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章 齐国人的善政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245章 齐国人的善政

保罗·比利加端着一杆火枪,梭巡在残垣断壁的小镇里,空气中还残留着硝烟的刺鼻味道。四处破损的房屋和散乱的瓦砾证明着刚才的激战。

三三两两的牲畜喘息嘶鸣着,被士兵赶往安全的角落。小镇的集市区域已是一片狼藉,摊位被掀翻,蔬菜和货物散落一地。不少房屋燃起大火,一股股黑烟直冲天际。

远处的旷野中隐隐传来呼喊声和零星火枪声,预示着战斗尚未完全结束。镇上的居民们惊恐地躲在屋里,缩在墙角或者地窖里,无声地划着十字,向上帝祈祷。

街道上,房屋前,平坝里,倒伏着许多尸体,有孔武有力的叛军,也有被裹挟的无辜小镇居民,更有不少十几岁的半大少年。曾经无比鲜活的生命,在无情的炮火和枪弹下,都变成了一具具冰冷而狰狞的尸体。

前方的街道上,一队队身着藏青色军服的齐国士兵正在匆忙穿梭,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火枪,表情严肃,身形机警,将一间间房屋踹开,喝令里面的居民全部出来集合,等待处置。

一些伤员被简易担架抬着,痛苦地呻吟着,鲜血从伤口中渗出,浸染了地面的泥土。

小镇的钟楼被火炮轰塌了一角,但仍然倔强地屹立着,钟声在战后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它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即使是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仍将继续。

尽管战斗已经过去,但小镇上还弥漫着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下一个消息,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小镇的未来。

“保罗……”同伴马科·贝里内利轻声地呼唤着他。

至于在欧洲市面上销售的各种罐头产品,价格为啥会那么高呢?

在齐国本土,工厂实施大规模化的生产,流水线模式,标准化的组织方式,成熟的马口铁密封罐技术,机器轰鸣开动起来,一听听罐头便会源源不断地从车间里流出。

“嗯?”保罗·比利加转头看着他。

如此数量巨大且品类繁多的补给品让保罗·比利加等被征召的武装志愿者看了,均暗自咂舌不已。一时间分不清楚,齐国的军队带着这么多金贵的物资,是去打仗呢,还是准备客串一把商人的角色,去跟叛军做一笔交易。

这就是欧洲各国军队的基本日常物资补给。

会不会让齐国的财政破产呢?

不过,也无怪他们会有这般想法。

这他娘的那是普通士兵,简直就是“贵族兵”、“少爷兵”!

此次,大军从洛宁城出发,一路向北推进,随军的辎重部队车辆数百,连绵几公里,但这些物资补给中,差不多有四成都是供士兵享用的各种消费品,啤酒、蜜酒、可可、咖啡、茶叶、糖、被服、药品、备用鞋帽,甚至还有擦屁股的手纸都有。

因为,这就是国力上的差距,嗯,准确地来说,是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话说,齐国的军队该不会全都是这般豪华物资配置吗?

那得多费钱呀!

在欧洲地区,齐国产的各种罐头向来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财力的贵族和富商才能消费得起。甚至,不少贵族举办的舞会餐宴当中,这些可口美味的罐头还会充当餐点冷盘,供尊贵的客人享用。

这样的罐头,在一個落后的农业国是搞不起来的,就是勉强生产出来也是成本极高,根本无法这般普遍供应军队。

“你饿了吗?”马科·贝里内利朝街角努了努嘴,并舔了一下嘴巴。

在齐国人看来,那些奢侈的玩意,如各种罐头,在大规模工业化背景下,生产出来根本不费劲。

干冷的咸肉、发黑的面包、劣质的酒水、简陋的装备,破烂的军服,正常宿营餐食时,都要辅以大量的野菜。

想要营养,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勉强填饱肚子而已。

保罗·比利加顺着同伴的目光看了过去,那里聚集了十几名齐国士兵,蹲在一个背风的墙角,烧起篝火,架着一口行军锅,里面的热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阵香味不断地飘过来,让经历了半天战斗的志愿者们顿时感到腹中饥饿难耐。

太不可思议了,齐国的普通士兵竟然可以享用这般奢侈的物资,当真是……贵族作派!

齐国人这么有钱,军队配置如此丰富的补给物资,那还跟叛军打什么仗嘛。直接在阵前,将这些东西摆出来,多半就能将那些苦哈哈的叛军给诱降了。

但万万没想到,在齐国的军队中,鱼肉罐头、牛肉罐头、水果罐头却是基本的物资配给。除了各种罐头外,齐国的士兵还会领取定额的咖啡、茶叶、糖、卷烟,以及各种酒水,物资之丰富,待遇之好,让人见了均不由瞠目结舌。

要知道,在欧洲地区,没有哪个国家会给士兵配置如此之充裕、又是如此之丰富的补给品。

“牛肉罐头!”保罗·比利加下意识地吞咽了一口口水。

两相比较,随军而来的武装志愿者们就觉得非常“惊叹”,齐国人好像真的很有钱,“壕”得让人无法理解,也是让人难以想象。

这有何奇怪的,如此稀罕玩意,要是不把价格卖高点,都不好意思称为齐国产品。

罐头仅仅只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其他的诸如被服、工具、药品、武器等名目繁多的军用装备,每一样成本都低到你难以想象。这还没算装卸、运输这些东西的物流成本,这方面农业国和工业国更是没法比。

所以我们便会发现,很多农业国家原本养个四五十万冷兵器军队并不怎么太费劲,但当他们想要弄个八万十万新式军队时,那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动辄就会让脆弱的财政破产。

何也?

盖因,在农业国家里,新式军队的每一样装备成本都高啊!

农业国妄图想要用工业国的模式组建、训练军队,这绝逼是对自己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

但是,不搞新式军队,不装备同时代的新式武器,也不能呀。落后就要挨打,军队模式和武装装备要是跟人家有了太大的代差,是要挨揍的。

君不见,随着欧洲武器和战法的不断更新迭代,曾经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优势的奥斯曼帝国,早已雄风不在,屡屡败给久经战火考验的欧洲联军。

要不是齐国不断给它打气输血,还派出许多专业军事教官参与奥斯曼帝国新军的改造和整训,甚至直接参与部分重大战役的筹划,说不定在欧洲联军的连番强势打击下,就被一路赶出巴尔干了。

一个农业国用举国之力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其实也是“伪新军”,或者说是“瘸腿”式的新军。

因为,你的社会组织模式、生产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是封建传统军队那一套,这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新军发挥最大效力。

你瞧,帕津镇驻守的一千八百余叛军,手里拿的火枪并不差,大半都是神圣罗马帝国军中的制式武器,训练嘛,也马马虎虎,应该受过数月的军队整训,小镇里还布置了五六门火炮,而且还是据垒死守。

但整个战斗过程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在齐军十余门火炮的持续轰击下,叛军立时就丧失了战斗欲望,在镇子里被炸得到处乱窜。随着数百武装志愿者、齐印仆从兵在齐国士兵的督战下,“奋勇”地从数个方向发起进攻后,叛军的防线很快便被突破。

待两百多名柏柏尔骑兵挥舞着马刀,绕过小镇,试图要全面包抄叛军时,整个战场局势立即扭转,叛军最终没有绷住,纷纷放弃了抵抗,开始从小镇的后方溃逃。

激昂的冲锋号被吹响,如林的刺刀不断向前涌动,炮火开始向后方延伸轰击,整场战斗又沿袭了此前一惯的追击模式。

叛军的后勤管理太糟糕,组织模式也太松散,军官更是战术思想落后,战法也是破绽百出,在齐军如同精密战争仪器的碾压下,只能一败再败,如同丧家之犬,不断地被驱赶,不断地溃退,士气也是几近于无。

大军从普拉--哦,不对,齐国人已经将其重新命名为洛宁--出发以来,一路上扫荡前进,与叛军经历大小战斗也有十余场,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强力阻击,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武装游行。

数月前遭到败绩的齐印仆从军在齐国陆军的督战下,又重新焕发了强大的战斗欲望,变得异常凶猛,每战争先,在火炮的掩护下,击溃了一支又一支叛军武装。

虽然伊斯特拉半岛的地形多为高原山地,还有茂密的森林和乱石丛生的丘陵,极大限制了骑兵的发挥。但两百多名柏柏尔骑兵却依旧骑乘着高大的战马,小心地操控着马速,在叛军溃退时给予最为沉重一击,杀得敌人血流成河。

保罗·比利加此前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仅有少许的山中狩猎经验,不知道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火炮不停地射击,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开花弹迸溅出巨大的火光,将敌人连同周边的建筑物一起毁灭,势能强劲的实心弹摧枯拉朽般地击穿当面一切阻碍,密集的霰弹仿佛如同死神的镰刀,成片地收割着生命。

整齐的排枪射击,连绵不绝,宛如一波又一波的巨浪,不断冲击敌人阵型。

冷森的刺刀无情地捅入敌人柔软的腹部,然后带出一注飙升的血箭,继而传来一阵凄厉的痛呼。

鲜艳的赤色黄龙旗随着汹涌的队伍,不断向前舞动,最终插在了小镇的最高建筑物上。

热烈的欢呼声,野兽般的怒吼声,痛苦的低吟声,还有无数的哭喊声和怯懦的讨饶声。

残垣断壁、硝烟弥漫、形状各异的尸体、瑟瑟发抖地俘虏、惶恐不安的居民,以及耀武扬威的胜利者,构成了一幅纷乱的战争画面。

或许,在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战争,也是如此情形吧。

保罗·比利加叹了一口气,双手捧着一个铁皮饭盒,里面盛满了饭食,一股浓郁的牛肉香味,不断刺激着空空的肠胃。

毕竟是被征召而来的武装志愿者,享受的待遇自然无法与齐国士兵相比,但领兵的军官也没太过苛待他们。几听牛肉罐头和鱼肉罐头被倒进了行军大锅中,混合着“征集”而来的蔬菜,炖了一锅美味的大杂烩,让战斗了半天的志愿者们仍旧吃的津津有味。

让保罗·比利加比较疑惑的是,在占领了这座小镇后,齐国军官并没有纵容士兵大肆抢掠,更是禁止随意屠戮小镇居民。

他们通过俘虏,只是将“附逆”的小镇上的官员、教士和贵族予以甄别抓捕,然后没收和封存“敌产”,对普通百姓则是秋毫不犯,表现得极为文明和绅士。

而且,齐国人还向被“解放”的小镇居民宣布,所有被征收的土地和“无主”的土地都将进行重新登记和分配,此前居民所缴纳的各种税费也一律取消,仅留农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

当地居民好像对这个消息并未流露出应有的欢愉之色,只是木然地围聚在小镇广场,仿佛被上午的战斗给吓怕了,到现在都没有醒过神来。

当然,也可能是小镇居民对齐国人的话半信半疑,认为是出于剿杀叛军的需要,而对他们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欧洲,许多国家的农民要受教会、领主和国王的三重剥削,一直都过着牛马般生活。

首先就是教会的什一税。这个在查理曼时期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税收,在8世纪时,什一税的原则已被欧洲各国以世俗法律正式予以确认:所有“从土地中取得果实的人”要将收成的十分之一以实物的形式缴纳给教会,用于维持教士的生活、建造教堂和救济穷人。

到了这个时期,由于新作物的引进和新土地的开垦,教会和农民对于新增加的土地果实是否付税、付多少税存在很多的争议和冲突,这也是欧洲各国农民对教会什一税抱怨诟病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教会的什一税,农民还要承担封建领主名目繁多捐税,有年金、土地转卖税、庸税和徭役,此外,租种领主土地的农民还要缴纳沉重的地租。

除此之外,农民还要承担封建领主的城堡、要塞以及领主猎场的养护工作,领主结婚时要纳贡礼,转让和出卖土地时还必须向领主缴纳一笔不菲的土地转卖税。

农民最后一项负担,也是最为沉重的负担就是来自王室的赋税。

欧洲各国的君主以及邦国的大公都拥有对收入、财产和商品流通过程征税的权力,包括人头税、盐税、酒税等。后来,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和君王的骄奢淫逸,又陆续增加了新的人头税和二十税(二十分之一的土地税)。而这些税赋的四分之三都来自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此外,战争时期农民要为军队提供冬季宿营地和军需品。比如,从路易十四末期开始,法国农民还要承担修建道路和其他公共工程的费用和徭役。

如同古老的东方大陆,欧洲各国也普遍有“富人免税,穷人付税”的现象,这就使得税赋的增长不可避免地落在最没有承受力的农民身上。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欧洲农民的日子其实并不比东方华夏大陆上的农民好过,一年到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剩余,若是发生灾荒或者气候异常,普通农人发生破产的境地不在少数。

当小镇居民听到齐国人宣布废除教会、领主和王室征缴的所有乱七八糟的捐税时,除了惊愕之外,更多的则是深切的怀疑。

不交税,你们齐国人如何维持统治?

别逗了,在欧洲大陆延续了上千年的捐税,岂能就如此这般轻易地废除?!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4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