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五章 结出一朵“恶之花”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加勒比商社也做起了贩奴生意?”

梅纳德凭借着军方的背景(在齐国,黑衣卫也被看做军政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庆安城(今巴哈马首都拿骚市)最大的东方旅馆中轻松地要得一套舒适而温馨的房间,美美得睡了一觉。

直到日上三竿,他方才懒懒的离开那张柔软的大床,然后在旅馆草草吃了一顿午饭,便施施然地来到街上,准备对这座小城游览一番。

庆安城最早始建于1660年,原名为查尔斯敦,1690年,又以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所在家族姓氏奥兰治—拿骚命名,直至齐国接收后改为现名。

此前,这座城里生活着一些无法无天的恶棍和海盗,他们从事海盗活动,劫掠船只,干着杀人越货的营生。

为了制止不断出现的海盗劫掠船只的事件,西班牙和法国一度定期派出本国舰队予以严厉的打击。然而,这座海盗城在被破坏殆尽之后总会很快卷土重来,将这个港口城市再度兴建起来。

直到1718年,英格兰宣布巴哈马群岛为其直辖殖民地,并且任命曾是海盗劫掠者其中之一的罗杰·伍德为总督。

罗杰·伍德家族后来将所有的海盗赶出了这座城市,又重新确立了法律,重整社会秩序,并建立起了新的堡垒。

1730年,英格兰被齐国击败后,签署停战和约,顺手就将整个巴哈马群岛割让与齐国。

是时,齐国海军舰队在对巴哈马群岛进行了一次扫荡示之以威后,便向周边势力和海盗群体郑重宣布,该地正式纳入齐国治下,闲杂人等勿要再行生事。

有鉴于拿骚城经过英格兰人一番治理,社会秩序尚算安定,齐国军方并没有在此入驻军队,只有一支加勒比商社自行组建的护卫队维持城中的日常治安。

城中除了总督府、炮台、要塞以及重要的仓库为砖石结构外,绝大部分建筑物皆为木制,有欧洲型制,也有传统的东方式样,不长的街道,布满了商铺,门前旗幡招展,显得熙攘而热闹。

登上庆安城的制高点--钟楼,俯瞰全城,方圆不过数百米,两纵两横的街区,数百栋房屋,便搭建起了整个城市的构造。

一艘悬挂着齐国赤色黄龙旗和加勒比商社标识的商船刚刚驶入港口,停驻于码头西侧,正在往外卸着“货”,一列长长的队伍从船边向码头延伸,在武装护卫的驱赶下,鱼贯进入码头货栈检疫区。

虽然距离遥远,看得不是很真切,但在阳光的反衬下,仍旧可以依稀辨认出那些人皆为来自非洲的黑奴。

见此情形,梅纳德不由大为惊讶。

在他印象中,好像只有南非商社和地中海商社在零星经营“人口转运”业务,前者以非洲黑人为主,后者以转卖克里米亚和马格里布两地的白奴为主。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加勒比商社,似乎是以蔗糖和走私贸易为主。

但没想到,在庆安港竟然看到了他们的运奴船。

“这没啥稀奇的。”一名来自黔州的老乡不以为然地说道:“不仅加勒比海那些‘糖岛’对黑奴的需求极为旺盛,就连北美南部的英格兰人也对黑奴的需求比较大,自然就促成了商社也开通了这项业务。呵,在加勒比海做买卖的各国商人,就没有不做贩奴生意的。毕竟,利润极大,随便拉一船人过来,至少都要赚好几万块钱。你怕是不知道吧,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就是英格兰人,每年差不多要从非洲贩卖黑奴超过十万人。”

自1698年,英格兰议会通过法令,宣布跨大西洋黑人奴隶贸易对所有英格兰国民开放后,只需缴纳百分之十的税金即可参与这项利润丰厚的“产业”,整個英格兰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贩奴集团”,无数为之红眼的英格兰商人都加入到了贩奴行业中来,黑人奴隶成为了非洲贸易的主要商品。

据粗略估算,仅1700年到1715年的15年间,英格兰贩奴商人运送到牙买加岛的黑人奴隶就多达五十万人。

到了1710年,总部在伦敦的“皇家非洲公司”势力已不如由布里斯托出航的私人贩奴船,最终导致英格兰议会于1712年正式废除前面颁布的法案,从此所有英格兰人都能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到跨大西洋黑人奴隶贩卖,还不用向“皇家非洲贸易”公司交税。

在贩奴过程中,英格兰奴隶贩子们不光向自己所据有的殖民地输出黑人奴隶,也想向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贩卖黑人奴隶,更是通过走私的方式,大肆向广阔的西属美洲殖民领地贩卖黑奴,赚的盆满钵满。

1731年,因为英齐战争的失利,使得英格兰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积极改善财政,汲取更多的税收,英格兰议会颁布法令,宣布只要向政府缴纳10%的营业税金,便承认所有英格兰人今后在自巴巴里以内的萨勒港直到几内亚湾的非洲各地区、各港口的贸易都是合法的,还授权私人资本建立新公司“英格兰非洲商人公司”来管理西非等地的据点和要塞,为贩奴业的进一步扩大保驾护航。

可以说,为了搞钱,英格兰人已经连最起码得商业良知和道德底线统统于不顾。

眼见着英格兰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将贩奴业务做得如此红火,红眼的加勒比商社自然不甘错过,遂借着自身强大的网络渠道和运输资源,也加入到贩奴业务中。

要知道,逼人为奴或者贩卖人口,在汉洲本土那可是重罪,却不想到了海外,来到化外之地,这些商社(商人)竟然会变得这般肆无忌惮,为了赚取黑心钱,跟着那些欧洲奴隶贩子一道贩卖非洲人口。

在黔州总督区,尽管一些大农场主和矿山存在无数的黑人奴工,但最起码也是打着“劳工招募”的幌子,披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至于数十年前将大量当地科伊桑人和班图人“交付”于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也没公然声称是在贩卖奴隶,而是美其名曰“劳工派遣”。

呃,只是稍稍收取了一些“介绍费”。

“整个大西洋,乃至加勒比海,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秩序、也没有任何道德约束的罪恶之地。”

——

8月23日,“长源号”离开琼州岛,经过数日航行,抵达了西属古巴北部一座偏僻的港口——马坦萨斯,将庆安港拉来的茶叶、五金制品、棉布、金属农具,以及钟表、瓷器、珍玩等贵重商品一一卸下。

这座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最重要的殖民领地,对来自齐国的商品是需求日甚,不论是类多量大的日常用品,还是各种精巧珍奇之物,都能在这里卖出不错的价格,深受岛上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

岛上的督军和各级殖民官员也知道齐国人的走私行为,但囿于多重利益的捆绑,几乎所有人都装作没看到,任由齐国的走私船随意出入古巴港口。

说来也是奇葩的很,齐国与西班牙在争夺西西里岛而一度在地中海地区剑拨弩张,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尖锐。

但是,齐西两国却在加勒比海地区相处甚欢,彼此合作无间,联手共同应对英法两国于该地区的侵袭和扩张。

甚至,为了阻止法国人继续蚕食圣多明戈岛(即海地岛),西班牙人还主动将该岛南部位于法西交界地区的巴拉奥纳租借给齐国,以此来对抗法国。

当然,西班牙人这般知情识趣,向齐国人示好,除了想获得齐国人的支持,以维护他们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利益,还有就是想通过齐国,对南美庆国予以某种程度上的约束,不要总是跑来侵占西属美洲领地,搞得他们烦不胜烦。

那个庆国在齐英战争期间,以葡萄牙为英格兰盟友为借口,举兵北上,一口吞掉了里奥格兰德地区(今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从而将他们的北方边界线推至乌拉圭河上游。

然而,庆国却依旧欲壑难填,最近几年,又将目光瞄向了两河流域(乌拉圭河与巴拉那河之间),频频组织武装探险队越界勘探,其意昭昭,使得秘鲁总督区大为紧张。

齐国作为庆国的宗主国,是不是要出来说两句,稍稍约束一下它的行为?

对于西班牙人的心思,齐国自然是心知肚明,为了能在加勒比海这片距离汉洲本土最远的地方站稳脚跟,也确实没必要跟所有欧洲殖民势力把关系搞僵,至少得有一两个合密切的作伙伴不是。

齐国遂对庆国进行了善意的劝解开导,告诫他们总是一味地扩张和侵略,于自身而言是很危险的,会导致国家经济的不堪重负,使得民生凋敝,财政破产,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所以,庆国是不是该整顿一下内政,梳理一下国内的诸多问题,先将国内统治基础夯实了,再去琢磨着扩张的事。

庆国虽然拥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口,却没有一个绝对的主体民族,除了四十多万的汉人外,还有欧裔、印第安人、汉欧混血、汉印混血、欧印混血,以及非洲黑人……,乱七八糟的种族一大堆,各个种族里还能再细分出若干地区民族,地区民族里甚至还能分出若干部落(印第安人)。

尽管庆国政府强令国内各族百姓习汉语,说汉话,书汉文,但凋敝的财政又不能保证国家实施全民义务教育,除了汉人及汉人混血外,其他族裔中也只有少数精英阶层才能获得完整的汉语普及教育。

说来也是可笑,在战争期间,庆国的军队中甚至为此要专门配备一批通译,方能准确传达和接收相应的军令。

你说,连自己的屁股都没擦干净,怎么还尽琢磨着要占据人家更多的领土呢?

贪多嚼不烂,别到时候把自个给撑死了!

作为齐国的亲藩属国,庆国还是比较听劝的--为了每年数十万的母国财政援助,自然是要“听话懂事”,遂于1733年4月,与西班牙秘鲁总督区签署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和平友好条约,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并在指定的巴拉那河重镇罗萨里奥进行定期的互市交易。

齐国除了对庆国咄咄逼人的扩张行为进行约束和压制外,还在北美大陆西海岸的殖民领地开拓过程中,保持了必要的克制,未再继续对墨西哥地区进行蚕食和挤压,而是将目标对准了法属路易斯安娜地区。

在齐国人看来,包括加勒比海在内的整个美洲地区,这么一大片广阔的殖民领地与其被国力正在稳步上升的英法两国所夺占,还不如交给实力孱弱的西班牙人暂时保管着。

以后,待我们齐国于美洲地区实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正好可以从西班牙人手中完美地接收过来,而所花费的力气也应该是最小的。

所以,我们齐国现在有义务帮着西班牙人“保卫”或者“维持”他们所经营的美洲及加勒比殖民领地。

这个时期,古巴人口规模约四十万上下,其中西班牙人和土生白人为六万上下,黑人奴隶则为三十四万人,至于原住民印第安人(泰诺人、西沃内人等支系)在遭到疯狂屠杀和压榨后,几乎已经消失不见。

为了填补劳动力空缺,自16世纪开始,西班牙人往古巴岛上输入大批非洲黑奴,从事种植园劳动和采矿作业。

有鉴于蔗糖的牛市,西班牙人在古巴岛上陆续开辟了数百家甘蔗种植园,产糖近一万五千吨,仅次于葡属巴西和英属牙买加(巴西产糖量约6万吨,牙买加产糖量约2.8万吨),为西班牙王室和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不过,“长源号”在马坦萨斯港并没有采购太多的蔗糖,而是装了数百吨铜矿和大量烟叶,准备带回瑞安港进行提炼和加工。

尽管,采矿业在古巴已经日趋衰落,完全被红火的甘蔗种植园和烟草种植园所替代,但为了能从齐国走私商手中换取各种稀罕玩意,不得不驱使大量黑人奴工在渐渐枯竭的矿山里继续开挖和采掘,再经过一番遴选加工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齐国人。

没办法,在整个加勒比海,只有齐国人一家在收取铜矿。

据说,他们会将铜矿冶炼加工后,生产出一卷一卷的铜线,然后用于有线电报的传输。

哦,提及电报,那真是一个神奇的物件,竟然可以在千里之外,凭借一根细细的铜线,便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过来。

齐国人好像已经将电报线铺设到了埃及,并计划着继续延伸至欧洲。

可以想见,一旦世界各地都通达了电报线路,那么整个地球上的距离将不再遥远,国与国,人与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变得毫无阻碍。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38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