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九章 海陵岛的争夺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那几艘商船烧的都是什么煤炭?”

“山号”随同另外三艘战舰护送“宝船队”于5月28日离开昌宁港,贴着非洲东海岸一路北行,两天后抵达齐属靖南总督区晋江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

在该港稍事停留两日,补充了些许淡水和食物,又有四艘装满金银和象牙的商船加入“宝船队”,使得整个船队规模扩大至十六艘。

6月2日,船队驶离晋江,掉头向东,准备横渡靖南海峡(即莫桑比克海峡),前往海陵总督区(今马达加斯岛)殖民政府驻地建阳港(今马达加斯西南部城市图莱亚尔)。

从黔州出发的“宝船队”行驶路线一般都是固定的,从昌宁港起航,北行至晋江,然后再至海陵,经福安岛(今毛里求斯岛),一路不断汇聚返回汉洲本土的商船,最终形成一支颇具规模的船队,航向偏南,横渡印度洋,驶往汉洲西南的桂州港(今澳洲珀斯市)。

船队出港后,便排成纵向两列,商船居中,护航战舰位于两头,迤逦行驶在蔚蓝的印度洋面上。

十余艘舰船,皆为蒸汽动力,在行驶过程中,拉出一道道黑色的青烟,直冲云霄,蔚为壮观。

“山号”领航员、御武校尉(上尉)潘宗理站在舰艏的船台上,看着前方几艘商船,不断向外喷吐着滚滚黑烟,将一尘如洗的天空染成一道道污浊的印记,不由开口吐槽道。

“这几艘商船怕是为了节约成本,加的全都是劣质煤炭吧。”山号轮机长、御武校尉佘祥光瞥了几眼,摇头说道:“劣质煤炭虽然也将就着能用,但对蒸汽轮机的使用寿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船东就为了省下区区几个煤炭钱,就不惜以蒸汽轮机设备的损伤为代价,真是好没见识!”

“那几艘船好像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聘用的机修师估计也都是国内的半吊子货,所以大概率不会出言阻止船东的这种节约行为。而且,这要是蒸汽轮机不出问题,怎么能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呢?”潘宗理笑着说道:“哪像咱们海军烧的煤,不是来自本土郢州(今澳洲纽卡斯尔市)的优质褐煤,就是来自威尔士的卡迪夫煤,不仅热量高,而且杂质少,冒出的烟也没那般浓厚。”

“那可不?”佘祥光点头说道:“这要是在战场上,敌方的蒸汽战舰若也都是烧这种劣质煤炭,估计距离老远就能看到他们冒出的滚滚黑烟,这对我们而言,相当于能提前于对手十几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做好战斗准备。战场上,只要比敌人稍快一步,便能取得极大的主动权。”

依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力,风帆舰只的续航能力几乎只受到食物补给的限制。可进入蒸汽时代后,人们却要关注船舶的动力——煤炭的来源。

早在三十多年前,齐国《海军章程》就明确规定,“舰船优质烟煤为行军作战必要战备物资”。

虽然,所有的蒸汽机都是烧煤炭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煤炭都适合作为蒸汽机的主要燃料。

煤炭根据碳化程度的不同,可依次分为褐煤(棕褐煤、黑褐煤)、次烟煤(亚烟煤)、烟煤(生煤)、无烟煤等。各种煤炭的品质优劣差别很大,这无论是对动力的驱动,还是对舰艇的航速,甚至对设备的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验证,齐国海军认为汉洲本土郢州煤所含热能高,最适合远洋航线的轮船及军舰使用。当然,这种煤的价格也是不菲,比起普通煤炭足足高出三到五成。

为保证军舰动力的需求,齐国海军为此花费巨大代价,将郢州煤大量储存于诸多海外基地,以备战时和巡航期间都能随时装填这种优质燃料。

十余年前,齐国人发现英格兰人出口的卡迪夫煤并不逊色于郢州煤,能满足齐国海军的动力需求,遂大量进口,就近补充地中海和大西洋地区的海军基地的煤炭库存。

在齐英战争期间,正是依托积存于邽山群岛(今加纳利群岛)、德化(今摩洛哥丹吉尔市)、天门(今西班牙北非城市休达)等地的优质煤炭,齐国海军才能持续地发起对英格兰海军的进攻,并最终通过破袭和封锁,最终迫使英格兰屈服。

战后,英格兰人为了偿付战争赔款和沉重的国内债务,除了开始对“亲儿子”北美殖民领地征税外,还加大了国内物资的出口力度。

而位于威尔士南部的煤矿因为出产的煤炭质地好、燃烧值高、残渣煤灰少,颇受齐国人喜欢,顿时引来诸多资本的投资,很快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单一出口商品,卡迪夫港也迅速成为英格兰最大的煤炭输出港。

说来也是可笑,出于资本逐利目的,优质的卡迪夫煤为了从齐国手中换取宝贵的“外汇”,置英格兰皇家海军的需求于不顾,将大量优质煤炭优先卖给齐国商人,而留给皇家海军的只是一些无人问津的碎渣煤、劣质煤,“焦碎无油性,一吨仅能做半吨用”。

这种煤燃烧值低、残渣煤灰多,不仅迟滞军舰航速,而且对锅炉等设备还有负面影响。

英格兰皇家海军一些高级将领和蒸汽战舰工程师就在议会中明言指出,煤矿供煤“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以充实蒸汽动力,且对轮机、锅炉隐有损害。假如,在常时以此等劣质煤供应海军所用,不为堪用,那么到了战时,如何要让皇家海军正常备战?”

无需看齐国海军,就以众多齐国蒸汽动力商船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舰船在行驶过程中,海上仅有一缕轻薄的白烟,距离极近的时候,才能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这样的劣质煤炭供应皇家海军,简直就是对皇家海军的训练和作战“拖后腿”!

其实,除了英格兰皇家海军会经常被迫使用劣质煤炭外,欧洲许多蒸汽动力商船为了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也会置优质煤炭而不顾,于航行途中加上一些价格便宜、质量一般的煤炭。

毕竟,以前船只在“喝西北风”的时候,可是一个子都不用掏的。

哪像现在,以蒸汽为动力的船只竟然还要时不时地花钱买煤炭,属实有些浪费了点。

当然,蒸汽动力船只使用过程中,也确实比纯风帆船好用多了,最起码不用在海上绞尽脑汁地去捕捉微弱的风力,更不需要考虑季风和洋流的限制条件。

更重要的是,蒸汽动力船不仅行驶速度更快,而且也使得商船的运行效率提高了数倍不止。

就在世界各国开始逐渐推广使用蒸汽船后,许多人突然敏锐地发现,全球主要航线附近的港口或者岛屿竟然皆被齐国占据,地中海、西非、南非、西印度洋、波斯、印度,及至东印度群岛,几乎每隔数百上千海里,便有一座齐国的港口或者贸易据点,可以为航行于海上的所有舰船提供必要的加煤、加水,以及其他日常物资补给的服务需求。

数十年前,曾有欧洲人对齐国大肆圈占大洋上的岛屿和众多“无主之地”报以无尽的嘲讽,说齐国人就是一群典型的“土地收集狂”、“嗜土重症者”,不惜花费重金,去夺占和开发这些“毫无任何回报”的殖民领地,简直就是败家子,有钱没地方花的主。

要知道,这个时候欧洲殖民者圈土占地,要么那里有矿,比如西属美洲、葡属巴西就拥有大量金银,要么那里有能实现经济增值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比如加勒比海地区的众多“糖岛”,要么那里有直接能变现的资源,比如法属新法兰西领地的皮毛和英属美洲殖民领地的木材和烟草。

但是,你看看齐国都占了些什么殖民领地?

哦,当然,齐国人还是占据了不少优质的殖民领地,比如齐属暄州(今加利福尼亚)、齐属南非以及印度大片领土,那里拥有的金银矿产和巨大商业利益还是令人无比羡慕的。

但是,你再看看齐国占据的某些殖民领地都有些什么呢?

阿拉伯半岛上的沙州(今沙特东部地区、卡塔尔以及巴士拉省沿海地区)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被奥斯曼人以数十万元债务兑换方式着实坑了一把。

还有东非大片沿海领地,好像除了无尽的荒漠和森林,就只有飞腾跳跃的动物,根本创造不出太多的价值。

以欧洲专业殖民者的眼光看来,齐国占据了太多“烂地”,其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比例。要是欧洲哪个国王或者冒险家公司去开发这些殖民领地的话,怕是要亏得连裤子都要当掉!

但现在看来,齐国人那些疯狂圈地的举动,简直就是有先见之明,充分为蒸汽动力舰船提供了一系列补给站,就像后世高速公路上的那些服务区一样,为不断往来的商船加煤、加水、补充物资。

你的船只不论行驶到何处,都能看到齐国人设立的“服务区”,贴心地为你重新加满燃料,然后再从你口袋中掏出相应的服务费。

有人说,印度洋,是齐国人的洋,也许假以时日,待他们在大西洋上也逐步布局完成,那么整个海洋世界,将彻底成为齐国人世界。

哦,想想也真是可怕,齐国人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为统治海洋而潜心准备着,并不断地设局布点,并最终抢在所有人的前面,建立起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海上优势。

现在,他们正在夯实和巩固自己的优势,试图将此前呈点、线布置的殖民势力连成一片,在无数广袤的土地上都要升起他们的旗帜,以宣示他们主权。

6月6日,船队抵达海陵岛建阳港。

这座港口始建于绍宁八年(1694年),是齐国于该岛第一座殖民据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拓殖,又相继于西海岸开辟了十余处殖民据点,并不断向内陆渗透扩展,还设立了海陵总督区。

截止到去年为止,齐国海陵总督区人口规模已达三万五千余,势力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海岸。

呃,之所以还未深入到内陆腹地,盖因位于中央高原的麦利那国(亦称伊梅里纳王国)早在1610年便统一了广阔的中部地区。

而且,麦利那人还掌握了炼铁技术,能够制造如标枪、弯刀和斧子等铁制武器,组建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并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可不是随意拿捏的土著部落。

绍宁十三年(1709年),海陵总督区曾通过被征服的几个萨卡拉瓦部落向内陆发起试探性进攻,结果遭到麦利那王国的迎头痛击,一千五百余萨卡拉瓦仆从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就连随行的十余名齐国军事顾问也是三死八伤,狼狈退回海边。

没错,位于海陵岛东南方向的法属多凡堡(今陶拉纳鲁市)在数十年时间里向麦利那售出了不少火器,甚至还将威力巨大的火炮也卖给了他们,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麦利那军队的战斗力,在面对以冷兵器为主的萨卡拉瓦仆从军时,自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考虑到中央高原的复杂地理环境,以及麦利那王国庞大的人口,齐国人暂时熄了进占内陆的打算,准备先巩固西部沿海领地的殖民统治,加速整合萨卡拉瓦部落,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谋夺占整个岛屿。

功夫不负有心人,齐国人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麦利那王国那位英明神武的国王安德里·亚马集·纳瓦洛纳于绍宁十五年(1711年)病逝,在临死前竟然昏了头地将整个王国一分为四,分别由自己的四个儿子管理。

毫不意外,强盛一时的麦利那王国立时陷入了分裂,继而开始了残酷的内战。

于是,齐国人非常热心地向那四个志在恢复王国统一的小王子们推销武器,为这场王国内战再添一把火。

内战持续了二十余年,中央高原几乎被打成一片废墟,整个农业生产也遭到巨大的破坏,曾经作为整个海陵岛粮仓的麦利那王国常年陷入饥荒,不得不依靠齐属海陵总督区和法属马达加斯加总督区(1725年,法国政府为了对抗西海岸的齐国人,将多凡堡和塔马塔夫两地合并为统一的总督区)从海外输入粮食。

齐国人小心地操控着麦利那王国的内战,竭力避免任何一家独大,从而重新实现王国的统一。

他们很有耐心,等待着麦利那人彻底陷入精疲力竭之时,才会从容地赶去收拾烂摊子。

到时候,相信整个中央高原就会像一颗熟透了的果实,轻轻一碰,便会落在齐国人的手中。

待占领了内陆高原地区,届时海陵岛剩下的地方想必也会传檄而定,最终将会全部都纳入大齐的版图。

然而,当“宝船队”抵达建阳海湾等待入港停泊时,却意外地发现,港口聚集了大量的士兵和萨卡拉瓦仆从兵,码头上也堆放了各种军需物资,正在源源不断地装运上船,似乎酝酿着重大的军事行动。

“法国人亲自插手麦利那人内战,隐有控制中央高原的企图。”码头上一名港务官员愤愤地说道:“所以,我海陵总督区自当集结大军,杀入内陆高原,抢在法国人前头,攻入土著人的王城。”

嗯?法国人竟然想在印度洋地区跟我齐国人相争,他们难道疯了吗?

“据说,位于高原东部地区的那位麦利那国王受法国神父所感召,已经受洗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信徒。……”

哦,原来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2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