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二章 登基庆典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29年11月2日,“盛源号”商船在一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缓缓驶入了清远港(今函馆市),停靠在码头东侧的一处泊位。

“看,铁甲舰!”

一名水手伸手指着码头西侧方向,大声惊呼道。

趴在船舷边上的一众水手寻声望去,只见两艘威武霸气的铁甲舰停驻在码头西侧泊位上,巨大的船体,幽冷的锻甲,粗大的炮管,远远地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肃杀气氛。

赫然是入役列装未久的“肇山号”和“氾叶号”,两舰排水量分别为3500吨和3800吨,别说在西太平洋地区堪为巨无霸之类的存在,就是放眼全球,也属大国重器、海中蛟龙。

按理说,齐国仅凭琉球舰队四十余艘木质(部分舰船包裹了一层单薄的装甲)的风帆战舰和蒸汽-风帆动力战舰,便能横扫整个东亚诸国海军,根本无需配置铁甲舰,应该是很难见到这种高级玩意。

据悉,齐国寥寥数艘铁甲舰一般都部署在汉洲本土左近,以及印度洋沿岸地区,用以威慑和警戒那些进入齐国势力圈的欧洲各国舰船--不得不承认,这个时期,来自欧洲的海上威胁要远远大于东方世界。

却未曾想到,在清远这座齐国所属的东方军港内,竟然能看到铁甲舰,而且还是两艘,由不得众多水手为之惊叹。

“哦,副总理大臣受陛下和总理委托,搭乘这两艘铁甲舰前来访问秦明两国,邀请他们明年六月派代表前往长安,参加我大齐皇帝登基庆典。”一名港务管理人员朝铁甲舰停泊的方向瞄了一眼,立时挺起胸膛,与有荣焉地说道。

副总理大臣乘坐这等大国利器前来访问,想必一定会让秦明两国的君主和百姓受到深深的震撼。

瞧见没,这种威武霸气的铁甲舰,整个世界只有我们齐国才有!

我大齐皇帝登基庆典,你们届时可不要不给面子哟!

“除了邀请秦国和明国,那东丹和渤海也会来我齐国参加庆典吗?……哦,还有日本呢?”

“那是自然!”那名港务人员笑着说道:“连秦国和明国这般重要国家都受到邀请,东丹和渤海焉敢不来?最起码也得派个嫡亲皇子,或者总理大臣之类的吧。至于日本嘛……,多半也会派人去吧?”

日本目前这种乱糟糟的局势,也不知道幕府还有没有心情派出代表前往齐国。

可若是敢不去的话,那可就大大拂了我们齐国人的面子。

嗯,你们得想好!

“嘿,到时候,让这般土包子好生见识一下我大齐帝国的威势!”一名水手不无张狂地说道:“估摸着,政府会为了这次皇帝登基庆典,弄出一些大阵仗。要不然,可没法震撼那些参加庆典的外国人。”

“那是必定的。曾听那些老人说过,当年在我大齐建国五十年庆典的时候,哦,那也是太祖皇帝退位大典,政府和军方组织了一次宏大的阅兵仪式。据说,当时在大兴海湾的水面上同时聚集了六十多艘战舰,仅千吨以上的大型战列舰就有二十艘。嘿,那场面,那阵势,那么多的战舰一字排开,绵延十余公里,蔚为壮观。你们瞧着吧,此次新皇登基庆典,这海军不得拿出一百艘战舰出来搞個更大的阵仗!”

“哟,你这话说的我心痒痒。”一名曾为海军舰员的水手顿时眉飞色舞起来,“也不知道,明年皇帝登基庆典的时候,能不能赶回汉洲本土见识这番盛况。乖乖,一百艘战舰排布在一起,那得多大的场面。……想想都是让人神往呀!”

“海上阅兵有啥看头?”另一名水手不以为然地说道:“距离那么远,若是没有望远镜的话,也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个大概模样。我还是觉得陆军阅兵要好看多了!每次十年的建国大典,长安帝国广场上,数千上万的陆军官兵,端着刺刀,肃穆的面容里透露出丝丝军人的那种坚毅和沉稳。在慷慨激昂的军乐声中,一排排身着军服的士兵从阅兵台前走过,步伐整齐划一,严禁而不苛求,像整齐的麦浪一样。那阵势让人看了,才叫人热血沸腾,恨不得也化作他们其中一员,为帝国征战沙场!”

“你懂个屁!”那名曾海军舰员的水手鄙夷地看着他,“战舰,才是我们大齐扬威域外的利器。没有海军,你陆军再厉害,阅兵式搞得再漂亮,难道还能靠自个游过大海,去征服敌人?”

“……搞得好像仅靠海军自个就能征服敌人似的。”那名水手不敢与之争辩,小声地嘀咕道。

“你个憨货!在咱们齐国,领地遍布全球,自当以海军为重。要是没有海军的保护,咱们还跑个屁的船?”

众多水手一边朝码头出口的方向走着,一边说着明年的皇帝登基庆典的事,无不期待着此次殷洲之旅能在最快的速度完成,从而可以有幸返回本土,见证这场难得的盛景。

其实,想想也是不可能。

“盛源号”商船需要在清远停驻5-6天时间,除了最后一次补充食水和煤炭外,还有就是汇合众多前往殷洲的商船和移民船,才会在数艘战舰的护持下,驶入浩瀚的太平洋,于北纬42度左右航行,借助北太平洋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急速行驶。经过大概20-30天的航行,抵达威夷岛(今夏威夷群岛中的瓦胡岛)稍事停驻,最后便一鼓作气驶抵殷洲。

到了殷洲后,商船估计会停留两个月左右,通过当地的贸易代理人,将收集而来的皮毛,以及大量的金银铜等贵金属装船,然后一路南下行驶至西属美洲领地,采买部分当地特产,接着经威夷岛,再装运一些檀香木,最后返回琉球,或者前往吕宋。

整个行程下来,耗时近半年。即使,还有大把剩余时间,但船东也未必会好心将船驶回汉洲本土,让众人去亲身见证百年建国庆典。

你们一个个都要养家糊口的,干嘛非要巴巴地跑回本土就为了看两眼庆典盛况?

别闹,赚钱才是伱们最为主要的事!

那些重大庆典活动,是皇帝陛下、内阁僚臣,以及众多高官权贵才需要去亲身参与,并高度关注的事。

清远,是整个云州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作为云州唯一的不冻港,更是该地区最为核心的航运中心。

尽管,北明在数十年前获得了日本陆奥北部地区大片领土,其中位于日本大岛北部的昌平(今日本青森市)和东北部的昭化(今日本八户市)就是两座非常优良的不冻港,但大部分北明舰船仍旧喜欢停靠于清远港。

无他,盖因清远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港口服务和船舶维修保养服务--齐明两国于此合资建了一座造船厂,而且还汇聚了大量的齐国商人和海量的工业制成品,可以给众多商人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据泰平十六年(172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清远城人口规模已突破十万人,仅次于北明都城长宁(原宁州,今日本北海道札幌市)。

在汉兴十三年(1683年)清远至长宁铁路通车后,更是助推了这座城市的强劲发展势头。

随着齐国工业技术和产业的外溢--当然,也有齐国刻意的大力扶持,包括清远在内的云州地区也迎来了一波发展红利,无数的工厂随之建立,众多的贸易商社也纷纷兴起,整个地区的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

在近十年里,云州的城市化的现象也在缓慢地推进,人们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新的住宅和工作场所开始迅速扩建。城市直接吸收并改变农村的劳动力现状,从而在北明这块核心领地逐渐创建了一个新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生活变得富有多样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街道和建筑,报纸、画册、话本、说书、技馆、歌舞等诸多文化娱乐活动兴起。

人们开始日复一日地上下班,穿行在繁忙的大街小巷。长长的街灯在夜幕降临时映照出晦暗的街区,挑亮着前方通往未知的道路。

许多新的建筑和地标开始塑造着城市新的轮廓,缀着高大的钟楼和商业大楼,大学堂以及公共图书馆和商业市场。这些建筑被认为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标志,准确地勾勒了城市的框架和诸多功能。

然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增长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影响,那就是跟汉洲本土一样,开始面临重大的环境挑战,空气和水污染也如影而随地到来。

清远城的天空,远不如二十年前那般湛蓝和清澈了。

——

11月7日,南方日本岛上爆发了一场规模算是比较大的战役。

得到诸多藩国支援的幕府军集兵两万四千余,在萩城(现山口县萩市)与萨摩藩-长州藩联军一万一千余展开激战。

是时,萨长联军以罕见的密集火炮,猛烈轰击幕府军大阵,在不到二十分钟内,便致使数支藩军崩乱,进而引发幕府中军的骚动。

幕府军炮队遂以同样猛烈炮火回击萨长联军,以期挽回全军士气。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萨长联军的火炮不仅威力更大,而且还打得异常的准,双方炮战半个小时,幕府军炮队便损失火炮十余门,炮手近百人,全军气势为之一夺。

随后,耐不住炮火轰击的幕府以诸藩联军为先导,三千余新军火器部队压阵,朝萨长联军缓缓推进,试图以优势的兵力一举摧垮对方。

却未曾料到,萨长联军以连绵不绝的火枪排射,陆续击退了蜂拥冲至近前的诸藩联军数次进攻,被幕府寄以厚望的前锋指挥会津藩家督松平俊道被流弹击中后,顿时引发了诸藩部队的崩乱,连连向后溃退。

萨长联军见势立即发起全军冲锋,火枪兵,足轻长矛兵,猪突短兵,高声呐喊着,如潮水般向幕府军扑击而去。

被前锋败兵冲乱阵型的幕府新军阵型大乱,不仅无法阻止士兵的溃势,甚至还被裹卷着,不断向后退却,最终演变成一场彻底的溃败。

而就在这场大战进入高潮之际,在北方云州的清远港,由二十余舰船组成的船队正在依次驶离码头,进入广阔的太平洋。

自从西班牙丢掉了西属菲律宾后,兴旺的跨太平洋贸易曾一度沉寂了二十年。直到郑氏在吕宋岛站稳脚跟后,利用一些被俘虏的西班牙人,组织商船队驶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才又重新开启了跨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两个大陆的商贸和人员往来。

汉兴八年(1678年),在太祖皇帝的力主坚持下,齐国正式开始殖民美洲。二十多年,先后移民十余万,并将整个北美西海岸全部圈入帝国领土之内。

尽管随着太祖、太宗皇帝的先后离世,齐国本土对美洲领地的投入骤然减少--盖因,这片海外领地距离本土太远了,耗费大量资金去移民和建设,委实不划算,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整个殷洲殖民领地人口规模已超过二十万--其实到底有多少人口,就连齐国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本土不重视,各个地方殖民政府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统计辖内人口数据。

初期,殷洲地区几无任何产出,全靠政府持续输血(包括移民、地方建设、安全防卫、粮食转运),惹得本土抱怨不已。不过,随着该地的毛皮贸易开始兴起,逐渐吸引了不少商人前往,再加上持续火热的西属美洲贸易,使得殷洲好像有些价值意义了。

待绍宁十三年(1699年),在惠宁岛(今温哥华岛)和怀远地区(今旧金山)先后发现黄金,引发了一波喧嚣的淘金热,吸引了本土政府的注意。

于是,在泰平二年(1706年),内阁政府相继在殷洲设立凛州总督区(今阿拉斯加地区)、蓬州总督区(今加拿大温和华地区和美国华盛顿州)、暄州总督区(今美国俄勒冈州、加州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区)等三大总督区,派驻大量官员,将该地区正式纳入的殖民管理体系。

不过,总的来说,囿于距离上的问题,齐国政府对殷洲殖民领地依旧不是太过重视,有黄金、有毛皮,那自然是毫不客气地将其搂在怀里,以反哺本土和周边领地。至于想要政府投钱建设,那根本不可能。

殷洲以其荒僻的地理位置,且远离经济贸易圈,对齐国而言,似乎没啥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要不是该地被太祖生前称之为所谓“天选之地”,极为看重的话,再加上有黄金和皮毛可资利用,说不定就要被暂时搁置,不予拓殖开发了。

要移民,要建设,要管理,那可是费老钱了!

有那闲工夫,将本土和周边南洋领地彻底开发出来,不香吗?

要知道,汉洲和南洋,才是我大齐的根本。

就算要加大海外殖民领地的建设,印度、波斯、红海沿岸,以及黔州(今南非地区),哪个不比殷洲更具战略价值。

嗯,说白了,殷洲就是为了彰显帝国的威势,炫耀帝国领土的广阔,以此证明,我大齐是一个“日不落”帝国,世界各地皆有地盘。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这般轻视殷洲的价值。

至少,被贬封到那里的某个齐家王爷,眼瞅着南美庆国混的风生水起,不免生出几分雄心壮志。

大争之世,好像一切皆有可能。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