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五章 趋利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永昌府,乐平县(今澳洲东部利斯莫尔市)。

八月半,中秋节,家家户户合家团聚,共赏明月。

无论是长安城中的皇家贵族,还是民间的走卒商贩,无论是举案齐眉的夫妻,还是千里共婵娟的知己,这一天都期盼着一种圆满。

在交通不便的秦国,身处天南地北的一家人想要团聚,自是困难重重。

而在铁路纵横、海运发达的齐国,中秋团聚,无非就是多花些银钱和时间在路上罢了。

如果说除夕日是整个家族在传统礼仪制度下的盛会,那么中秋节就是真正具有温情的一场家宴。

这一天,在城市居民的宅院中,主人会在院中摆满了花生、苹果、西瓜、桂圆、李子等果品。月上柳梢后,邻居家的半大少年会趁着深夜翻入院中,抓走一些红枣等瓜果,主人家也做无视状,一笑置之。

在乡野农村,孩童会趁着天黑时,到田地里摘取南瓜,用墨汁在瓜身上绘上孩童的模样,并在瓜身上涂满泥巴,插上树枝,送到别人家的被褥中。

主家不仅不恼怒,还会热情款待这些顽皮的孩童,送些花生、瓜子之类的零嘴。

按照华夏传说故事,每逢中秋月圆之时,月宫中仙女则下凡间,遍洒甘露,而民间的瓜果鲜蔬因沾了甘露,有延年益寿、福星高照的功效。

尽管,在汉洲本土,囿于南半球的地理位置,传统中秋节,恰好为万物复苏的仲春时节、农忙之时。

但是,印刻在骨子里的华夏文明基因,使得数千万齐国子民仍旧愿意在这个时节,去过一过象征团圆的中秋节。

“爷爷,有人来偷咱家菜园子里的毛豆啦!”

在桃花河(今里士满河)畔的西湾村东头,柯土根与几个村民正坐在一处土坝上,一边吸着烟袋,一边聊着春播的事。冷不丁,听到旁边嬉戏玩闹的孙子大声嚷嚷,说有人钻到菜园里偷摘蔬果。

“小兔崽子,莫要这般嚷嚷!”柯土根只是抬眼瞄了瞄菜园子的方向,几个黑影跳跃着,嬉笑着,打着灯笼公然在“偷菜”,随即露出了然的笑容,阻止孙子大声喧哗,以免“惊扰”了贼人。

中秋节,一般在入夜后,村中的少女们就会开始行动起来。她们会相互结伴到恋人家的菜园中偷摘瓜果,若谁家摘的南瓜、冬瓜肥壮,或者毛豆圆滚,则寓意谁家孩子未来必定健康壮实。而后,大家抱着偷来的瓜果到主人家要一盏茶来喝,敬谢对方的瓜果,并收到诚挚的祝福。

也有那些未怀孕的女子在小姑子的陪同下,到田野的瓜棚豆棚里趁着夜黑摸索。若是摸到的是白扁豆,则象征与丈夫白头偕老,恩爱一生,所生的将是女儿。若是摸到南瓜,则寓意贵子将至,更是吉祥之意。

中秋节这天偷取的瓜果并不能带回家中,而是需要在恋人或者公婆家,或者野地里直接拿来食用,才表示吉祥不会溜走,幸福美满永在身侧。

孩童年幼不晓事理,大声嚷嚷喧哗,岂不是要将妇人们的幸福和吉祥给“惊”走了!

再者说了,能到自家菜园子“偷摘”瓜果的女子,必然是家中老五相中的未来媳妇,更不能坏了人家的喜事。

乐平县是汉东省永昌府东北海岸地区一個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新县份”,人口四万五千余,为富庶农业区的河港,是重要的奶制品、肉类、甘蔗、香蕉集散地。该地有着近亚热带气候,距离海边只有三十多公里,农牧业条件相对较为优越。

时值春耕时节,村民在数日前刚刚翻检了土地,即将播种新的一季作物。

“老张,咱们今年当真不种小麦了?”柯土根将烟袋朝地上磕了磕,然后转头问道。

“咋了,前一阵不是都掰扯过了吗,咋还问?”西湾村合作社的社长张显成闷声说道:“这几年来种粮食又不赚钱,有啥值得种的?累死累活一年,口袋里落不了几个大子,整日里还担心下个天灾,发个洪水。”

“可是,种甘蔗不也一样要担心天灾吗?”

“……”张显成闻言,神情顿时一滞,随即朝柯土根翻了一个白眼,“你懂个啥!我都在县里问好了,种甘蔗可比种小麦划算多了。最起码,一亩地可以多收七八角钱,甚至一两块钱!你怕是还不知道吧,这小麦呢,咱们只能种一季,就算年景好了,扣除乱七八糟的费用,三十多亩地最多就能收个十几二十块钱。可甘蔗不一样,县里的农事专员说了,咱们这里气候温热,一年下来可以种两季甘蔗,春天和秋天栽下,几个月就能各收一茬。你想想,到了年底可以多赚多少钱?估摸着,咋样都能多收两倍多的钱!”

“这种两茬甘蔗,怕是地力撑不住吧?”

“地力撑不住,那就买些鸟粪矿肥回来,给地里多施些肥。到时候,咱们可以直接联系县里的农资合作社,让他们拉一船鸟粪矿,大家分一分,保证让地力快速恢复过来。”

“可是,这要是不种粮,我心里揪得慌!”

“有啥慌的?”张显成不以为意地说道:“你瞧瞧现在市面上卖的粮食,稻米尽他娘的是南洋种植园运来的,小麦都是坤州(今澳洲西南地区)那边火车拉来的。你是不晓得,南洋那边的粮食种植园,用得人工全都是不要钱的土人苦力,一个个全都是几千上万亩的,一年还能种三茬稻米。咱们种粮食哪里拼得过他们!这要是遇到个天灾洪水啥的,只能喝西北风,吃点政府救济了。”

在世界各地,一些农业生产力高的地方,不仅有雨季,而且每年气候条件也大同小异,很少会发生大旱或者大涝。农民可以每年遵循季节规律耕地、播种,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长、成熟。

如神州大陆,依循节气,按时播种和收获,除非遇到非常极端的气候大环境,农业环境向来都是极为优越的。

而汉洲大陆的气候条件,嗯,怎么说呢,那是变幻莫测,根本毫无规律可言。

若是按照惯有的农时和上一年的气候条件来安排农作物生产,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大部分地区的降雨根本无法琢磨,十年里的降雨量也都是忽多忽少,而每十年间的变化更大,这对汉洲的农业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条件。

在后世,这种气候环境被称为恩索现象,绝对是上天对这块大陆赐予的最大不幸之一。

也就是说,汉洲本土的天气,比起其他任何地方来说,都更加善变、更加极端、也更为随机。

简直没法总结农耕的时令和气候规律。

即使总结了,好像也对来年的农作物生产没啥帮助。

早期的齐国移民刚刚来到汉洲东部时,看到一望无际的森林,以为这是块老天赐予的福地,看上去土壤肥沃,降水充沛,温度也适宜。

但这只是个假象,他们可能正好碰上了风调雨顺的年景,撒下种子,有了不错的收获。

但是,等干旱期一来,他们的作物往往颗粒无收,生活也难以维持,只能追寻那些有稳定河水灌溉的地区。

在汉洲大陆唯一不受恩索现象影响的只有西南地区,可以获得稳定的农业种植气候和环境,也是齐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不过,要是依着华夏族裔改天换地的天赋,多修些水利,也能将就应付这种莫测的气候环境,再加上一贯的吃苦耐劳,怎么着也能从土里刨些粮食,吃饱肚子是不成问题。

可是,齐国已建国九十多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吃饱穿暖早已不是农人的基本追求了。

城市里的工人每月可以赚七八块到十几块,一年到头下来,怎么着也能攒下二三十块钱,若是节俭一点,存上四五十块钱,也不是不可能。

有钱了,自然有更多的生活追求。在城市里买房、置业,再多生几个娃,然后供着上学,说不定有了足够的学识后能得了大机缘,实现阶层上的跨越。

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满足基本温饱的情势下,是不是要将曾经的土坯房换成漂亮的砖瓦房?有了砖瓦房,是不是再盖个二三层的小楼?

家里一堆娃,是不是也要努力供养一两个读书上进,从而离开乡村,去往繁华热闹的城市安家落户,享受美好生活?

哦,对了,家里的几个小子娶媳妇,又是一大笔彩礼要送给未来的亲家,是不是要省吃俭用,多存点积蓄?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除了多搞些副业,养几头牛,放几十只羊,那不得在地里想办法使点劲,努力创造更多的收入。

说来也是让人泄气得很,在咱们齐国还真的是啥都不缺,不仅各种工业制成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市场上,就连农产品也是异常丰富,开化(今爪哇岛)的稻米,坤州的小麦,东北和宣化(今帝汶岛)地区的甘蔗,南洋的橡胶、可可、咖啡……,不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生产规模,都是极为惊人的。

这东西多了,价格自然就贱了,使得齐国的普通农人收入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增长。

要搁着五六十年前,齐国尚未真正控制南洋地区时,随着国内人口的激增,消费力也随之攀升,各种农产品价格一直都处于较为稳定、且小幅增长的态势。那个时候,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家里再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养殖一些牛羊,小日子过得丝毫不比城里人差。

有时候,逢着某个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农产品价格还会出现一波高涨,粮食也都能有不错的销路。

可是,随着齐国掌控的南洋领地越来越多,各类种植园是急剧增长,使得各类农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让广大农人怨声载道。甚至有不少声音传出,要抵制海外领地的粮食等农作物进口,从而保护本土农民的利益。

汉洲本土多天灾,倘若在只有本土农产品流通的时代,谷物价格上涨对于粮食种植户来说当然没有问题,可以随行就市,以价格上涨的方式弥补作物减产的损失。

但是,来自海外领地的大量便宜稻米和谷物涌入汉洲本土,使得当地的粮食价格无法上涨,而且因为气候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就使得汉洲本土的农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显得种粮食就不那么划算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改种价值更高的甘蔗等之类经济作物,从而提升农人的收入。

稍微算一算,一亩地通常种植400-500棵左右的甘蔗苗最为合适。目前市场上一棵甘蔗苗价格大约在0.2分钱左右,加上些许运费,苗木的费用大概需要0.8-1元。另外还有田间管理成本也要算上,甘蔗是大水大肥作物,一年内要施肥多次,灌溉也频繁。一亩甘蔗需要鸟粪矿肥1.5元上下。每亩地成本共计2.3-2.5元之间。

甘蔗的产量很高,亩产量在5-7吨左右,制糖厂每吨收购价在0.7-1元之间,一亩地的经济收入就是3.5-5元。

最终,每亩地的利润当有1.2元以上。一年两季的话,那就是2.4元。以每个农户拥有30亩份地的话,那就是72元!

相比之下种植甘蔗的利润比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甚至果蔬的利润要高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甘蔗种植最为担忧的台风灾害,在汉洲东南沿海地区甚少出现(大部分台风形成于北半球,而南半球的大气环流较弱,难以形成台风),使得甘蔗不会像南洋地区那般,会被强台风刮倒,从而变得一文不值。

有赖于咖啡、可可、蜜酒(甘蔗酒,亦即朗姆酒)的兴起,也带动了蔗糖消费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数年前齐英战争的波及,造成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蔗糖出口大幅减少,使得汉洲本土及南洋领地的对欧洲的蔗糖销售出现了井喷,也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甘蔗种植热潮。

人类对于甜味的嗜好,并不亚于对食盐的依赖。

这个时期,包括齐国在内的各国普通民众在每日操劳过程中喝不上牛奶、吃不上热饭,蔗糖就成了他们一日三餐必备的调味品,甚至取代了新鲜的肉、牛奶、黄油、奶酪与蔬菜,好让自己疲惫的身体尽快恢复,从而能够应付每天超过十几个小时的工厂劳作。

相对而言,蔗糖是最高效的热量生产形式,一亩甘蔗可提供130万单位热量,是土豆的4倍,是小麦的10倍。

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缺之不可!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9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