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147章 :阿乐挨骂是常事,毛毛雨

书名: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2:52

周若楠婆媳跟陈阿奶几人,这会儿已经开到最后两袋牡蛎了。

几人围着的那条方凳上面放着的两口碗里,一个里面放着十几颗不成型的珠子,一个里面放着六颗圆润光洁的牡蛎珠,中间那颗金色珠子特别耀眼。

周若楠撬开一个比她脚板还大不少的牡蛎,手就捏向肥壮鲜嫩的蛎肉,双眼顿时就亮了起来,抠开蛎肉,一颗跟弹珠差不多大的金色珠子,就被她捏在了指间。

她还没来得及开口,李大嫂就惊呼出声,“我的娘吔~阿楠又开出来一颗金色的,早上一颗,吃过饭坐下就开了一颗,今天的三颗都是她开到的。”

两公婆的手气都这么好,也没谁了,这次跟着他们干,肯定不会错。

埋头开珠子的几人都抬头看了过去,李母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哎呀呀,今天总算开到第三颗了,快把那颗拿来比比看,可惜早上开的那颗太小,不然就凑够一套了。”

李大嫂把碗里其他的珠子抓起来,就剩下那颗金色的,“来来来,赶紧比比看。”

“我先擦一下。”

周若楠高兴把珠子在围裙上擦了擦,把珠子放进碗里,几个脑袋都凑到中间那口碗面前,那劲头比赌钱的看骰子还大。

李大嫂手快,一把端起碗,晃了晃里面的珠子,看着来回晃动珠子,激动的说:“这两颗差不多大。”

“嗯嗯,我也觉得差不多大。”

李母说着接过碗,也跟她一样晃了几下,然后又递给李二嫂,在场的几人依次端着碗晃了一遍,统一了意见,两颗的大小都差不多。

李大嫂笑嘻嘻的说:“加上早上开的四颗,今天就开了十颗珠子出来了,白的已经凑够一套了,金色的也快凑够两套,就黑的还是只有一颗,我看要凑一套,难!”

陈阿奶笑道:“黑色一颗就一颗呗,我觉得还是多开几颗金色的好,还有两袋呢,阿楠手气好,还能再开一颗金色的出来。”

老太太乐得见牙不见眼,以前还说阿乐异想天开,没想到真能开出珠子,还能卖不少钱。

中午就分了一百多,每天都有钱进账,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起新房子了。

等敞亮的新房建好,就不用愁没人上门说亲,到那时候,再好好给他讨一房媳妇进门。

“阿奶,”周若楠不好意思的说道:“我都捡着大的开,你们也捡着大的开,开出珠子的概率要大一些。”

李二嫂看看脚边放着的牡蛎,“我们开的也不小,这次的牡蛎就没小的。”

“阿珍,不管大小,我们赶紧把最后两袋开完,明天还有呢!”李母说着把碗里的珠子抓出来,递给周若楠,“阿楠,先把这些拿去放着,省得有人来看到眼红。”

“好。”周若楠接过小心的包手绢里,回家把珠子分别放好,锁上门出来,就看到李小洋和李小青,抬着一桶清洗干净的蛎肉,后面还跟着拿筲箕、木盆的李小慧几个。

“三婶,又开了珠子出来没?”

周若楠看了看院坝周围,小声道:“又开了一颗金色的。”

“哇~”几个孩子急忙捂住嘴,笑得眉眼弯弯,“三婶,我们想喝麦乳精。”

“好,还有两袋,开完了就给你们兑麦乳精喝。”周若楠笑着接过水桶,推开门走了进去。

李大嫂瞪了李小洋一眼,“就晓得吃!”

“略略略!”李小洋冲她做了个鬼脸,“阿奶,盆里的蛎肉还要洗么?”

李母笑着点头,把瓷盆里的蛎肉倒进桶里,交给几个孩子,让他们送去洗了。

周若楠和李大嫂抬着那桶洗干净的蛎肉去了厨房,到了灶台前,揭开锅盖将牡蛎倒下锅,用锅铲擀匀。

李大嫂拐了周若楠一下,冲灶前埋头编竹扁的李父使了一个眼色。

阿乐走的时候让她在公婆面前探探口风,还不晓得两个老的,晓得他们要把新地基批在南山,是啥反应呢?

周若楠想了一下,说道:“阿爸,又开了一颗出来,等他们把溶洞里的牡蛎都凿出来,加上卖佛手螺的钱,下半年再挣一些,年底就能批房基地建新房了。”

李父放下手里的竹篾,满脸笑容的抬头,“等我好点了,我就去找阿冬说说,看看村口哪块位置好,一次就把你们名下的六间全都批下来。”

做梦都没想到,几个孩子年底就有钱建新房了,等阿乐把房子建好,看谁还敢说他街溜子,靠父母、靠老婆养。

李大嫂见他乐呵的样子,胆子大了些,“阿爸,我听说南山那不错,三间作两间,你看那儿咋样?”

“嗯嗯,我觉得南山不错,离村里远,清静!”周若楠帮腔道。

“批南山做什么?那边多背啊,出村要转一大圈才走得出去。”李父连连摇头,“那儿不行,还是村口好。”

他顿了一下,“房基地就得选热闹、人气足的地方,南山冷冷清清的,离海边又近,不好!”

周若楠:“我跟二嫂都喜欢清静点的地方,还有,村口的房基地才一丈二一间,南山一丈三不说,还三间作两间用。”

李大嫂:“阿爸,三间宅基地多好啊,道标家今年才建的新房,屋前屋后都宽敞,多好啊!”

“我记得上次你还说村口的地基好,咋想起来去南山了?”李父皱眉看着她,“是不是阿乐那猢狲想去南山,撺掇你来做说客的?”

李大嫂只得实话实说,“阿乐说南山好,阿安去看了回来也说好,我觉得三间地基宽敞一些,也想把新地基批在南山。”

周若楠接过去表态,“他跟我商量过了,我也觉得那儿不错。”

“我晓得了,你们先去干活,等阿平他们回来再说。”李父说罢埋头编起了竹扁,心里想着妯娌俩刚才说的那些话。

周若楠妯娌见状不敢再多说,将锅里的蛎肉舀起来倒进筲箕里面,滤掉多余的水分后,端出去摊开晒在篾席上面。

院子里放满了竹扁,陈阿奶把她家的篾席和竹扁全都搬过来,几家人的加起来,还要差几个才摊得开。

蛎肉晒好后,妯娌俩又过去揭开用旧渔网做的罩子,把竹扁里面的蛎肉翻过来晾晒。

两千多斤牡蛎,大概开了六百来斤蛎肉,这也是溶洞里的牡蛎好,才开得出这么多。

换成海滩边那些岩石上凿的,两千斤最多开个两三百斤出来,焯水后又缩水了不少,晒干后,大概能得一百多斤干货。

晒干货就怕遇到阴雨天,大太阳,晒两个太阳就干了,晒好的干货颜色也好看。

“阿楠,你说阿爸会同意我们把宅基地批在南山么?”

“老话说,儿大不由父,船大不由橹,我们一心想把地基批在那边,阿爸到最后也只能同意,但阿乐肯定要挨一顿。”

“嘻嘻!阿乐挨骂是常事,毛毛雨!不过人家都是小时候挨骂,他是大了才挨骂!”

周若楠:“……”大嫂,你心里清楚,跟说出来是两回事好不好?

“哟!妯娌俩有说有笑的在做啥呢?”一个嘴角长着一颗标志性的媒婆痣的婆子,笑嘻嘻的踏上了院坝。

周若楠妯娌看着她皱了皱眉,这人是李母的表妹,喜欢走家窜户给人做媒,最讨厌的是见啥要啥,脸皮比藠头还厚两层。

李家的人都很讨厌这个表姨,李母虽说跟她是表亲,两人还住同一个村,也很少往来。

何阿彩看到竹扁里晒的蛎肉,眼都亮了,“哟,这牡蛎可真好。”说着就伸手抓起一把蛎肉,拿起一块就往嘴里放。

“表姨,这是别人家请我们帮忙加工的,少了我们要赔钱的。”周若楠忙把罩子盖了回去,

何阿彩讪笑道:“阿乐媳妇,姨婆就尝两个,折不了多少秤。”

李大嫂的脸一下就沉了下来,“表姨,你这样我们要赔钱的。”说着又扯着嗓门冲屋里喊,“阿娘,表姨来找你了。”

“这破落户咋来了?”屋里的几人听后,忙把碗里那些不成型的珠子收起来。

李母拍拍身上的灰土,脱掉手套三两步走了出去,皮笑肉不笑的看着她,“阿彩,来家有什么事么?”

何阿彩满脸堆笑的上前,“表姐,我来找陈家阿奶,想给阿威介绍个对象,她隔壁阿来婆说来你家了。”

“哦!我给你叫一声。”

李母话音未落,陈阿奶就从屋里出来了,“阿彩嫂,你打算给阿威介绍哪里的姑娘啊?上我家说去。”

“隔壁塘岸村的……”

“上我家说去。”陈阿奶笑着上前,挽着她朝弄巷走去。

李母看着两人走了,跟两个儿媳一起往屋里走,“幸好走了,我就怕这破落户进屋,被她看到那些牡蛎,非腆着脸皮拿几个走不可。”

“被她看到那还用说。”李大嫂心疼的说,“上来就抓了一把蛎肉干装口袋里,还塞了一块在嘴里。”

“抓点蛎肉干,总比拿牡蛎好。”周若楠笑着接过李小洋提着的蛎肉,“熬蚝油去。”

她提着大半桶蛎肉去厨房,把锅里的水舀掉,将蛎肉不加水直接倒下锅,让李父烧小火熬煮,直到到把蛎肉里的水份全部煮干。

等到蛎肉出汁,先加两勺豆酱下锅,再加盐加糖煮开,用漏勺将熬得干瘪变小的蛎肉捞出,然后加水熬制,直到锅里的蛎肉汁变得黏稠,拿了个罐子出来开始装罐。

大半桶蛎肉才熬了小半罐蚝油,大概两三斤的样子。

谢谢友友,2018…2355,看书不说话的村长,打赏支持!谢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