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轻取代国

书名: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九月,刚刚平定魏地,韩信和张耳便从平阳出发,沿着汾河河谷,向北踏上了伐代的征途。

此刻赵国意识到了韩信灭魏后,一定会把目标定在赵国身上。相国陈余,长期耕耘赵国,不仅通古博今,还对赵国地形地势非常熟悉。他敏锐地捕捉到韩信出兵的行军方向,因太行山南北绵延千里,是防御汉军的天然屏障。韩信若想从魏地侵入赵国,必定是北上攻取代国,再迂回到赵国边境。赵国和代国本来就是一家,陈余还是代国的国王,只不过他留在赵国辅佐赵王歇,成了赵国的相国。代国主持国政的是相国夏说。

陈余便命令夏说率领代军南下晋阳(今山西太原),然后从赵国派出军队由骁将戚公率领前出代国,配合夏说阻击汉军。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陈余又调集赵国的主力部队在代国进入赵国的井陉关修筑堡垒。他想依据太行天险阻挡韩信的步伐。

这样,陈余在韩信前面设置了两道防守线。他对即将出征代国的戚将军说:“晋阳的东面是地势险要的太行山,西面有蒙山为屏障,南面又有霍太山为门户,北面还控制着进入代、赵两地的关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因赵国力守晋阳,长期抵御秦国的进攻,后来秦将蒙骜攻陷晋阳,失去了屏障的赵国没过多久也灭亡了。如今韩信用兵不在蒙骜之下,你和夏说必须尽全力守住晋阳,要守住晋阳,就必须先守住晋阳南部的邬县(今山西介休东北)。”

戚公领命而去,他到了代国后,将陈余临行前交代的话跟夏说重复了一遍。告诫夏说,要把主战兵力部署在邬县一带。夏说非常认同陈余的意见,但夏说觉得要想守住邬县,在其东北角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十分重要,如果阏与失守,邬县不保,邬县失守,晋阳也就完了。所以夏说为了防止韩信偷袭阏与,便调了一队人马去守阏与。

韩信从平阳出发后,派曹参为先锋,沿着汾河北上,兵锋直指邬县。在邬县东部与代赵两国军队发生激战。曹参身经百战,手下精兵强将尽是汉军精锐,夏说和戚公不敌曹参,戚公退回邬县,夏说则率领残兵退往阏与。两人以为只要守住邬县和阏与,韩信就不敢孤军深入,冒险袭击晋阳。

韩信初战得胜,立马抓住战机,命令曹参率领本部人马紧追夏说不放,要求尽快解决夏说后,再回师解决盘踞在邬县的戚公。韩信自己则带领张耳、张苍、靳歙等主力部队急行军一百五十多里路,直扑晋阳,由于代军主力以及援代赵军都在邬县和阏与,韩信轻松拿下晋阳。

曹参率军追到阏与后,即刻猛攻城池,守军已成惊弓之鸟,不战而溃。夏说被俘,阏与被曹参所控。

占领阏与后,曹参按照韩信的吩咐,转身向西,再次包围了邬县。戚公得知阏与失守,自知邬县难保,于是弃城突围。曹参指挥大军穷追不舍,将戚公斩杀于战场。就这样,代军以及援代赵军都被韩信消灭了。

韩信在晋阳得知曹参歼灭了代军和赵军戚公部队后,正酝酿着进攻赵国时,突然收到曹参派人送来一个坏消息,曹参回荥阳了。

原来,正当韩信和代军激战邬县的时候,荥阳方面汉王撑不住了。如果荥阳失守,就直接威胁到关中。汉王苦心经营的根据地一旦丢失,后果就严重了。汉王于是下令抽调曹参回师荥阳救援。

不得已,曹参只好率领主力南下回到荥阳。

曹参主力一撤,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的计划就成了半拉子工程。韩信的北伐军中,最精锐的便是曹参的步兵和灌婴的骑兵。

张耳带来的三万汉军战斗力与前两者差距甚远。在张耳刚刚与韩信汇合的时候,因荥阳战线吃紧,汉王已经将灌婴的骑兵部队调回荥阳,只留了两千骑给韩信。现在又把曹参整支部队给抽回去,北伐军只剩张耳带来的三万人了,而且这三万汉军都是汉王临时拼凑起来的。韩信北伐军手下的战将就数曹参和灌婴能打,他们两个被调走,韩信只剩下靳歙这一员战将了。张耳和张苍毕竟是文人,打仗并不在行,韩信一下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韩信的情况是兵员不足,战将缺乏,而赵国这边的情况呢?

陈余得知代国战败,戚公全军覆没后,便与赵王歇统领赵国大军屯兵井陉道东面出口(今山西和顺县),号称二十万大军。在那个年代,从代国进入赵国,这是唯一的通道,不存在其他可供韩信选择的路线。所以陈余放心地把宝压在井陉口,他要在这里将韩信一网打尽。

井陉道是山西穿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赵国境)的主要通道。长数百里,路两边是崇山峻岭,山脚下一条小路非常狭窄、建在山岭沟谷中,道路狭窄且坡高路陡,最陡处达到了45°以上,最窄处仅3米左右。

赵军只要守在东边出口,静候韩信历尽千辛万苦穿行出来,再以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便可轻松拿下韩信。

陈余信心满满,他知道楚汉正在荥阳激战,韩信能带到赵国的兵力不可能多,赵军守在出口处以逸待劳,韩信必败无疑。

这时,韩信也犹豫了。手下只有临时拼凑的三万人,既无精兵,也无良将。以三万弱旅对二十万精兵,还要穿越井陉道,自己又是进攻方,还是疲惫之师。各种条件都十分不利,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样占优。

回顾彭城之战,项王也是以三万骑兵闪击汉军五十六万,取得辉煌战果。但是,项王的三万是精锐骑兵,又是突然袭击。韩信如今哪一点都不沾边,他还能打得下去吗?

能。

要不怎么说韩信是战神呢。

韩信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还是要打下去。他对张耳分析道:“现在的局面非常困难,汉王在荥阳苦战,抵御项羽的进攻,不是到了危险时刻,不会抽调我们的主力。荥阳方面对我们这里寄予很大的希望,我们只有不断进攻,扩大战果,才能从侧面给项羽造成威胁,迫使他首尾难顾,从而减轻荥阳的压力。”

韩信站在汉王的立场看待战局,宁愿自己承担风险也要为汉王分忧,确实没有辜负汉王的重托。张耳作为副帅,又与陈余有着深仇,他支持韩信的决策。

韩信又对张耳分析了陈余的问题:“陈余是一介书生,擅长高谈阔论,战场上随机应变能力不足,作战办法不多。”张耳太了解陈余了,他见韩信说道点上,频频点头。

韩信接着分析了汉军的优势,他说:“我军连接打了几个大胜战,军威盛,士气旺。敌军已经被我们吓破胆,只要指挥得当,我们完全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定下决心后,韩信便派出侦察人员,潜入赵地,打听,了解赵国方面的动向。

不久之后,这些侦察人员陆陆续续回来,反馈的消息令所有人大吃一惊,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赵国得知代国灭亡后,举国动员,征集了二十万大军,赵王歇和相国陈余已经带领赵军从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出发,部署在井陉口一带准备阻击汉军。

当汉军将领们听说赵国动员了二十万大军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近乎十倍的兵力差距,这仗还怎么打。

韩信对诸将说:“陈余迂腐,不懂兵法。他集赵国全军二十万驻扎在井陉口,看起来声势浩大,但真正打起仗来,铺展不开,能真正交战的也不过几万人。只要我们大胜一战,赵军必然崩溃,我们就能拿下赵国。”

虽然韩信这么自信,但必竟太多的不利因素,大家对打一场大胜都没有信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3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