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百枯一章 赤豆濂珠

书名: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0

礼部尚书虽然在当场没有说明自己的想法,但站在皇子老师的角度上,还是借翊坤宫的食谱提点了皇长子两句。

他草草地看了一眼要附入照会之字内容的末尾,有四个与前文明显不同的字迹,写着一道菜色,谓之曰“濂珠碧乳”。

这样闻所未闻的生僻菜色,只看菜名,连材料的一分一毫都看不出来。

如此料理,若皇长子亦未曾见过,身为老师的他即可当场就之前皇长子的那番言论,对已入主延禧宫、年满二十岁、雄心勃勃想要夺取嗣位的皇长子,再上一堂重要的课。

“长皇子殿下既言一般菜色在良厨手中将更显滋味,可依臣之见,材料越好,菜色越精巧,才越需良厨。就如濂珠碧乳一道,殿下与吾皆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但遇尚膳监之中的御厨,却能成菜,如此可见。庸人亦可料理,而良厨则贵在知菜懂菜,会一事与懂一事,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礼部尚书悠悠地说完,认为用此说法能给皇长子添加一些新的视角。用庸人、良厨代替勤政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差别和异处,实则是在对当今万岁进行一种变相的歌功颂德。

在如今的礼部面前,万岁无疑处在最佳的阶段,对内对外都无甚召见的需要,安心在一处养病,年纪逐年增长,再添的子嗣也不会太多,甚至寻常的祭祖、大典也由内阁代劳,所以对应礼部要处理的事务相较往年,少去许多。

礼部与民间之间距离甚远,眼中只有皇帝是自然的事,皇长子深知这一点,所以对老师方才所言“会一事与懂一事”的说法不予理会。

反倒是对“濂珠碧乳”这怪异的菜名感到莫名其妙,在宫中二十年,皇帝吃过的,他也吃过,甚至何汀在尚食局时,皇帝没吃过的,他也吃过。

如今翊坤宫的小簿,还是何汀离开后,翊坤宫特意把她的食谱誊抄了去的,郑皇贵妃吃过的,他必然亦都吃过,可这“濂珠碧乳”

皇长子对一道陌生的菜品产生莫大兴趣的同时,内心多少有些失衡。

莫言这是小事,对自小养成偏执性格的皇长子而言,一道“他人有自身却无”的菜品,同样象征着他在宫中的地位下降。

礼部尚书以为眼前的学生正在仔细思考刚才所言之事,满意地捋着胡子,看着皇长子的思考之状。

对于同样一道菜品,伊士尧已经对“濂珠碧乳”究竟是何物,已经了然,但到底要怎么做,却多少有点抓瞎。

他想追求的是让郑皇贵妃饮下自制的珍珠奶绿,找回与现代相仿的口感,但目前被“碧乳”的部分卡住了进度主要是桂禾汀楼的偌大库房中,没有牛奶。

之前因噎食咯血,苏氏就提到牛奶在这年代是稀罕物件,轻易得不来。

其实只要捱过前三天,后七日有尚膳监支援,要什么材料会不得。可伊士尧偏在与另一位现代人相见这件事上,有着不一般的执念。

在“没人拥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这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加持下,伊士尧决定无论如何,在第二天午饭前,一定要做出与现代相仿的珍珠奶绿。

这时没有牛奶,先琢磨“濂珠”的做法,早些与何汀确认木薯粉在架子上的位置,也是预先想到了这点。

所幸生在一家饭馆,即使是一间人流不大的仿膳饭庄,但简易甜品的常识还是有的。

想到在明朝,木薯粉并非寻常的东西,如果不是桂禾汀楼,在别处大多都只能用面粉和百合粉替代,这样省去伊士尧很多事。

“珍珠这玩意儿”他问厨房要来一口小灶,又要了口不大的瓷锅,把水在里头烧至微温,倒入红糖,离火融成红糖水,放置在一边。

等到红糖水不再冒热气,倒出一定量的“珍贵”木薯粉,与红糖水细细和匀,成面团,反复确认内部没有残留干粉。

红糖面团表面光滑,凑近了闻有一股淡淡的焦糖甜味,就算成了。

周围三两个桂禾汀楼的厨子从未见过有用红糖水和面的做法,一时手中无事,直凑过来看何家少爷在忙什么。

只见他把面团揪成十余个小面团,细细搓成指头粗细均匀的长条,再用刀切成半个指节大小的小块,双手向下抵住百来个小面块,不住地揉搓。

小面块在手掌与案板之间逐渐变成小球,一个厨子好奇凑上去拿了一颗,不无可惜地说,“这木薯粉金贵着呢,做成这小球,作何用”

伊士尧抬眼看了看他,问,“今天可煮了有红豆汤取一碗来,汤多些。”

见没人动弹,那股子在荤局的劲儿又上来了,“快啊”

手上捏着小面团的厨子先一愣,后一惊,愣是想到毕竟这桂禾汀楼也有眼前的何贵少爷一份,惊是因为从未听过何贵这种语气粗暴的颐指气使。

他一惊一愣地取来一碗温的薄红豆汤,放在伊士尧手边。伊士尧直接在煮过红糖水的锅里加上新的清水,煮沸后,投入一把约二三十粒木薯团子。

煮了约一刻,厨子小声提醒到,“那红豆汤都凉了”

伊士尧转向他,“此物就是冷吃更佳。”说着把锅离火,盖上盖子。

又过了一刻钟,围着的厨子各忙各的去了,只有打来红豆汤的厨子一直守在旁边,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直被何贵举着的瓷锅。

何贵正绕着圈儿地摇晃那口锅,直摇的厨子眼花缭乱。

又过了一阵,水不再烫时,伊士尧把锅放稳,揭开盖子,厨子情不自禁地赞了一声,“乖乖,竟成了这样”

想了一会儿明白过来,“不对啊,就算拿麦粉,也能做成此状。”

“说你们平日不注意,还嫌话不中听,”伊士尧拿勺子确认煮好的木薯团子的状态,“此时的麦粉颗粒过大,如何煮出来能光滑至此定是表面尖刺频出,内芯难以断生。”

厨子诧异到,“此时麦粉咱们这麦粉可都掌柜的亲自去选的粮户,由他们细磨出来的,怎会颗粒过大”

伊士尧一时无法回应,因为他原本的意思是明朝的研磨水平还不足以支撑精面,煮不出光溜的面粉团子,但这时想起来照实解释了,这厨子也听不懂,还会生其它问题。

“这是给宫里做的,选木薯粉准没错。”他用这个理由,打算搪塞过去。

厨子也没有不依不饶,将信将疑地“噢”了一声,眼见何贵拿起勺子和竹篦,先取一勺水加入红豆汤中,又用竹篦把琉璃珠似的木薯粉团子筛出来,一颗不剩的倒入红豆汤碗里。

半透明状的木薯粉团子,映照碗底煮成两半的红豆泥,像是红豆水的水面之下,又有一层水面,“嚯这可真是”厨子不禁惊叹。

伊士尧又拿过一个碗,舀了几小勺到空碗中,“你也是有口福了,尝尝吧,这道赤豆濂珠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08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