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枯五章 朝堂琐事

书名:味结膳缘 作者:伊岛甫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0

何宅之内,后厨连续几天都固定传来槐花的气味,或混合油气,或混合蒸汽,总能闻见。

连不大点儿的何禾,都已经知道了好几种槐花的吃法,比如炸槐花得蘸点椒盐,槐花饼用酱油和醋配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何汀竟也乐得每天都做,心里自然想的是浆果之约。

比起宫外的春意盎然,宫中就显得冷清多了,皇帝难得这一段时间都坚持和大臣议事。

因为议事,皇帝去各宫喝酒玩乐的时间少了许多。除此之外,新秀女或许不久就将进宫,他喜新厌旧的本性也冒出了苗头。

皇帝在乾清宫坐了两日,觉得非常不习惯。翊坤宫的郑皇贵妃仍在养病,暂时不方便这么多人整日在宫里喧哗,所以临时“朝堂”又移到坤宁宫。

坤宁宫毕竟是主殿之一,宽敞,几处房子之间也互不干扰。另外,还暂时住着一大一小两位公主,大臣们都是明白人,平时尽量挑小事、喜事简单讲讲。

真正重要的事,大家都是回到各自衙门细细讨论,有结果了再报给内阁,这一步的最后由首辅拍板;接着向田公公讨个示下,再呈上去给皇帝定论、盖印。

别说,这样操作起来的效率,比大家站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不休止的争论高得多。

选秀女的具体方案已经确定,秀女主动应征的区域主要定在三都和富庶的两广、江浙一带,且征召秀女的由头直接就写明,是为了补缺九嫔。

为了尽可能夸大九嫔作为选召秀女的这一核心吸引力,当年太祖、成祖定下的选秀女规矩也不管不顾了,什么商贾家庭、朝臣旁系,只要能让朝廷尽量少花银子、省事的,就是好秀女。

无非在进宫之前,为了皇帝,由内臣把好样貌、体态的关就可。

如此一来,一直处在食物链底端的商人依靠财力,就能弥补早年太祖因为不喜商贾,把商人家庭排除在紫禁城之外的缺憾,也终于有可能将自家的适格女眷送入皇宫。

在朝内朝外为官之人,无论官等品阶,往日因女眷入朝,全家得以鸡犬升天的形势也发生扭转;如今这次,官等品阶反而可能成为自家女眷能否进宫入选九嫔的前提。

这么一来,各部除了常例的配合,只需调集少量人手、向太仓申请少量银子准备选秀,其它的细枝末节,想要送女眷进宫成为九嫔的那些家庭,自有办法。

不过这一来二去,也产生不少灰色地带。

就如虽然富庶,但近期刚遭灾的江浙一带,有些普通的小康人家,若无灾无祸,尚能生活得不错,如今一遭灾祸,生活自然大打折扣。

此时若家中有恰好适格的女孩儿,送去宫中,家里也能得些银两,若哪日成为妃嫔,甚至可改善一族的生活。

可如今,只是凑齐去京师的费用就已负债累累,哪里还有余钱去上下打点。所以在此一点上,商贾之女胜于普通家庭之女许多。

有的商贾人家甚至愿意为家中之女成为九嫔、光宗耀祖的这一丝可能性,在背后大肆出价,买断其他人家应征的资格。

这样产生太多有利可图的机会。有利,就有人逐利,也就有了趋逐利之人的人。

郑皇贵妃没有染恙之时,尚且用资源挣钱,更何况那些本来俸禄就不够自己挥霍的大臣呢。

这几日的皇帝,在坤宁宫虽然坚持处理政务,但多数时间都是在慵懒地敷衍。

把大臣上报而来的、无关紧要的小事对付完,他突然想到很久未去的咸福宫喝两杯,李敬妃自从宫人被屠之后,一直都尽量减少在皇帝眼前出现的次数。

皇帝把想法告诉田公公,等跟前大臣把琐事说完,差不多就是午膳的时间,让他先上咸福宫一趟,安排起来。

吏科都给事中当堂参了内阁赵志皋一本,直指他唯唯诺诺,没有主张,纵容万岁在后宫游荡多日,如今万事皆休,才出来理政。

按皇帝往常的脾气,说话的吏科都给事中已经领好几十棍,变为平民了。今天或许他酒瘾上来,或许犯困,却几乎没有理会,只是扭脸向赵志皋调笑,“赵首辅,给事中参了你一本呢。”

说完自顾自在椅子上笑起来,表现得好像刚才那些话与自己无关。只留赵志皋老臣一位,在殿内僵直站着,一脸愠色转为尴尬。

“臣,择时与吏科研商,想必此中有何误会”这时赵志皋如果选择直接争辩,很大概率会像之前发生过的那样,落人以“为老却气度甚小”的口实;不争辩,这口气又咽不下,所以只能说日后亲自去吏科登门“研商”。

站在赵志皋的角度,为官真的难,年近七旬,站在朝堂之上已近二十五年,又要为人,又要为官。到了这一朝,还有一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万岁,难上加难。

有时候想想还不如学学王锡爵,脑里比谁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就是顺着万岁装糊涂。

皇帝感觉今天的过家家时间差不多就此结束,坐正了一些,“诸位还有何事,抓紧奏了,若无事,朕可有些饿了。”

在场的众臣听到“有些饿了”时,面部表情已经无法合理控制,都咬紧牙口,腮帮鼓起,虽然呈禀的皆是小事无误,但在眼前的万岁看来,这些事竟比不上“饿了”

但没有一人发作,自六年前国本之争以来,万岁一直如此,性格乖戾,阴晴不定。

在场的众臣支持皇长子为太子的人,不在少数。参与过之前那场集体“请辞”请求册封的人,也尚有几位。

万岁口头“允诺”过,皇长子为储君的册封大典,虽未定下日期,但确实就定在今年。这些人不想,也不敢因为自己的冲动言论刺激到这位九五之尊,若万岁再就此反悔,大明岂不又要迎来一朝嫡子已过束发之年、却非储君的奇怪时年

所以,无论多荒唐,也无一人计较皇帝此时的态度;而似乎,皇帝是知道这一点的惹恼这些大臣,正好放弃立“都人子”皇长子蔑称转而立皇三子为储,或许郑皇贵妃对自己的态度就能有些转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39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