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三章 寻迹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至圣先师孔子曾经曰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丧葬礼仪作为人生最后一件礼仪,与古人崇拜祖先和神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深信灵魂不散,人死以后会以另一种形式庇佑生者,由此对死者产生敬畏之心,故而在礼节上尤为重视,生怕犯了禁忌。

齐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国民主体毕竟是以华夏苗裔为主,民间习俗也皆与大陆秦国相仿,甚至在很多方面几乎是原封不动地遵循神州的古老传统。

丧葬,也概莫例外。

当李延良一家在下午四时许,赶到后溪村时,他的祖父已然处于弥留之际,身上也换上了崭新的寿衣,并按照风俗被移居至房屋的正室。

房屋内外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所有亲属和拜访者皆轻手轻脚,尽可能地避免喧哗吵闹,为即将离去的老人留下一个清静的环境,使他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间。

看到祖父脚边的随身灯尚未点亮,李延良稍稍松了一口气,证明自己来得还不算晚,可以跟老人见最后一面。

“延良,你这是做什么?”当二叔李德经看到李延良掏出一把金圆券递给他时,立时便推拒起来,“父亲即将过世,理应由我们这几个儿子操办,哪里用的着你这个孙儿辈破费?”

“二叔,勿要推辞。”李延良将一叠金圆塞到二叔手中,低声说道:“我爹为长子,本应尽孝祖父膝前,却因战事而……早早亡故,徒留遗憾。延良既为长孙,自当为父尽孝,送祖父最后一程。既如此,且让祖父走得风光一些。”

“唉……”李德经闻言,看了看李延良身后站着的曹曦和三个孩子,叹了一口气,“大哥他……真是可惜了!要是他还活着,看到你这般出息,那该多享福呀!”

李延良听了,沉默不语。

他出生不到一年,父亲便战殒于海外,从小便由母亲抚养长大。父亲对他而言,也就是一个“名词”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情感羁绊。

只是,在清明时节,随着母亲前往长安阵亡军人公墓祭拜时,才萌生一丝父子亲情,而且还是想象中的。

抛去脑中的杂念,他牵着几个孩子,与妻子一起迈步朝正室走去,看看弥留中的祖父是否清醒过来。

到了屋里,见三叔李德远正在将一缕轻柔的棉絮放置在祖父的口鼻之间,以此来确定长辈是否断气,此为属纩。

祖父的床边跪坐着四个同辈堂兄弟,各自握着祖父的四肢,防止弥留中的老人出现痉挛的状况。他们在看到李延良领着妻儿进到屋中,皆投来热切的目光。

整个李家上下,唯有这位堂兄方能广大门楣,并成为他们所有人的骄傲依靠。

“前几日,镇上的大夫看过了,说你爷爷大限怕是就在今明两天了……”李德远看见曹曦伸手为老人把脉,轻声说道:“不过,他老人家已满七十四,也无甚大病,算是难得的喜丧了。”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寿命相对较短,活到六十岁就算是高寿,而能活到七十岁就能享受喜丧的待遇了。

曹曦把脉后,抬头望着丈夫,轻轻摇了摇头。

“……延良,一路赶来,肯定是累了吧。你带着媳妇和孩子且去休息一下吧,这里有我们照应。”李德远虽然作为一个长辈,但不知为何,在面对侄儿和侄媳时,总感到一种手足无措,甚至有点拘谨。

李延良点了点头,便与妻子带着几个孩子出了正屋,朝收拾一新的厢房走去。

——

次日,还未到六点,李延良便被一名堂弟唤醒,脸上带着几分惊惧,结结巴巴地告诉他,院子外面来了数名府城的官员,还有不少警察,点名要见他。

李延良闻言,神情一震,立即快速地将军服穿戴整齐,跟着堂弟走出了屋子。

“李校尉,这么早就来叨扰,本官甚是不安呀!”文水府负责地方治安的推官蒋锡洪笑着朝李延良拱了拱手。

“无妨。”李延良摆了摆手,眼睛朝他身后的数名警察肩章瞅了瞅。

职衔都不低,应该是文水府的警察监司和警都之类的高级警官。

“李校尉放心,昨日万巡长派人汇报后,我文水府当即连夜点齐了近百名警察和轮值乡兵,已然将那座牧场给端了,所有凶徒尽数擒获。”蒋锡洪低声说道:“不过,为了避嫌,我们只是将凶徒就地监押,未进行任何审讯,等待长安派人来接手。”

开玩笑,这可是涉及明德太子刺杀的大案,不知道会牵扯到什么样的大人物,以文水府的资格怕是根本凑不到边上来。要是不知好歹,擅自审讯,听到了一些不该听的话,那可是要误了自己的前途,甚至会要了自己的小命。

如今,他们得了警讯,提前将人给拿了,不管后续事态如何发展,但肯定少不了一份大功。说不定,就能凭此事,获得上头的青睐,将自己升调至沿海富庶地区,谋一个远大的前程。

“蒋推府辛苦了。”李延良微微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此次事成,必然会获得陛下赞赏。”

“李校尉,敢问一下,此番……可靠吗?”蒋锡洪心头尚存一份疑虑。

万一,这一切都是那牧场主虚言妄语,随意编造的,那可就摆了乌龙,惹人笑话了!

“你们可曾核实那牧场主的身份和背景?”李延良心中也是无底,轻声问道。

“邓监司,你且为李校尉说说那厮的身份和背景。”蒋锡洪扭头朝一名警察监司吩咐道。

“是,推府大人。”邓景锋先是朝蒋锡洪拱了拱手,然后向李延良敬了一个军礼,郑重地说道:“在派出警察和乡兵缉拿凶徒时,我们将其入籍落户的身份文档调了出来。从资料上来看,这厮名叫段金春,绰号大春,出生于绍宁十五年(1701年),汉东省少梁府宜川县人(今阳光海岸市马卢奇郡)。泰平十三年(1717年)来到大兴(今布里斯班市)务工,曾做过多份职业,时间皆不长。泰平十七年,进入曲水湾赛马会,充当马童,直至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

“其后,段金春以身体不适的原因,辞了赛马会的工作,前往东州总督区天堂岛(今法属波利尼西亚塔西堤岛)。他在该岛生活了近七年,开了一家兽医馆,还娶了一个当地的混血女子为妻,生育两个子女。永隆五年,也就是去年二月,从天堂岛又返回汉洲本土,来到我文水府,申领了一份牧业许可,购买牛羊五百余头,创办了那座小牧场。”

“段金春可有任何犯事的记录?”李延良听到该人曾在曲水湾赛马会充当马童的工作时,立时眼神一凛。

“有。”邓景锋从旁边的一名警都手中拿过一份文档资料,翻开后,仔细看了看,便读了出来:“……泰平二十年(1724年)六月,段金春与人私下非法赌博,被地方警察擒获,处以拘役十天,罚金十五元。泰平二十一年,此人曾对比赛马匹做手脚,影响赛马结果,被人纠举,处以拘役十五天,罚金二十;泰平二十二年,此人五次被人举报,对比赛马匹动手脚,但经调查后均未寻到实证,没有做出任何处理,不过,期间曾与人数次发生斗殴等冲突,被处拘役和罚金;泰平二十三年,此人在街头与人数次互殴,被处以拘役及罚金;泰平二十四年,此人又被数度举报,说是操控赛马,控制比赛结果,但皆无实证。……呃,此人迁居天堂岛后,倒是没有任何作奸犯科记录。他来到我文水府后,因争夺牧场和水源,与程家所据的牧场发生过两次暴力冲突,其雇佣的牧工遭到拘役和罚金的处罚。不过,我们在询问程家时,对方承认两家发生的暴力冲突不仅仅两次,但均各自压下未予上报。”

“段金春所雇佣的牧工都是什么身份。”李延良听完文档资料的宣读后,眼角不由跳了几下。

就凭这厮的犯事记录,还有对马匹动手脚所掌握的“隐秘技术”,怕是真的牵涉到明德太子之死的事件当中了。

太子游猎,无端坠马!

“段金春所雇佣的两名牧工,一人为他妻弟,一人为秦国移民。”

“可曾对牧场进行过搜查?”

“没有。”邓景锋看了一眼蒋锡洪,说道:“推府大人责令我们对牧场任何物品不得擅动。故而,该牧场暂为驻守的警察和乡兵全面封存,等待长安府来人。”

“你们做得很对。”李延良露出满意的笑容,“虽然我现在未能做出定论,但该贼子怕是多有牵连。此事,当有五成把握坐实诸位的功劳。”

众人一听,立时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他们虽然未对那叫段金春的牧场主进行审讯,但查看了此人的犯事记录,再联想明德太子的死因,就基本上推断出了整个事情的大致轮廓。

此人多半受雇某个阴谋势力,以他不为人知的手段,使得明德太子所骑乘的马匹受惊,最终造成坠马事故。

要不然,为何此人在太子坠马后不到五天时间,便匆匆逃离本土,前往偏僻的天堂岛躲避?

七八年过去了,皇室和政府也未就明德太子坠马之事进行大张旗鼓的调查和追究,只是将当时护侍的十余名禁卫军军官予以了严厉处置,他便以为此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被当做一起意外事件,就此消散于无形。

于是,他便耐不住寂寞,从荒僻的天堂岛返回本土。

可能是为了保险起见,他没有选择大兴以及其他沿海城市落脚,而是来到较为偏僻的内陆地区--文水府定居生活。

却不想,此人与其他牧场冲突时,仅为了以彰声势,居然一时间口嗨,将谋害明德太子的事情给嚷出来了。

在他想来,文水府处内陆,人口稀少,消息也存在一定的闭塞,没人会将他口中的“妄言”当一回事。

但是,千算万算,被这位返乡省亲的昭信校尉(上校)听了去后,立时就引起他的高度重视,继而报于文水府。

倘若,明德太子坠马事件真正原因就此揭开,固然会在国内掀起一场浩大的政治风波,将其背后隐藏的势力连根拔起,波及无数人的前途和生命,但他们作为此案的揭幕者,却能因此获得皇帝陛下的青睐和信重。

听说,这位昭信校尉与皇家颇有渊源,在擒获了贼人后,那还不赶紧过来套套近乎、拉拉关系。事后,论功行赏,他要是帮着美言两句,岂不是就能平步青云,拥有大好的前程!

“大哥……”

“大哥……”

文水府的官员和警察离去后,院子角落站着的几名堂兄弟畏畏缩缩地挪了过来,恭敬的朝李延良打着招呼。

乖乖,这位堂兄好大的牌面,连府城的大人物都来跟他攀谈交流,全然没有半分官威,反而像是相熟多年的好友,谈笑嫣然,显得异常热络。

未及,听闻他们李家即将为祖父举行丧葬,还纷纷表示会在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后来行吊唁之礼、慰问之举。

昨晚,他们还听闻二叔提及,为了给祖父风光大葬,这位堂兄直接拿出了五百块钱,要将村里的老少爷们全都喊来,还要去镇上把涂山观里的道士给邀请来,大做法事,以超度祖父的亡灵。

再瞧瞧堂嫂,高贵而端庄,隐隐就透出一股皇家的气势,让人不敢直视。

两个侄儿,一个侄女,长得也是粉雕玉琢,跟家里的野小子、野丫头宛如两个世界的人。

这个堂兄,还真的是了不得的人物!

“大哥,我想跟着你去外面做事……”一个十七八岁的堂弟站了出来,大着胆子说道。

“处理完此间事务,我便要前往海外就任新职。”李延良微笑着看着他,“如此,你还要跟着我出去做事吗?”

“去海外?”李延阔犹豫了一下,下意识地转头望向身后的父母。

“我愿意!”看到父母点头示意后,他立时大声地说道:“去海外,我也愿意跟着你!”

“很危险的。”李延良瞥了一眼屋檐下站着的几个长辈,淡淡地说道:“可能会遭到战乱和瘟疫,说不定会死人的。”

“我不怕。”李延阔满不在乎地说道:“就算死了,也比窝在村里一辈子出不了头要强多了。”

“你再好生想想吧。待祖父丧葬事务处理完毕,我们再谈此事。”李延良看到妻子从厢房出来,便结束了话题,朝她迎了过去。

“爷爷去了……”

此时,正屋里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引得众人纷纷扭头望去。

“爷爷他……走了!”

李延良朝妻子点了点头,转身跟着一众亲人朝正屋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8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