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百卅三章 弥留之际

书名: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0

对于皇帝而言,他曾以为这一生自己最恨的应该是,把自己禁锢住的皇权。

但在濒死前的这一刻,他找到了自己最恨的东西就是把皇权都死死禁锢住的礼法。

十岁登基之前,皇帝还是个皇子时,学到的东西是文韬武略,如何治国,如何成为明君。

十岁登基之后,皇帝是皇帝了,学的东西却成了如何尊崇礼法,如何“善用”能臣,如何“依赖”尊长。

李太后、张首辅和冯公公的组合对大明前途而言,确实立竿见影,朝中朝外乃至四海之外皆言“万历中兴”。

万历是皇帝的年号,可中兴的那十年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岁,此处捺印。”“万岁,颁旨吧。”“皇帝,张相拟好的诏书就不必多看了。”“皇帝,这些老臣嘉靖朝就开始辅国,先都交由他们吧。”

处处是控制和压迫,反过来倒显得自己信任他们了。而且不信不行,所有的政令颁布下去,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

那便都交由他们去吧,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在想,按年岁,总有能熬过这帮老头子的一天。

如今自己这样,像是也要溘然长逝了,竟然有些想念这些已故的老头子。

皇帝不是那种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分得清好与坏,合理与荒唐。但长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下,某一日又突然解除,他就像那弹簧一样,不受控制地反弹回去。

他不是不愿意听朝臣的建议,也不是不乐于接纳他们的意见,只是惯性地拒绝。

惯性地在朝堂回绝部分大臣的提案之后,如果细想之下,又要改口接受,则会在另一拨人之中落一个“皇命颠倒再三”的说辞。

都说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但皇帝作为这一任一国之君,感受到的只有制衡、迁就和妥协。所以二十岁之后的每天,都感觉很累,不是体能上的疲倦,而是心力交瘁。

明明此时已经没有人能牵制他,但皇帝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像一具提线玩偶,被无数看不见的细线牵着,做无意识的动作,下不知所谓的令,还要对提线之人按年进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奖惩。

然而这些都不是全部,真正将皇帝击垮的,是暗藏在身后的、来自世人的诟病。

朝中,皇帝对百官些微顺从,就要被说无能;对百官强硬起来,则会被说视群臣为家奴。

他慢慢地在制衡之中,摸索出门道,进行无为而治,可又有声音说自己懒于政事。

下了朝,为了心境平和而修道,怎知忽然之间,消息传遍疆土之内,与正在大行其道的佛教相冲。众人又皆言四处设醮是为了大兴土木,把太仓银库当做私产。

皇帝到底也是一个人肉之躯,需要躲藏。其实在“争国本”之前,他就已经选好了藏身之处,藏身之处并非别处,正是未经许可不可进出的后宫。

在后宫之中,有的是能解除自己被万事折磨到委顿的方法吃喝玩乐,无论哪一件,都是只要付出,立刻就能换来回报的事情。

不再受到任何束缚,放开心情。

张首辅离世,太后逐渐不问政事,一心修佛。以前两人强加给皇帝的节俭质朴,此刻当然不用再多加顾虑,国力充实,银库满当,这时不享乐,更待何时。

在后宫任意吃喝,不仅为饱腹,换着材料、变着法儿地吃喝,能让他感到加倍愉快,带着微醺感入睡,更让他觉得踏实;玩乐自不必谈,又有谁会对嬉戏取乐之事愁眉苦脸呢。

那就不问国事了吗,当然问啊,让朝臣来后宫。

后宫没有外朝那般的宽阔场地,所以别说百官,来二十人就能把一个后妃的寝宫塞得满满当当了。寝宫本是女儿之地,来议事的群臣站在脂粉之中,能如何是好

所以渐渐的,只是有要事相禀的时候,相关之人来几个,便足矣;若有重大国事,加上内阁的几人,也就够了。

那段日子,是皇帝觉得最轻松惬意的时光,直到其他人再次找到能让自己头疼不止的新烦恼。

在后宫久住不出,和妃嫔同寝,难免要添下几位皇子、皇女。妃嫔诞下皇女则已,长成既不参政,还有可能进入寻常人家,过上富贵且平淡的日子。

皇子则不一样,诞下的那一刻开始,就会成为储君的备选,更可能是把握一国将来的掌舵人,也是群臣争相追捧的标的。

皇帝不上朝,不理杂政,处理各种政事的责任就会落于群臣,众人没有拿主意的人,就会像群龙无首。

说群龙无首,并不确切,龙性尊贵,会自立山头互不干扰。

群臣更像是群狼无首,狼性凶烈,一旦没有头领,便会相互撕咬,争个你死我活。

朝臣就是狼,区分派别的狼。他们中的一部分,大多不凭责任,仅以一己之利,拉帮结派,衡量一件事的价值;而另一方沉稳迂腐,万事以旧例为证,死守规矩不肯变通。

而反映在皇子身上,就是皇三子和皇长子的区别。

皇三子彼时未长成,看不出端倪,但他的生母郑皇贵妃却是万中挑一、脑中有大局,又能兼顾全心全意对皇帝的人。这样的人养育出来的孩子,能不济到哪儿去。

而皇长子,且不论生母王恭妃一事,单论他个人,就并非储君的材料。

胆怯、懦弱乃人之常情,可若要一日为君,年纪尚小就已有出行事不磊落、徒有定性却无魄力的样子,将来到朝堂之上,连基本的制衡都难以做到。

因为猜想王恭妃的不忠,所以皇帝有意疏远景阳宫。而皇长子在这件事上,不经意间显露出的乖僻更是让皇帝失望透顶。

皇长子不能为储君,这是皇帝一直以来的想法;无奈自己在后宫之中发现的隐秘私事,又怎么能当着群臣的面一一说明,岂不辱了一国之君的面子。

自己和分崩离析的百官陷入这样的拉扯,各自之间,还能有什么心情处理国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6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