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百圩九章 学以致用

书名: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0

除了坤宁宫中的皇后替生母王恭妃代养自己,在皇长子眼里,偌大的皇城之中,唯有慈宁宫的太后算是用心照顾自己的人了。

又或者,在整座皇城之中,只有太后一人是在用心抚养自己长大的。

这是在他身为皇子,再稍长成一些的时候,领悟了更多人情世故,才发现的。

皇后是老好人,她明知皇帝不喜王恭妃,又怎么敢擅自把她的儿子接来翊坤宫养育。

还不是有太后那句“你与皇帝成婚多年,也未得一子,如今他虽非你生,却是嫡子,就由你代为照看,也尚为一件两全之事”,皇帝才不敢再多言语,皇后才敢把皇长子接入坤宁宫中。

这些事,是从坤宁宫搬去慈宁宫后,慈宁宫主事有意无意说与他知的。

慈宁宫与坤宁宫明显不同的是,皇长子再也不用接受来自太监和宫女有意无意的白眼因为一旦被太后发现,挨骂事小,痛打一顿,还即刻逐出宫外才是对这些半生都在宫中的宫人最残忍的。

太后是修佛之人,对人痛下打手的命令是断不会自己下达,只会借机发挥,比如问新到宫中的皇长子,“长皇子以为,此人当如何”

这个规矩在他长时间待过的两宫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幼年时期在坤宁宫受过的白眼和有意无意的屈辱实在太多了,没成想却在慈宁宫迎来了反弹。

正是总角之年的皇长子,性格还未健全,但规避风险的习惯却在坤宁宫养成了。

到了慈宁宫,因为已经根深蒂固的这习惯,反而感到极不适应,甚至因此产生了乖张、偏执的行为明明宫人什么都没有做,皇长子却不依不饶地认为有人给他脸色看。

太后不管这个,她一心修佛,只要在他人眼中,保持有“大爱”、明事理的后宫主脑形象便可。

所以她问“长皇子以为,此人当如何”的时候,总是有意去挑选皇长子认为给了他脸色看的宫人,皇长子自然乐得回答所指之人不妥,再随便找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印证所言之不妥。

于是,慈宁宫主事领着所指之人去挨廷杖,皇长子在书房,一边听着院内廷杖砸在人身上的闷响,一边读着四书五经。而太后则在自己的佛堂,手里的佛珠随着有节奏的廷杖与惨叫声,一颗一颗翻动。

这种在太后和皇长子眼里如同娱乐活动一样的事,在宫人看来,自然是一出出惨剧。可惨剧又当如何,一面是受罚,一面是断了未来几十年的活路众宫人都这么想,忍得了,挨几棍子怎么也比死了强,忍忍得了。

坤宁宫主事和皇帝身边的田公公是同辈人,不敢说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至少还有几分怜惜宫人的意愿。

所以他常私下示意众人,挨棍子的时候,宫人若能把痛苦伪装出来,尽量伪装,反正两位主子也不会真的到现场看,至少慈宁宫的本主太后不会。

坤宁宫主事经历过张居正时代,知太后与他一同开创了“万历中兴”,更知十岁登基,长至二十岁的皇帝在这段年号虽是自己,但丝毫未参与的十年之间,与太后产生了非常之大,以至于难以弥补的嫌隙。

而太后真正的变化,则发生在张居正去世之后。

尤其在死后,他的得意门生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又为皇帝老师的潘晟,被几位御史上疏弹劾,皇帝准奏。

准奏的内容,不仅是潘晟本人未上任就被勒令辞官,还连带上已经去世多时的张居正。

堂堂风光一时、功高无双的一代名相,最后竟落了个被开棺鞭尸,抄家流放的结局。

这时的太后,因为皇帝在朝中的清理与整顿,此时的影响力和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想为张居正伸冤也不能,只能以“教育”儿子的方式来泄愤。

所以就有了当今皇帝时年二十余岁,仍在慈宁宫被罚跪的事迹,此时的太后较当年教育皇帝,更显严厉,言语、举动之中皆是愤怒。

然而这个借由惩罚皇帝以获得自愈的阶段,很快进入完结,皆因那个女人的出现。

皇帝才满十八,就迎娶并册封了九嫔。其中的淑嫔自备选以来,就因靓丽的外表,独特的个性和务实的谈吐,受到后宫关注,最终也是顺利地成为九嫔之二。

然而彼时太后并不知道自己与这位淑嫔,日后会生出这许多事端。

就拿鞭尸已故功臣,太后对皇帝罚跪一事而言,淑嫔郑氏竟领一众宫人,也在炎炎夏日之下,跪在慈宁宫殿前,直到过半数之人齐齐昏倒在殿前。

太后肯定不乐意背一个虐待妃嫔与宫人的名声,只好宽以待人,并当众表示不再以此法,惩罚皇帝。

失去一个重要的宣泄方式,太后只能将修佛作为唯一的静心方式,可她仍时不时怀念群臣以她马首是瞻的时光。

而这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宫中那些为皇帝侍过寝的宫女了,太后毕竟是曾经参与治国之人,心思缜密过人。

把“控制他人,成全自己”作为唯一准则的太后早早就想好,借由宫中美色,诞下皇储,来制约当今皇帝的办法。

只因知当今皇帝是自己亲生儿子,更知他的弱点为何,所以越加能掌握牵制他大权独揽,肆意非为的方法,就如她对张居正说过那样,“吾儿若无用,吾儿可毁,大明江山不可动摇。”

尤其在淑嫔郑氏出现,完全将皇帝吸引住之后,太后更加坚信自己亲生儿子,当今大明的万历皇帝,终有一日将毁于女色。

毁于女色,不如先确定王储。太后自己虽不甚欣赏,但已与皇帝成婚多年的皇后,却也一直未有龙子之福。

也因此,得知慈宁宫中宫女王氏有孕在身时,太后的欣喜,佛堂之中突发的爽朗大笑可证。

但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沉默与不安王氏发出灭族毒誓以证自己清白,可初次侍寝并未见红也是事实。

皇帝作为当事人,虽不言明,但对王氏的冷漠态度,已经说明许多。

此时还能如何,用太后的权威调来记录起居注的典簿,要求他将一些未发生之事在其中写明,并令其当面在慈宁宫内与王氏对质、串供,以掩盖王氏未见红一事。

最后甚至以典簿家人性命来威胁他,逼他在慈宁宫内,当晚因“愧疚”自缢。

王氏由此成为王恭妃,在腹中孩子出世之后,皇长子成为太后的掌中明珠的同时,王恭妃也成为了太后的弃子,以至于再未得到良好的照顾,最终导致王恭妃与皇帝的第二个孩子皇四女在三岁时不幸夭亡。

自此之后,王恭妃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添了些迷幻的症状,遭皇帝嫌弃,幽禁于景阳宫中。

而太后自己,则和皇后两人轮流照看皇长子,直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多方引导而出的初次“国本之争”开启,却以皇帝在坤宁宫中大怒,皇长子失禁作为阶段结局。

初次“国本之争”并未有明确赢家,可彼时已成皇贵妃的郑氏却如日中天,太后精疲力竭,无力再正面应付,只得退守在后,将皇长子“寄养”于坤宁宫中,寻找下一次机会。

后皇长子十岁、十五岁,“国本之争”又起,却次次被皇帝与郑皇贵妃化解,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老好人”皇后的忍让。

因此,休养生息十年的太后,此时在已满十五岁的皇长子面前,不仅以祖母的身份,更是充当着皇长子在争夺嫡位一事之中的老师。

老师教导学生,为皇,做人中之王,第一课即是学会直面残忍。牺牲几个无足轻重的宫人,又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02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