来的妻子,也是太子牵线的。

金曹氏。

平阳侯曹宗的曹。

曹宗,卫长公主嫁于平阳侯曹襄时所生之子,也就是刘据的亲外甥。

是的,刘据也是当舅舅的人了……

平阳侯曹氏一脉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当舅舅的想在你家挑一个族女,嫁于自己的肱股之臣,你没意见吧?

小曹宗现在还是玩泥巴的年纪,舅舅说啥就是啥呗。

娶了曹氏女,理应是冲淡自身匈奴人标签的好谈资,可金日磾成婚后仍然低调、内敛。

平时也不和京城哪家来往。

以至于除了亲近之人,鲜少有人知道,曹氏贵女嫁给了一个太子宫养马的匈奴小子。

将太子宫赏赐的肉脯交给妻子,又交谈了几句,金日磾命人唤来自己的弟弟。

书房。

昔日还是稚童的金伦,现今已是人高马大的少年郎,“兄长。”

“坐。”金日磾指向右侧。

待金伦在桌案旁坐定,金日磾打量着他,“殿下今夜告知我,准备提拔你做事。”

“真的?!”金伦脸色一喜,顿时咧嘴笑道:“我现在弓马娴熟,经义功底也不差,能文能武,什么都能胜任!”

他盯着自己兄长,两眼熠熠生辉,迫不及待的问道:“殿下准备给我安排个什么差事?”

话罢。

金日磾却没有回应弟弟的激动,只是静静的看着他。

看着看着。

金伦脸颊抽了抽,挠挠头,缩着脖子安稳坐好了。

屋内静了一会儿,金日磾不急不缓的声音才响起:“你年少时遭遇的大变,难免不记事。”

“入了太子宫后,我幸起,从此你更是没有受什么苦楚、磨难,以前你性子大大咧咧,我不管你。”

“但以后,我说,你记着。”

金伦闻言,脸上激动尽去,连忙肃穆拱手,“请兄长教诲!”

啪。

一本书册扔到桌案右侧,金伦扫了一眼。

“专诸刺吴王僚的事迹,我让你看了不止一遍。”金日磾话音刚落,金伦立刻接道:

“我明白,当年在王城外,太子殿下以专诸比兄长,事后更是恩重如山,兄长愿为殿下的专诸。”

“弟亦愿!”

金日磾看了弟弟一会儿,点点头,“其实那日在王城外,殿下还提了一个人,淮阴侯,韩信。”

韩信?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一听这两个字,金伦立刻抬头,目露惊疑。

以金日磾如今手里掌握的力量,当年对他讳莫如深的旧事,现在已不是秘密,对他的弟弟也不是。

可正因为知道,金伦才会失态。

金日磾没去管弟弟眼里的震惊,把玩着手里那柄镶嵌红宝石的匕首,自顾自道:“殿下借淮阴侯比作我,是勉励。”

“但我却时刻自醒,告诉自己要戒骄戒躁、谨慎做事,切不可恃宠而骄,否则,钟室之祸不远矣……”

此言一出。

金伦神情巨震,意识到兄长的警告之意,立刻起身保证道:“兄长放心,我记住了!”

金日磾眼睛没动,淡淡道:“这些话,我希望你真的记住、记好了,人教人,教不会,等到事教人……”

“我不会留情。”

这一刻,金日磾想起了太子宫消失的那两个姬妾,他在心底默默补充了一句:

我们容不得犯错!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21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