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24章 :干什么的最苦

书名: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作者:周记的九命病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2:52

李小涛感激的看着她,“三婶都说了,我真不是故意的。”

“还不赶紧进去写作业!”李大嫂瞪了李小涛一眼,“讨债鬼,读书像是帮老娘读的,不想读就都别读了,去山里打石头去。”

打石头他们才不愿意去,要是能跟着阿爸三叔去淘海,比上学舒服多了。

李小涛抽噎着进屋补作业去了,李大嫂进屋把大的两个也骂了一顿,才让李小洋去南山喊李大哥回来吃饭。

李长乐见昨晚捞回来的鱼,已经杀了一大半出来,看了看阴沉沉的天,“你们天没亮就起来啦?”

“天蒙蒙亮起来的,下雨天凉快,干活舒服。”李母笑道,“你大哥早上起来秤过了,昨晚捞的脂眼鲱有六百七十斤,让你自己扣账。”

三分一斤,也有二十来块的进账,算是意外之财。

“阿威早上来过没?”

“人家阿威一早就起来帮着卖八爪鱼去了。”李母看了他一眼,“就你懒,你大哥、二哥起来见下雨,就去南山新房子那边干活去了。”

“……”李长乐想到自己醒来听到下雨,又躺回去睡了,跟大哥、二哥还有阿威比起来,的确是他最懒。

天阴沉沉的,鮳头和鳗鲞也不敢搬到院子里晾晒,全都摊开晾在了阶檐下和屋里,这些脂眼鲱杀好腌制后,也只能用渔线穿起来,挂在屋檐下晾晒了。

李长乐想着等新房建好搬过去后,得去买些篷布回来,搭上竹架,像这样的阴雨天才有地方晾晒鱼鲞,遇到阵雨盖上篷布,也不担心来不及收进屋里。

周若楠过来说道:“阿乐,看样子还有雨,要不今天就别出海了?”

“不去了,姐夫说今天货船要拉石头来,帮着把石头卸完,可能都中午了,下午要是放晴就去淘海。”

周若楠点头,冲李母说道:“阿娘先吃饭,吃了再继续杀。”

“好。”李母在盆里洗了洗手,跟着两人回屋,一人一大碗米面下肚,李父和两个儿子才到家。

“阿爸,你坐,我给你端米面去。”周若楠忙把温在锅里的米面端出来给李父。

李父坐下后,对李母说道:“等会儿你去码头割一刀肉回来,让阿金中午在这吃饭。”

“阿娘,你把鸡杀一只,把那几个海参炖来吃了。”

“家里这么多人,一只哪里够,起码得杀两只。”

“那就杀两只。”李长乐说着摸了五块钱递过去,“这钱给你买肉,有卖豆腐和跳跳鱼的顺便买一些回来,姐夫喜欢吃。”

“钱你自己揣着,阿楠那天拿给我的钱还没用完,等用完了你再给我。”李母把钱往他面前一推,提了菜篮就走。

李父吃了两口面,想起一事,“阿乐,我回来的时候遇到阿春,他问你收不收晒干了的鳗鲞、马鲛、水潺鮳头?要收的话,就去他家看看。”

“那得看他家的鮳头和鳗鲞质量怎么样?我要收的话,价钱肯定没镇上零售高。”

“你二哥跟阿春说了的,他说他们送到镇上卖给小贩,价钱也要便宜一些的,你们要的话,他们就省得往镇上送了。”

“行,等收工回来,我跟二哥去看看。”

周若楠拿了课本出来,“阿乐,我要去学校了。”

“阿爷、阿爸我们上学去了。”李小海兄弟俩背着小书包冲两人说道。

李父慈爱的看着孙子,“乖,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记住了。”

“小洲,你看我的小书包多好看。”两个小揪揪上扎着大红色蝴蝶结的李小美,倒腾着小短腿跑了进来。

“我也有小书包。”李小洲忙找李小海拿自己的书包,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显摆,“你看我的是这样的,里面还有个小包包。”

李小美拉开书包,“我有阿姐给我的本子,还有哥哥给的铅笔头。”

“我也有,我的是新的,我外婆给我买的。”

姐弟俩凑在那嘀嘀咕咕的。

李二嫂拿着钱进屋递给周若楠,让她帮忙给孩子报名,客气了几句就去忙着杀鱼去了。

李小青几个也到了门口,李小涛一番奋战后,把落下的作业也做完了,这会儿又跟哥姐说笑起来。

李长乐揉揉两个儿子脑袋,冲几个孩子说道:“都好好听老师讲课,别调皮捣蛋。”

“晓得了。”几个孩子跟着周若楠朝学校走。

路上陆陆续续也有小孩子背着书包朝学校走,沙头村小就在大队部过去六七十米远。

除了一年级报名这天有大人跟着一起去,往后连幼儿班的孩子也不用大人接送。

李长乐等李父和两个哥哥吃好饭,陈永威也来了,把卖八爪鱼的钱给了他,五人就一起朝南山走,刚到那儿张得金就跟阿广到了工地。

“阿金,你们这么早就来啦!”

“阿广昨下午就把料准备好了。”张得金说着又看向李长乐,“你要的那种石板,阿广给你凑齐了,刚好凿下来的那块大岩石,全是带海草图案的。”

“还有,捣麻糍的石碓,也给你拉了一个过来,阿广说你们买了这么多,石碓就送你们了。”

“谢谢阿广哥,给你添麻烦了。”李长乐冲阿广道谢。

阿广笑道:“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有啥麻烦的!”

一番寒暄后,大伙儿拉着板车去了海边。

李长乐看到他们把货船停靠在上次捞海蜇那处,两张长木板用爪钉连在一起搭成的跳板,一头在船上一头在沙滩上。

船舷两边放的是石板,中间堆的石头、石条,李长乐兄弟几个把用宽竹篾编制而成的竹筐,提到船上,把甲板上的石块搬到竹筐里,然后再一筐筐抬到板车上。

车尾两口竹筐,前面五口,七口竹筐的石块就是一千多斤。

张得金下船看后忙道:“阿乐,你们怎么把板车放在这里装石头?车轮陷沙子里面一点都不好拉。”

“已经装好了,下一车放路口去。”

李大哥将车椽子上面的纤绳套在肩上,握紧了板车手柄,用力往前,肩上套着的纤绳也绷得紧紧的,跟他一起用力。

李长乐和陈永威上前,推着两边的车辕,车轮陷进沙子里面,比在土路上还难拉。

李父几个也连忙上去帮忙,才将板车推离沙滩。

第二次他们就学乖了,把板车放到路口,将竹筐抬过去,比在沙滩上拉省力多了。

过一会儿,村里请来帮工的村民也来了,大伙儿“嘿左嘿左”的喊着号子,将缆绳套在石板或是石条上面,抬下船后再抬上板车,推拉着送到工地。

船上的石材卸完后,李父把钱付给阿广,他又带着人回去运货去了,第二趟就船老大自己来的。

这年头,只要通水路的村庄,都是用货船运载建材,运费也比拖拉机便宜。

还有两天就初八了,建材的赶紧备齐,张得金不停带着货船拉着建材靠岸。

从开始拉建材起,李长乐兄弟仨还有陈永威就把钱给了李父,支付材料钱、粗工工钱,运输船运费啥的。

在家养伤一个多月来,长白了长肉了的李父,短短的几天功夫,又变得黑瘦起来。

金老头和金辉,下雨天也没出海捕鱼,见几家开始搬运石材,也来帮忙干活。

李长乐父子几个,带着帮忙的金家父子还有帮工的村民,将陆陆续续拉到海边的,蛎灰、钢筋、预制板等建筑材料,往工地拉。

李长乐兄弟仨拉着板车上了大路,看到葛昌发也来了,“你怎么也没出海啊?”

葛昌发笑着上前帮忙推车,“我哥说,天色不好担心出去遇到大风,我去找你,嫂子说你们在这,我就来了。”

“难得休息一天,都来我这干苦力了,中午吃海参炖鸡,给你补补元气。”

“海参要好几块一个了吧?这么贵的东西,你也舍得留着自己吃?你这张嘴,就是会吃。”

“你个财迷!人家花钱都要买了吃,我们又不是没长嘴,为啥不能吃?”

葛昌发白了他一眼,“不愧是有名的歪理多。”

李大哥和陈永威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李大嫂推着三轮车,拉着茶水到了工地,见金家父子和葛昌发也来帮忙了,忙把茶桶放下,回家让李母加菜。

多了三个生力军,干活的速度快了不少,一车车石材不停往工地上拉,值得庆幸的是,阴沉沉的天在中午前总算晴朗起来。

十一点半,大伙儿就收工往回走,一上午干下来,每个干活的都是满头大汗,头发和汗衫也是湿漉漉的。

张得金笑道:“海边比镇上凉快多了,在那边阴天干活,站在房顶上也没风,汗水跟落雨一样往下掉。”

李父点了点头,“泥瓦匠哪有不苦的,不是在墙头就是在房顶,还是木匠好,起码不晒太阳。”

一个干粗工的大伯抹了一把汗,“阿堂,有手艺的大师傅,比我们粗工的好多了,我们才是下力气的苦力。”

这年头的人干活不会偷奸耍滑,累得满头大汗,一天才三块的工钱,一顿点心。

因为做工的机会少,还不是天天有活干,一旦被人发现偷奸耍滑,名声传出去后,下次别家干活就没人请了。

泥瓦匠、木匠的工钱要高一些,正式开工后,手艺好的大师傅一天四块的工钱,三顿饭,一包香烟,手艺差的还没这么多。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