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十章 伟大的跨海电缆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31年11月2日,风和日丽,“延锋号”经过汶岛(今印尼邦加岛)后不到一天,便驶入了狭窄的广宁海峡(巽他海峡)。

广宁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位于金州岛(今苏门答腊岛)和开化岛(今爪哇岛)之间,是南洋诸岛经印度洋,至东非和好望角乃至西非、欧洲的海上要冲。

早在第二次汉荷战争前夕,齐国便于当时的万丹王国偷偷地签订了同盟密约,并顺势把海峡东侧的广宁(今爪哇岛西侧的芝勒贡市孔雀港)租借过来,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从侧后方威胁巴达维亚。

1659年齐国又通过万丹战争,强行割取了万丹王国海峡西侧的楠榜地区,并将之并入广宁总督区,从而彻底地控制了这条狭窄的战略水道。

之后,随着万丹王国的覆灭,其国土大部分成为广宁总督区的辖地。待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巴达维亚及周边殖民领地悉数转交给齐国后,遂将该地也纳入广宁治下。

整个广宁被陆续划分为五个府、二十六个县,再加上汶岛、白锡岛(今勿里洞岛),面积超过八万平方公里。根据永隆元年(173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规模五十七万八千余,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虽然不如汉洲本土,但在诸多海外直辖领地内,也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永隆元年六月,内阁撤销广宁总督区架构,设立广宁省,结束了该地区长达六十多年的军政一体化模式。

广宁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以油棕、橡胶、水稻、木薯、可可、黑胡椒、咖啡、玉米、甘蔗等农作物为主,也是该省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省城广宁在内的数座城市,均建有大量的围绕当地农产品生产的工厂,为整个广宁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广宁也充分利用本地区绝佳的区位优势和关键航线节点位置,使得广宁、昭平(今印尼班达楠榜市)、永安(即巴达维亚)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航运中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投资商人的青睐。

故而,每日间通行广宁海峡的商船络绎不绝,其繁忙景象丝毫不亚于马六甲海峡。

“那两艘船是做什么的?怎么长久地停驻在海上,却没有丝毫动静?”

站在延锋号的船舷边上透气的潘广峰伸手指向远处停驻的两艘大船,观其型制,似乎也不像正在作业的大型渔船,而且隐隐约约地还看到船的甲板上高高的竖起了一個巨大的支架,一根长长的线束正在不断地放置于海中。

“应该是铺设海底电报线缆的施工船。”延锋号船长曲炳泉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会,然后将其递给了潘广峰,笑着说道:“若是猜的不差的话,一艘是施工船,另外一艘是保障辅助船。”。

“哦,我们已经解决了海底电报信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潘广峰接过望远镜,朝那两艘船看了过去。

“一年前,我从本土前往印度时,好像听说建业至宣化岛新乡(今东帝汶苏艾小镇)、海角(今澳洲北部巴马加小镇)至威远岛延津(今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达鲁市)的两条海底电缆已经铺设完成,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运行,信号传输基本稳定。如今,看这两艘施工船的样子,应该是铺设开化岛至金州岛之间的海底电缆。这么看来,国内应该是开启了大规模铺设海底电报线的工程。”

“也不知道何时能铺设一条通往印度、波斯乃至欧洲的海底电报线缆。”潘广峰放下望远镜,笑着说道:“如此,数万里之外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便可瞬息传至汉洲,传到长安,陛下和内阁诸公便可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决断和处置。到了那个时候,我齐国的影响力必将百倍千倍的提升,甚至可足不出户而遥制全球任何地区。”

“以咱们齐国的国力,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将海底电报线缆铺设到欧洲想来也要不了几年。不就是将生产出来的线缆直接投入海中嘛,多简单的事!”

“若是简单的话,也不至于在电报正式投入使用后,到现在七八年过去了,才开始铺设海底电报线缆。”潘广峰淡淡地说道:“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我们这种外行人可随意揣测的。在某项技术成功应用之前,其中的探索和试验,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和挫折,方有我们能看到的辉煌和大成。”

泰平十九年(1723年)10月,长安至大兴之间的有线电报成功连通,并互相发送了一条清晰而明确的信息,由此进一步突破了人类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长途距离的信息传输。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在政府和诸多商业资本的联合推进下,有线电报迅速在国内及海外领地铺开。仅仅过了五年,汉洲本土及临近的威远、宣化、靖平(苏拉威西岛)、开化、广宁等海外领地的所有府城皆开通了有线电报,极大地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陆地架设有线电报的同时,帝国工程院、皇家科学院、长安工业研究院、黑山工业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和试验如何铺设海底电报线缆,以连通本土和海外领地之间的信息传递。

泰平二十二年(1726年),在工业科技产业部和黑山工业研究院的联合主持下,第一条实验跨海电缆从建业到小门岛(今澳洲北部巴瑟斯特岛)开始铺设。

这样工程可以说是毫无先例可以参考,所有的工作也都属于探索阶段,即使如此,跨越一百多公里,铺设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绝对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完全是一项幻想式的冒险,这个时代没有人知道这一百公里的海底是什么样,这又软又有韧性的电缆材料能不能保证电信号的传输,铺设需要施工船在海上至少三天时间,过程中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恶劣天气,总之各种不可控因素缠绕着这个工程。

需要被铺设的线缆被提前绕进一艘船的内舱,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由数艘物资保障船陪伴,施工船在岸上众多官员、学者和百姓的欢呼声中,驶向了大海。

在施工船的铺设过程中,数名电磁学专家在船舱中与岸上的同伴不断进行实验交换着讯号,虽然海岸早已看不见,但讯号依然很清晰。

施工船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线缆不停地从船下进入海底,一天一夜过去了,四十多公里的电缆已经铺设完成,信号依旧清晰而稳定。

但是,到了第二天夜里,意外的事故发生了。电缆不知何故,突然从绞盘上滑落,并且无法找到电缆从何处断掉的,更不可能从深海中将电缆拉起来重新接上。

于是,施工船和伴行的物资保障船只好灰头灰脸地返回建业港,让翘首以待的观众失望不已。

这次失败,损失了六十多公里电缆,约三万元的实验成本。

不过,虽然第一次海底电缆铺设未能成功,但也有很多收获,最起码证明了电缆在海底环境下的通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随后的几个月,参与实验的学者和专家们对船上的放缆机进行了大幅改善和优化,以避免线缆在输出时再次出现断裂状况。

当年九月,建业至小门岛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并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信息传输也保持了既有的清晰和稳定。

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齐国开始铺设距离更长的海底电缆,这次实验的目标选定为南都(今墨尔本)和南屿郡(今塔斯马尼亚岛),铺设距离为二百七十多公里,而且还是在风高浪急的南屿海峡(今巴斯海峡)之中。

此次海底电缆的铺设工作采取的是两艘施工船对向作业,同时出发驶向预定的中间地带,到达后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将电缆连接好,然后两船分别向南都和南屿郡出发铺设电缆。

当时正在南屿郡休养的泰平帝对此非常期待,甚至还让自己的侍从官拟定了一份祝贺电文,待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后,便会在第一时间向南都传送。

然而,驶往预定汇合点的第二天,从南都出发的那艘施工船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它本是一艘装备精良、经受过海洋和战争各种考验的齐国海军风帆主力战舰,但由于这次任务进行了改装,这艘退役的舰船差点在狂风巨浪中沉入海底。许多船员受伤,船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好不容易赶到预定的汇合点,却发现数千圈宝贵的电缆受到了严重的毁损,有的电缆乱成一团,有的电缆的保护层被磨破、划破。

一次精心准备的海底电缆铺设计划却被糟糕的天气意外打断,让两边期待电报连通的人们沮丧不已,更让准备传送世界上第一条跨海电报信息的泰平帝也大失所望。

是年十一月,太子监国坠马薨逝,引发了帝国数十年来最大的政治危机,泰平帝遂携皇太孙匆匆匆匆赶往长安主持帝国政务,稳定朝局。

而南都至南屿郡的第二次海底电缆铺设工作也于此时重新展开,在没有官员和民众的关注下,两艘施工船再次相对驶向预设地点。

11月29日,两艘船尾对尾连接好电缆,没有仪式,没有欢呼,在所有人都沉默以对的气氛下开始向海里铺设电缆。

两艘船各自铺设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电缆后,分别到达了南都城和南屿郡的信宜(今塔斯马尼亚史密斯顿)小镇,但海岸边并没有热情迎接的人群,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长安城的局势演变,这么一次伟大壮举就如此无声无息的完成了。

经过数日的连续信号传输,南都和信宜皆能准确无误的收到对方发来的信息,由此证明在海况恶劣的海域,电缆仍旧能正常工作。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铺设距离更长、海况更为复杂的海底电缆了,未来世界信息的瞬间传输将得以完美实现,神话传说中的顺风耳亦将成为现实。

齐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科技历史篇章。

然而,就在呼唤声还未结束之际,南都至信宜的电缆传送信号却突然变得混乱不清,无法辨认。

12月15日以后,南屿海峡两岸再也没有传来任何一条清晰的电讯号。

这真是见了鬼了!

为了保证海底电缆传输信号的稳定,所需要电缆必须非常结实,不能断裂,但同时,又必须非常柔软,否则很难铺设。另一方面,它的工艺必须十分精密,否则,一点点瑕疵就可能导致电信号的不稳定和中断,其技术要求比陆地上的电报线缆高多了。

既然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而信号传输却出现了问题,那么一定是线缆的生产制造存在瑕疵。

当然,也有可能线缆的保护层出现了破损,以至于影响了信号的清晰程度。

于是,不甘心的电报专家和学者们重新委托线缆工厂生产一批质量要求更为严格的电缆,准备重新铺设海底电报线缆。

但作为项目主持人身份的皇家科学院却因为皇帝继统、皇室基金多位主事人变动等多种原因,迟迟不能获得专项拨款而无法推进海底电缆的再次铺设工作,使得这项工程暂时搁置下来。

永隆元年(1730年)七月,帝国皇帝登基大典结束后,皇室和政府的一切事务皆回归正常,皇家科学院在获得大量拨款后,随即恢复了海底电缆的实验铺设工作。

9月,一条新的海底电缆重新在南都和信宜两地铺设完成,并且经受了数月的考验,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在今年3月至5月,汉洲本土分别连通威远岛和宣化岛的海底电缆也相继铺设完成,使得帝国的政令和信息首次直接瞬时通达海外领地,这意味着帝国对边远领土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统治和管控。

而就在“延锋号”客轮驶离广宁海峡,进入浩瀚的北海(今帝汶海),朝汉洲本土行发时,数艘海底电缆施工船正在印度洋东南海域相向而行,准备铺设一条黔州昌宁(今南非德班市)至汉洲本土桂州(今澳洲珀斯市)的海底电报线缆,从而将那片充满黄金和钻石的海外领地与本土紧密连接,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齐国人正在将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2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