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末凶兵

作者:怒江山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309章 半渡而击

书名:明末凶兵 作者:怒江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7

第309章半渡而击

当初崇祯一心杀袁崇焕,满朝文武没几个替袁崇焕说话的,现在倒好,这些人一反常态,竟然一心保袁崇焕。

面对朝臣抛出的各种理由,崇祯有些难以应对。他是皇帝,却不能不讲道理。几年时间,也成长了许多,他已经深刻地认清了现实,这些朝臣总会惹人生气,可朝廷离了他们还真不行。这些人现在一心要保袁崇焕,不断地强调袁崇焕忠君爱国,便是有错,那也不是大错。要知道,崇祯定袁崇焕的罪,其中有一条就是里通外敌,如今朝臣们彻底将这条罪名给推翻了。

崇祯心里很清楚,这条罪名只是想彻底钉死袁崇焕罢了。毕竟,真正杀袁崇焕的理由是没法对外人说的。那时候上到朝堂,下到百姓,都想让袁崇焕去死,所以这里通外敌的罪名也没弄什么证据,谁又能想到有些人竟然利用这个漏洞,替袁崇焕翻案

袁崇焕必须要死的,至少崇祯是这样想的。当初自己是多么的支持袁崇焕,可是换来了什么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又任由鞑子扣关袭击京畿,后又追着鞑子吃了一屁股灰,想要在京城决战。袁崇焕此人辜负圣恩,办事不利,不杀难消心头之恨。

崇祯还想据理力争,成基命等人越是保袁崇焕,他越是不能让袁崇焕活。可是,还未开口,便看到群臣之中有人不断地使着眼色。没奈何下,崇祯只能压下心中火气,扬声道:“好了,诸位爱卿,关于袁崇焕一事,待朕考虑一下,明日再议。”

崇祯这样说,已是做出了让步,成基命等人也不好太过逼迫。这次朝会,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中草草结束,回到御书房,没过多久,便听外边的太监喊话,“陛下,侯尚书到了。”

“让他进来”崇祯语气不太好,等侯世禄进了屋,他寒着脸气道:“侯爱卿,刚刚在大殿上,你是何意那袁崇焕庸碌无能,害的京畿遭难,此人难道不该杀”

侯世禄赶紧行了一礼,苦笑道:“陛下,臣并非此意。袁崇焕之前总督蓟辽,鞑子扣关,他自然要负主要责任的。杀他,无错可是现在成阁老等人要保袁崇焕出狱,也是为了镇压白莲教余孽。虽然,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可是现在最紧迫的不就是剿灭流寇与白莲教余孽么”

“陛下,如今不是斗气的时候,只要那袁崇焕真能将白莲教余孽镇压下去,也算解了心头之患,暂时去了他的死罪又有何不可若是出征不利,到时候数罪并罚,想必那些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再者,成阁老等人保袁崇焕剿灭白莲教,那肯定会一心帮着袁崇焕的。”

崇祯仔细回味着侯世禄的话,仔细想想,不得不承认侯世禄说的很有道理。派别的人去镇压白莲教,完全可以,但是成基命那些人会真的尽心尽力做事么派袁崇焕去,就不一样了,袁崇焕可是他们共同担保的,在镇压白莲教的事情上,他们肯定要想办法尽心尽力的去办,努力给袁崇焕提供帮助。

道理很容易想通,可是崇祯真的很不甘心。自己可是大明朝的皇帝,九五之尊,却活的这般无奈。有些人想杀,却杀不掉,有些人想让他活,却保不住。就像是袁崇焕,明明恨他恨的要死,连处决的公文都发下去了,现在为了大局,却要把之前所有的定论都推翻。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这不是活生生的打自己的脸么可没有办法,有些事情,离开那些人的支持,寸步难行。良久之后,崇祯往后一仰,整个人松垮垮的靠在椅背上,他闭上眼睛,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语声充满了苦涩。

“王伴伴,你走一趟镇抚司吧,传朕旨意,放袁崇焕出来”崇祯心中一阵叹息,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天下少有了吧想他朱由检自命不凡,结果,却是屡次丢老祖宗的脸。

看到崇祯这个样子,侯世禄想说几句话劝一劝,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该怎么劝呢他终究只是一个臣子,永远也无法知道陛下心里在想些什么,不坐在那个位置,又怎么知道那个位置最在意的是什么呢

袁崇焕与内阁东林党那边有什么交易,侯世禄和崇祯一概不知,只要袁崇焕真能迅速的把白莲教镇压下去,那所有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很快,袁崇焕被锦衣卫放出了天牢。在两名校尉的陪同下,袁崇焕慢慢走出天牢的大门。由于在牢中待了太久,已经适应了阴暗的环境,乍一接触到明媚的阳光,无比刺眼。烈日灼烧,很快汗水流了下来。袁崇焕抚着额头,遮挡着阳光,他喜欢这种燥热,阳光的温度,证明他还活着。

终于,朝着大明门方向走去,转过头,看着北方,目光变得复杂了许多。这一刻,袁崇焕心里在想什么,无人知晓,只是他的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

袁崇焕被放出天牢,此事不胫而走,立刻成了京城百姓讨论的热题。距离鞑子扣关已经过去很久了,百姓心中的恨意淡了许多,可是对于袁崇焕的不满,终究还是有的。许多人想不明白,怎么把袁崇焕放出来了,难道大明朝能打仗的,除了袁崇焕没有别人了么

更何况,大多数百姓觉得袁崇焕未必会打仗,他要是打仗很厉害,也不会任由鞑子扣关进攻京城了。

当然,很多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怪着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百姓可不知道朝堂上的事情,他们心里本能的觉得皇帝最大,袁崇焕被释放,那肯定是皇帝的意思。就这样,崇祯稀里糊涂的背了不小的骂名。

蓟州,这座京畿名城,在鞑子扣关的时候,蓟州受到的损害最大,当地士绅权贵以及百姓多年积蓄,几乎被鞑子席卷一空。可以说蓟州百姓对鞑子的恨犹如滔天之火,他们自然没法去跟鞑子拼命的,于是这股怒火全转移到了袁崇焕身上。当初崇祯要杀袁崇焕,蓟州人拍手叫好,最为支持。如今崇祯把说出的话咽回去,把袁崇焕放了出来,还委以重任,这下蓟州百姓哪里受得了,于是,许多人自发组织起来跑到蓟州衙门请愿,要求朝廷收回成命,斩杀袁崇焕。

蓟州的事情闹得不小,却于事无补。生怕蓟州出乱子,孙承宗还将何可纲调到了遵化,最终,蓟州百姓各自散去,但是心中的不满却日益加深。

紫禁城内的崇祯也不是聋子瞎子,蓟州的事情他心里很清楚,所以,他觉得委屈。放袁崇焕不是他崇祯的意思,凭什么这恶名要让他崇祯来背

京城南郊,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多了一排粥棚,几个月下来,不知救济了多少流民。一顶轿子停在不远处的柳林外,一名女子掀开帘子,看看外边的情形,黛眉紧紧地皱做一团。

“哎,流民越来越多了,这里还是京郊,那河南以及陕西不堪想象啊”

女子一身白色纱裙,普通的衣着,却掩不住典雅的气质。轿子旁边一名做小厮打扮的丫鬟,弯下腰劝道:“这鬼天气,娘娘还是坐回轿子吧,可莫中暑。”

白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懿安皇后张嫣。这排粥棚其实是她提议崇祯搭建的,此事知道的人甚少,崇祯也不可能管着点事,所以便由张嫣看着。

近几个月,京畿流民越来越多,尤其是陕西流寇夺取河套后,崇祯便认清了一个现实。流民若是安顿不好,随时可能变成流寇,设粥棚,一方面让流民有口饭吃,不用折腾京城,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知晓流民心中真实的想法,避免生出更大的乱子。

京郊出现这么多流民,张嫣真的很担心,她担心铁墨能不能安然无恙的从那个大泥潭中抽身出来。正在犯愁的时候,传来袁崇焕调任山东巡抚的消息,这下张嫣也坐不住了,拍拍轿子,轻声道:“樊虎,去英国公府。”

袁崇焕的事情还要早点通知铁墨才行,她久在宫中,虽不理政务,却依旧敏锐的感觉到袁崇焕之事绝不简单。对那个皇弟,她很了解,皇弟是绝对不可能释放袁崇焕的,那么救袁崇焕的就只有内阁那些人了。内阁那帮子人会只为了保袁崇焕镇压白莲教多半是冲着铁墨去的。

七月下旬,在解决完晋南的所有农民军残余势力后,四万宣府精兵终于进驻了陕州茅津渡。从山西想要尽快到河南,最快的办法就是从茅津渡过黄河。渡河,本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却让宣府兵马驻足了好几天。王自用那些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早就料到这些了,为了阻挡宣府大军的脚步,竟然将茅津渡一带的船只全弄走了。但凡是能运东西的船,无论大小,全部征用,用不上就直接拆了毁了。总之,茅津渡东西二十里,王自用只给铁墨留下几艘破舢板。

没船,宣府大军就是再能打,也没办法横渡黄河。王左挂聪明绝顶,也被王自用这一招恶心的够呛。无可奈何之下,大军只能暂时驻扎在陕州,分出人手不断寻找船只。

至七月二十六,终于完成了渡河的准备,可铁墨还没来得及下令渡河,就接到了京,而是张嫣派人送来的加急私信。

看完书信内容,铁墨整个人都有点不好了。按照日子,袁崇焕应该被千刀万剐了才对啊,怎么袁崇焕不仅没死,还被派到山东当巡抚,主持镇压白莲教余孽的事宜。饶是铁墨心胸开阔,想得开,这时也是眉头深锁,脸色晦暗。

见铁墨脸色如此,王左挂刚刚放松下来的心,也提了起来,“督师,是不是京城那边又出事了”

“哎,你看看吧”铁墨将信递给王左挂,凝神思索起来,袁崇焕是死是活并不重要,怕就怕是冲他铁某人来的啊。

王左挂耐心的看着信,看罢,只能摇头苦叹:“此事并不简单啊,让袁崇焕去镇压白莲教,还真是一招妙棋。事情办好了,袁崇焕性命无忧,还会名声大振,届时,再推荐袁崇焕插手河南军务,谁也说不出什么。明着是让袁崇焕督战山东,实则是要给督师你增加一个对手啊。”

铁墨撇撇嘴,苦笑道:“看来先生也看出来了啊,袁崇焕此人野心勃勃,善于钻营,军中也是有些威望。若是有他在一旁掣肘,麻烦不小啊。”

铁墨不怕那种能冲能打的,更不怕耍阴谋诡计的。偏偏怕袁崇焕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想毛文龙是怎么死的,就知道袁崇焕这个人有多可怕了。

袁崇焕有着问人的狡黠,同样有着街头恶痞的狠劲儿。袁崇焕虽然没什么大才,可是这个人真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不在乎脸面,要多无耻就有多无耻。

没过一会儿,铁墨耸耸肩膀,转身将信抓过来,吐了口浊气,“管他呢,走一步算一步吧”

七月二十八,铁墨以李应元为先锋,开始了渡河行动。李应元在辽东时,管的便是水军,当初偷袭东江镇的战事,便是他指挥的。铁墨手底下都是一群旱鸭子,渡河之战,除了李应元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了。

王自用自然不会任由宣府兵马随意渡河,在南岸留赤眼罗刹袁马以及牵牛星卫阳阻敌。袁马和卫阳也是打仗不要命的狠人,可他们也不懂水战,只是在岸边布置弓箭手,等着官兵上门。

半渡而击,这就是袁马的打算。

当李应元的船只出现后,袁马迫不及待的命令麾下的人放箭,一时间箭雨封锁前方十几丈的地带,箭矢飘落,滔滔黄河水席卷而过。

几轮箭雨发射出去,袁马和卫阳就瞪大了眼睛。

只见水面上的官兵并没有混乱,预想中的惨嚎连连也没有发生。

怪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62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