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二章 谋定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27年10月9日,长宁(原宁州,今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夜色已隆,在北明内阁首辅季启堂后宅中,几名妙龄朝鲜婢女,翩翩起舞。

在丝竹管乐之声中,季启堂眯着眼睛,靠在软塌上,惬意地端着酒杯,静静地欣赏着。

一名日本侍女,跪在塌前,为他轻轻捶着腰腿。

已经入秋的长宁,夜有些冷。但在季启堂的这后宅里,却温暖的如同六月初夏的正午时分。

宽敞的殿堂中,有设计精巧的壁炉和地暖,在寒冷的冬季尚未到来之前,便已烧起,带来舒适而温馨的暖意。

殿外的炉中,火炭被烧得通红。

在云州,多得是煤炭,以宰相之尊,此间花费还不至让人心疼。

无他,年岁大了,有些畏寒怕冷。

一名侍从,蹲守在殿外随时观察、添减着火炭,好将里间的温度维持在一个让季启堂舒服的区间。

这就是大明宰相家的气度。

仅仅是这一个殿堂,这一个晚上取暖、丝竹管弦、饮用餐点,可能就要耗费数块银元,足抵普通百姓半月之资。

但季家连眉头都不会眨一下。

因为,季家有足够的挥霍底气,身为首辅的优厚待遇,高级阁臣的公役钱,日常年节皇帝陛下的赏赐,以及在镇州、苦叶岛等地开辟的农场,还有若干商社的股份分红,每年都能为季家带来丰厚的收入,此间所有开销,包括府邸里的仆人、婢女的雇钱,当不至于让宰相大人无法承受。

“……7月18日,下午4时20分,大齐泰平帝突感不适,被紧急送至长安皇家医学院救治。经过数日诊疗,皇帝陛下已然初步康复。但鉴于病后需要时间调理,大齐皇室和内阁政府宣布皇帝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静养。在皇帝陛下未能履政期间,国内诸般事务由太子署理,代为监国。……”

“哦?”季启堂将眼睛睁开,侧头看向为他读报的侍女,“大齐皇帝病情可有详细交代?他是于宫中休养,还是在那个……长安皇家医学院继续诊治?”

“回大学士,报纸上并未详细叙述。”那名侍女低头仔细看了看报纸,随即摇头说道。

“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静养,而且还未能履政视事,那就说明大齐皇帝的病情应该很严重了。”季启堂嘴里喃喃地说道:“说不定,这齐国的皇室将可能会出现更迭。……嗯,记下来,着命我大明驻长安公使、锦衣卫、在齐留学士子和军官,竭力搜集齐国太子的所有资料,包括他的性格、习性、爱好,还有他对国内事务的施政理念,以及有关对外政策的看法,尤其要关注他对秦国和我大明的一些看法。”

“哦,还有一样,即命鸿胪寺精选上等人参、鹿茸若干,派出专使随同前往汉洲的快船,立即送往长安,以表我大明敬慰齐国皇帝之意。”

那名侍女闻言,立即提笔写字,将季启堂所交代的事项记录下来,然后折成纸条状,放在书案旁。

明日大学士入阁理事,就会将这些提醒事项的纸条带在身上,以便交代内阁有司去办理。

“大学士……”侍女放下笔,见季启堂没有再有话语交代,看了看书案上的几摞报纸,不知道是否还要继续读报。

“嗯,继续。”季启堂微微闭上了眼睛,又选了一个舒服的姿势,继续靠坐软塌上。

朝堂中忙碌了一天,回到府中,整个身心仍旧不得歇。

饭后小憩片刻,稍稍放松之余,唤来漂亮的侍女为其读读每日整理收集的报纸,了解一下天下大事和国内民间细闻,以为理政署事之佐证参考。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挥洒间,亦能决断天下大事,此乃风流名士所为矣!

“8月15日,秦国乌斯藏噶伦(大臣、宰辅)爆发激烈冲突,来自后藏的噶伦颇罗鼐(音nai)被杀,其余三名噶伦于拉萨城展开武装冲突,死伤者甚重,使整个雪区陷入动荡之中。驻西宁秦军闻报后,派出一千二百士兵,紧急入藏,以平息叛乱。……”

“哦,乌斯藏发生内乱。”季启堂笑了笑,轻声说道:“也不知道这乱子有多大,又能牵扯伪秦多少精力?……记录下来,即命锦衣卫对此事详加探查。嗯,若有可能,去齐国黑衣卫那边探探风,他们那里应该有详细的情报说明。”

侍女闻言,放下报纸,提笔记录。

“6月5日,齐国征欧舰队于英吉利海峡再次重创英格兰王国海军,击毁击伤英舰二十余艘,俘获大小商船三十余艘,毙伤俘英海军官兵一千八百余。英格兰王国在连遭败绩后,已不堪再战,遂通过荷兰与齐国展开停战和谈。据悉,双方各自提出的停战条件分歧甚大,尚在进行激烈争执中。”

“8月1日,齐国第五批征欧轮换舰队从桂州(今珀斯市)启程出发,前往欧洲,准备予英格兰王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

读报的侍女用余光瞟了一眼斜卧在软塌上的季启堂,见他未有任何表示,仍旧在闭目养神,想来是对这条新闻不甚感兴趣,便继续读下一条。

也是,齐国对外征战数十年,鲜有败绩,即使那个什么英格兰王国远在数万里之外的欧洲,以齐国海军之强,胜之自当不难。

“……8月12日,齐国长安皇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丘书勋宣布,经过数十年持续研究和实验,成功发明一种高效麻醉剂,它能有效地消除肉体的痛苦,为外科创伤的手术和治疗,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工具。……”

“……齐国对外贸易通商部宣布,经过五年的过渡期后,将从明年起,正式取消印度商社和孟加拉商社的贸易垄断权,两家商社旗下的港口、城市、据点皆转入海外殖民事务部管理,商社所拥有的铸币、司法、外交、军事等诸多权利均告取消。……”

“9月5日,大顺王国军队悍然越过拉让江,侵入文莱素丹王国境内,再次引发两国激烈武装冲突。……”

“嗯?”季启堂听到这条消息,眼睛突然睁开,露出一丝异样的神采,“顺国进攻文莱,齐国有何反应?”

“……齐国外交事务部要求双方保持必要之克制,勿要使当地局势陷入剧烈动荡,伤及前往该地区的齐国商人和民众。”那名侍女低头迅速看了看这条新闻的后半部分有关齐国的消息,“另外,为保护该海域和地区的正常贸易和航运,齐国吕宋舰队派出了四艘战舰前往文莱海域。”

“呵呵……”季启堂听了,不由笑了,“齐国这是准备又要拉偏架了!若是顺国吃了亏,说不得就要带着苏禄、卫国、吕宋等国上门威胁文莱,为顺国张势。……可有秦国朝堂的重大消息?”

“……”读报的侍女立即翻检书案上的几份报纸,然后将来自秦国的《金陵邸报》抽了出来,“昭圣皇太后病势难去,乾元……伪帝命群臣集议,为太后上谥号……”

“呵,伪秦的这位老太后终于要……去了。”季启堂从软塌上坐了起来,将侍女手中的《金陵邸报》接了过来,喃喃地说道:“如此这般,伪秦怕是要治大丧吧!或许,这对我大明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嗯,有些事情,需加紧准备了。”

——

10月20日,安定府,富顺县(今日本久慈市)。

秋收已进入尾时,但勤劳的农人依旧在田间忙碌,为下一季耕种做着准备。

男人们趁着还未上冻之际对土地进行犁耕,将田土深翻一遍,以松土、改良土壤结构和清除杂草。

一些条件尚好的田地里,农人还会将采买来的麦种或者油菜洒在田间,这样一来,随着立秋后的降雨和气温适宜,种子就能迅速发芽,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妇人们则将散落在地头的秸秆收拢,然后一捆一捆地背回家中,以便冬季时节烧火取暖。

镇子上虽然有火炭售卖,只需几个大子,就能买来大堆的烧炭,在寒冷的冬季为家人带来无尽的温暖。

然而,节俭的农人哪里会舍得花费这些“闲钱”去购买烧炭来取暖做饭。冬季时节,本来就没有任何收息,有这多余的钱,莫如多买些棉布或者缝制几床厚重的棉被,将身体裹严实了,也能将就对付一个寒冷的冬季。

几百上千年过去了,何曾有农人会专门花钱来取暖?

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过,早在藩国(盛冈藩)时代,底层的农户别说有余钱购买棉布、缝制衣服,乃至采买火炭,就连每日的饭食都是无着落的。只能饥肠辘辘地蜷缩在四面漏风的茅草屋中,苦捱寒冷日子。一个冬天过去,几乎每个村落都会冻死许多人,尤以老人和婴幼儿为多。

后来,北方的明国打了过来,先后击破弘前藩、八户藩、盛冈藩,将陆奥北部地区纳为治下。据说,那些藩国的家主和武士都遭到了无情的清洗,很多人都神秘的消失了。

其实,在普通百姓眼里,不论是明国,还是藩主,并没什么区别。他们依旧要继续耕田种地,承担各种杂役,还要将自己辛苦一年的收成,拿出很大一部分,缴纳给这些主人。

哦,也不是没有变化。

最起码,明国的官人征收的赋税要低很多。

因为是新征服的领地,明国政府为获得此地的民心,便广施“仁政”,不仅取消了各种有关农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还将此前高额的年贡,予以大幅降低,租率全部定为“五公五民(收取农户年收获的五成)”,施惠于广大百姓。

许多贫苦的农人,在成为明国百姓后不到几年,竟然第一次吃到了大米,穿上了柔软的棉布衣服,住上了温暖的土屋。这让众多百姓感到幸福之余,也不禁热泪盈眶,都发自内心地表示要向明国“家主”效忠,誓死捍卫这个“藩国”。

要知道,在日本,只有藩主和高级武士,以及庄屋等村吏可以穿绢、绸,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人只能穿没有任何花纹的黑色或藏青色的棉、麻,而且袖长和肩长也有限制。农人在束发时,更是连发带都不能使用,只能用稻草。

至于大米,那更是只有藩主、高级武士才能吃到(但也不是天天能吃到),中农以下的农人主要以杂菜粥——一种在麦子、粟米、稗子中掺和切碎的干叶、萝卜煮成的食物为食。

在被明国征服的陆奥北部地区,普通百姓生活更是苦逼,若在平时能吃到稗子做成的糠饭(还不能吃饱),就已经算是上等的美食了。

尽管,明国政府依旧会向农人派发许多杂役,修建城池和道路,开挖河沟和水库,以及在农闲时节被征召为乡兵,前往沿海港口或者南部边界地区服役。

但无数的日本百姓还是对明国政府报以强烈地支持和拥护,因为,他们最起码让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当然,这种改善无非就是让人勉强吃饱了饭,曾经藩国对各种人身地位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也大为放宽,让人不再感受此前那种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绝望。

经过四十多年的统治,不能说陆奥北部地区所有百姓都倾心归附明国,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

早在十三年前,明国政府取消了陆奥地区的军事管制,取而代之的是设立安定府,下辖固安(今弘前市)、昭化(今八户市)、临津(今日本北部城市大馆)、富顺四县,正式将该地区吞并,纳入明国统治范围内。

由此,陆奥地区,哦,应该是安定府二十余万百姓的农业赋税政策也将和云州、镇州等核心地区一样,从此前的五成,降低至两成。

另外,若是能被选拔到军队中,不仅可以获得不菲的军饷收入,还能出人头地,有机会博取战功晋升至中高层军官,并让整个家庭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按照明国军人优待政策,只要你成为一名资深士官,就可以使家中子弟拥有那些汉人才具有的官员选拔资格考试,同时,也可减免家中一半的农业赋税。

“所以,我要加入军队,为我自己,也为整个家族博取一个功名。”田裕祥脸上带着几分坚毅的神情,跪坐在父母的面前,“此次,皇帝陛下和军方发布诏令,征召五千新兵入伍,而我们安定府的兵额为一千人,竞争极为激烈。但我有信心凭借自身出色的身体条件和军事技能,一定可以获得这个名额。”

“去吧,为了你的前途,也为了家族的荣耀,去加入军队,为皇帝陛下征战沙场,为我们大明国扬威域外。”田大林郑重地说道:“当四郎于军中博取功业后,你的后人就能非常自豪地冠以兵卫之名。”

作为曾经的日本底层小民,田大林及其家人若是还在藩国的统治下,是根本没有姓氏的。

有幸于明国征服了这片土地,在将这里的数十万百姓纳为治下之民时,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冠有姓氏,并登记造册,载入鱼鳞。

为了便于这些附顺的日本百姓选择姓氏,还将《百家姓》翻了出来,让他们自由选定,是为官家赐名。

在后世,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渊源和含义。其中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村、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

此外,还有许多姓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百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鸟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对于有志于蚕食日本领土从而壮大自身实力,以为将来争雄大陆入主中原的北明政府而言,在难以获得足够的汉人移民情况下,最好的方法便是尽量归化征服领地内的原住民,云州的阿依努人,镇州的土著,苦叶岛上的野人,以及数量更多的日本人。

说汉语、习汉俗、冠汉名,同时竭力打压原住民的文明属性,便成为北明政府同化和收服其他民族的必然选项。

而田大林的父亲就是在北明侵入陆奥后,破天荒地取得了一个姓氏。但囿于没有文化,更是对汉语丝毫不懂,在申报姓氏的时候,便按照内心最为原始的想法,以耕种的田地为姓。

在日本,有许多武士会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冠以此名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合称五卫府),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众人闻其名,无不尊崇。

近日,大明都督府发布新兵征召令,于境内各个领地募集五千新兵,这让无数要博取功名,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少数族裔看到了一丝宝贵的机会,遂纷纷报名参与选拔。

大明的刀锋,已然缓缓出鞘。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2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