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33章 :出事了

书名: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2:52

李长乐觉得走水路比蹬车快多了,不过十几分钟的功夫,船就回到了码头。

只见回航靠岸的船只,比他们回来的时候多了不少。奇怪的是,以往闹哄哄的岸上,却是连人都没看到几个。

两人把船上的东西收拾好,将橡皮桶和竹筐,全都摞在一起,提着跳下了船。

李长乐看到前面一群人,骂骂咧咧的朝拐角那边走,隐约传来女人的咒骂声。

陈永威伸着脖子,“哥,出啥事了?”

“过去看看去。”李长乐扛起竹筐朝前,准备找人打听消息。

没走几步,就看到陈阿毛跟个男的,骂骂咧咧的走了过来。

“你姨个卵泡,大潮水马上就要来了,眼看就上大货了,不晓得从哪里出来一条瘟船……”

“陈老大,出什么事了?”李长乐忙迎了上去问道。

“唉!”陈阿毛叹了口气,“阿赖兄弟俩在蛇山岛附近,被一条十几米长的铁皮船撞了。

兄弟俩还没站稳,那些人二话不说上船就抢,刚好我跟阿昌路过,忙开船冲上去帮忙,那些人才开船跑了的。

赖家兄弟的渔网,还有鱼获、起网机啥的都被抢了,兄弟俩还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赖老二的手好像也被打伤,这会儿送回去找村医去了。”

渔村的人出海后都很团结,因为都是渔民,别人今天遇到的事,说不定哪天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李长乐愤怒的说道:“哪里来的船这么嚣张,大白天的就敢明抢,看清楚是哪里的渔船了么?”

陈阿毛摇头,“不清楚。不是我们这边的船,也不是南岸的,五个男的看着都很年轻,说话的口音跟我们这边的也不一样!”

虽说他们这边的土话,有时候相隔一个村都不一样,但这边的口音还是有相同点的。

那几个人说话时的口音,他听着觉得有点像隔壁省的。

“阿毛,口音还不简单啊,可以学别的地方的口音。”阿昌接过去说道,“要我说,咱们也要防备一下是不是有的人,装别的地方的口音干坏事?”

北岸跟南岸抢地盘的事,经过政府调停划定海域后,虽说已经相安无事了大半年。

但那边大船多,资源消耗的快,他们那边的鱼获不行了,就来抢这边也不是不可能。

但现在没证据,谁也不敢说出来,毕竟两岸人才安生了大半年。

万一这事不是他们干的,再起纠葛对大家都没好处。

陈阿毛点了点头,“不管是哪里来的,以后出海得小心点了,十几米长的铁皮船,二话不说冲着船就撞,小木船遇到只有倒霉的。”

李长乐说道:“以后还是叫上几条船一起出海,万一遇到大家也有个照应。”

阿昌:“是啊,今天要不是遇到我们,赖家兄弟还不晓得会咋样呢?”

几人站那抽了支烟,讨论了一下应对办法。

陈阿毛又把今天捕捞到的皮皮虾、马鲛、墨鱼、鱿鱼小管都卖给了李长乐,才开着渔船走了。

这些东西加一起也才一百多斤,李长乐和陈永威找了根木棒抬着往回走。

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在议论赖家兄弟被抢的事,都说以后去外海作业,还是约个伴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

两人刚到院坝口,两个儿子就迎了上来,“阿爸,你回来啦!”

李长乐伸手撸了两人一把,“今天在学校表现咋样?”

“老师还表扬我了。”

“小海的作业写完了没?”

“写完了,小洋哥他们还在写。”李小海说着朝屋里跑,“阿娘,阿爸回来了。”

周若楠闻声从李母他们那屋走了出来,有些不安的看着他,“回来啦!赖家的事,你们听说了么?”

“听说了!”李长乐笑着安慰道,“别担心,那些人只敢抢落单的渔船,我们两条船在一起,四个壮劳力,他们不敢对我们下手。”

“嗯,我灶上还煮着东西,等会儿再跟你说。”周若楠急匆匆的朝屋里走去。

两人把橡皮桶抬出来,葛昌发就来了,“阿乐,你们明天几点出海,到时候我们一道走。”

“明天初八,我家新房那边动土,就不出海了。”李长乐递了一支香烟给他,“你也听说赖家的事啦?”

葛昌发点了点头,“我家的船就在他们后面到的码头,他们的船还是陈老大的船帮忙开回来的。

兄弟俩被打的鼻青脸肿的,赖老二的手都被打断了一只,已经送医院接骨去了。”

“天杀的,遭雷劈的,强盗绿壳,这种人早晚要遭报应的。”过来搬鱼的李大嫂和李母大声咒骂起来。

“唉!”葛昌发叹了口气,“指望老天,那也得老天睁眼才行。”

李长乐觉得也是,“靠老天报应,还不如自己小心防范。”

陈永威点头,“是啊,他们都在说,约几个说的来的一起出海,只要不落单,就算遇到劫船也有个照应。”

葛昌发:“我来问你出海的事,就是想跟你们一起,大家互相照应。”

李长乐也猜到了,“要不你们明天就在近海作业,后天我们一起出海?”

“我回去跟我哥说一声,看他是怎么打算的?问好了来回你话。”葛昌发说着又道,“你们今天鱼获咋样?”

“还行!”

“那我先走了。”

“明天来家喝酒。”

“好嘞!”

李长乐送了他几步,回去帮着一起杀鱼,拿起一条青占,扣除鱼鳃,用刀在鱼腹划开一个口子,将内脏取出,用刀刮几下,一条鱼就杀好了。

“哥,阿富是不是对我们有啥意见?我看阿发好几次想跟我们一起出海,结果一次都没去成。”

李长乐摇了摇头,“我跟他连话都没说几句,不晓得是不是我哥他们跟他有啥矛盾?”

“等会儿问问大哥、二哥,如果真的有矛盾的话,我们还是别一起出海的好。我阿奶说,船上最忌有心不齐的人一起。”

“阿奶说的没错,等大哥他们回来,我问问。”

等他们把鱼杀完,帮着周若楠和李二嫂把桌子摆好,工地干活的人也回来了。

吃过饭,张得金就跟师兄弟一起骑车回去了,陈家祖孙和李家一家子,坐在院子里商量明天开工要做的事。

那排老房子已经修缮好了,李父还去大队找陈会计买了几扇旧门板,加上今天做的竹门,住人开火已经不成问题。

明天十几个泥瓦匠就要全部上工,一天三顿饭得有人在那边张罗。

初八宜动土、宜搬迁,跟李家众人也相合,还是个百事不忌的好日子。

动土这天没多大讲究,李家人只需在涨潮时,准备豆腐、馒头以及碗头,祭拜过土地公,李长乐兄弟挖下第一锄,其他的就领班工匠的事了。

渔家人对“涨潮”情有独钟,在他们的理念中,“涨潮”是兴旺、发达的象征。

所以渔家不管造屋上梁,还是乔迁新居、新人婚宴等等,都会选在涨潮时举行。

李长乐兄弟几个先搬过去,李大嫂和李二嫂、陈阿奶负责张罗饭菜,粮食、蔬菜还有买肉,花费的钱物四家平摊。

商量好后,大伙儿又说起了赖家兄弟的事。

李父说道:“在南山的时候,老金跟我说,赖家出事大伙儿都晓得了,他们明天跟移民村的两户一起结队出海。

你们兄弟一起出去要互相照应,别离得太远,发现苗头不对,能走就走,不能走,就得一心对外。”

李母听后一脸不赞同的看着他,“看你说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哪有那么容易遇上?”

李父瞪了她一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管遇得到还是遇不到,也得事先有个准备,遇事的时候心里才有主张。”

李长乐见老娘也瞪眼,忙安抚几人,“阿娘,阿爸只是说万一,没那么多顾忌的。”

陈阿奶也劝道:“是啊,阿花嫂,只要家里有船跑外海的,都在商量这事,阿乐他们心里也有数的。”

李母叹气道:“我晓得阿堂说的对,就是心里担心。”

李长乐:“阿娘,你放宽心,今天的事,我跟陈老大打听清楚了,铁皮船上就五个人,

他们也是挑落单的赖家兄弟下手。我们四个都是壮劳力,就算遇到也不是好欺负的。”

李二哥接过去说道:“阿乐说的对,他们只敢挑落单的船下手,我们两条船天天都在一起,就算遇到他们也不敢动手。”

陈永威:“对,我哥干架最厉害,我力气大一个能对付两三个。”

李大哥:“船上有几根青杠棒,以后把家里那把鱼叉也带上。”

李二嫂匪气十足,“柴刀也带上。我哥他们每次出海都是带着的,前年跟南岸的铁皮船抢地盘,

我大哥、二哥提起明晃晃的柴刀,一刀过去就有几个见血,都把他们打跑了。”

他们的柴刀不是那种短柄的砍刀,而是那种长柄的弯刀,专门用来砍树干上面的树叉那种。

李父:“等会儿我把刀柄加固一下,把刀磨亮一点,抢匪见了总会顾忌两分。”

“家伙肯定要带的。”陈阿奶不放心的叮嘱,“我觉得刚才阿堂说的很有道理,以后你们兄弟几个出海,两艘船最好别隔远了,万一有事才赶得及。”

陈永威忙道:“阿奶你放心,我们就是这样打算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