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章邯投降

书名: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这个时候,援赵楚军也传来好消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本部人马投降项羽了。

章邯堪称秦帝国的战神,从咸阳出关以来,身经百战,虽然偶有败绩,但每每都能从危局中闯出一条生路,然后疯狂反扑。无论是楚军还是魏赵联军,亦或齐军都吃过章邯很多苦头。

巨鹿城被项羽解围后,王离军遭遇大败,长城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但章邯所属近三十万大军并没有多大的损失,秦军实力仍然完整保留在章邯手中,并且从实力地位出发,还略占优势。章邯驻军仍在棘原,项羽则驻军在漳河南岸,两军隔岸相持,谁也没有发动进攻。

章邯与王离率领秦军主力四、五十万大军围困小小的巨鹿城,竟然被各路义军打败,王离被俘,间涉自杀。

消息传到咸阳,二世震怒,派官员斥责章邯。按正常秦律来看,章邯作为主帅,肯定要被问责。惊恐不已的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奔赴咸阳,一来想对朝廷作一番解释,二来试探朝廷的态度,是否还信任自己,如果要问责,力度有多大,能否将功抵过等等。

前面介绍过,就在巨鹿之战际,朝廷发生了重大变故。李斯和赵高两大权臣的斗争十分激烈,最终,李斯被赵高设计谋害,腰斩于闹市,而赵高则取而代之,成为秦王身边的最高权力者。

长途跋涉的司马欣赶到咸阳,他知道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是赵高,于是便求见赵高,试图通过赵高打通关节。

赵高让司马欣足足等了三天,一字不回,一面不见。

连个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司马欣越想越怕,这摆明了朝廷已经完全不信任章邯了。既然如此,还等什么,难道要等赵高来捉拿自己吗。司马欣想通了这个事后,迅速做了决定,走!

司马欣傻傻的在咸阳等了这么多天,赵高不知出于什么心态,不理不睬。等发现司马欣已经跑路后,赵高方才醒悟过来。司马欣来的目的再明白不过了,朝廷这个姿态对章邯的不满已经表露无遗,如果让司马欣逃回棘原,恐怕会激起章邯反叛的决心。所以司马欣前脚刚离开咸阳,赵高后脚就派人去追他。

只不过司马欣总算学乖了,他知道赵高奸诈、阴险且毒辣,一旦知道他逃离咸阳,一定会派兵追杀自己。于是,司马欣没有按原路走,他改道跑回棘原,躲过了赵高的追兵。

司马欣回到棘原,将事情的经过给章邯做了汇报,末了,他对章邯说:“赵高高居禁中,用的下人不可能有所作为,现在作战,如果我们胜利了,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没有胜利,免不了被处死,将军你要想清楚,寻找一个稳妥的办法来啊。”

章邯犹豫了。司马欣的话不无道理,自己为秦帝国拼死拼活,险些挽救了秦王朝败亡的命运,如今奸臣当道,擅杀忠良,自己不是赵高的亲信,无论战争的胜负,结果都逃不出被诛杀的下场。

手中这几十万大军师自己保命的本钱,但朝廷不给予支持,他也无法抗衡项羽的联军。时运不济,英雄迟暮,章邯急得六神无主。

在章邯与义军相持不下,以及秦廷内部矛盾重重之际,赵国大将军陈余审时度势,给章邯写一封劝降信。

他从秦国著名的将军白起说起,白起曾率军南征楚国的鄢城与郢都,北战赵国,为秦国攻城占地无数,然而却被害赐死;然后又举了蒙恬的例子,他曾率军北驱追赶匈奴,保卫了边疆,开拓了榆林地区几千里的土地,也还是被囚禁于阳周赐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功劳太多太大了,秦国不能按照其功劳大小来分封,于是就借故把他们杀害了。

陈余接着分析说,将军担任秦国大将已三年了,战争中折损的兵将数以万计,而诸侯与义军并起,日益增多。赵高在朝中专权,向来只会对上蒙蔽、献媚秦二世。

如今战局危急了,他害怕被秦二世胡亥怪罪遭诛杀,一定会想用将军来推卸他的责任,将军你长期在外行军打战,而赵高与你多有过节,时间久了必然对你使坏。这样你有功劳会被诛杀,没功劳更是要被诛杀的。并且,天要亡秦,天下人都看得很清楚了。你要早作决定啊。

章邯本就很纠结。他是秦国人,投降就是叛国,这个心里门槛他越不过去。不投降吧,内外交困,特别是朝堂之上,赵高的威胁让他如芒在背。

想来想去,章邯决计先派个使者去项羽那里谈谈条件。若是谈得好,就降,谈不好,那就只有拼到底了。于是,章邯派军候始成前往项羽营中,请求谈判投降的事宜。

这次试探没有成功,项羽得知始成来意,破口大骂:“章邯杀我叔父,不共戴天之仇未报,我正想取他首级,祭拜我叔父。他居然还敢请降,本来要先把你杀了,现在暂且饶你一命,借你的口回去告诉章邯,速速受死还可以保你全军性命。”说完喝令左右把他赶了出去。

项羽不会给他机会。项羽不愧是战神,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全歼王离军团。章邯固守棘原,以为项羽会喘口气,他这里以逸待劳,晾他项羽的疲惫之师不敢对棘原发起进攻,哪知道项羽指挥诸侯联军反复冲击章邯的阵地。

秦军刚打了败战,士气低迷,被项羽猛冲猛打,吓破了胆,无奈章邯下令后撤,退守到了安阳。

安阳背靠囤积了大量粮草的敖仓,章邯在这里稳定下来,他知道只要保证敖仓不丢,他就可以继续跟项羽死磕到底。项羽和诸侯联军的粮草都不充足,战事久拖,项羽一定会先扛不住的。

章邯想得太美了,项羽命蒲将军强攻三户津(河北临漳西一带),经激战,打败了秦军后,驻军漳河南岸。项羽则率领楚军在三户津西北边的纡水上攻击秦军,再次把秦军打得大败。

赵国将领司马卬被沛公阻于平阴后,正在抄章邯的后路。情况对章邯似有越来越不利的迹象。

这时,都尉董翳再次提议,劝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愁眉不展,对董翳说:“项羽记仇,不肯受降,有什么办法?”董翳很肯定地说:“可派司马欣去,便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章邯半信半疑地让人把司马欣招来,把这千难万难的差事交给他,结果司马欣一口答应下来。

为什么董翳会推荐司马欣,而司马欣为何有爽快地答应了呢。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司马欣出身名门世家,是秦国名将司马错的曾孙,司马梗之孙。年轻的时候在栎阳当过狱掾。

前面介绍过,楚国灭国之后,项梁带着侄儿项羽逃难,有一次在栎阳(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县犯法被逮捕,关入监狱。项梁是楚将项燕之子,这个身份就足以致其死罪。

项梁托人请好友蕲县(今安徽宿州)狱掾曹咎搭救。栎阳和蕲县一南一北,相隔千里,这个营救难度实在太大了。幸亏曹咎与栎阳狱掾司马欣相识,接到曹咎书信后,司马欣很够意思,竟然释放了项梁。要知道司马欣放人也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万一这事被人捅出去,丢官事小,丢脑袋的可能都有。

有了这个底子,司马欣自然信心十足,他一口应允下来,即刻赶往楚营。

救命恩人来到,尽管来自敌营,项羽还是热情接待了司马欣。遗憾的是,项羽对章邯杀叔父一事始终无法忘怀。

司马欣十分焦急,他深知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章邯的殷切期盼,也是数十万将士获救的希望。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分析利弊,最终打动了项羽。他召集身边的将官商讨对策,诸将都认为现在联军兵多粮少,长久对峙下去,于我军不利,接受章邯的投降才是上策。

项羽见大伙意见一致,于是同意章邯投降。

司马欣一看任务完成,长吁了一口气,飞速回营向章邯做了汇报。

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将受降点定在洹水南岸的殷墟地,项羽和章邯以及两军将士见证了同盟的签订。

有一个小插曲,体现了章邯被压迫、无奈、悲愤的心境。他见到项羽后禁不住呜咽哭泣起来,对项羽控诉着赵高卑鄙无耻的做派。

项羽眼见一代将星在自己面前无所顾忌的示弱行为,一时有些不适应。你死我活的杀戮战场,容不得半点仁慈,将士们打气仗来,从来就顾不上什么生灵涂炭,白骨累累后果。尤其是将官,思考的是如何以较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战果。

要知道项羽这时只有二十四岁,章邯的年纪不详,但考虑他的职位,在带领骊山囚徒出征时就官至少府,掌管着中央财政大权,又负责主持骊山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工程,是朝廷里非常重要的岗位。

能力自不必多说,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经历是无法胜任的。能爬到这个岗位,年纪不会小。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一个驰骋疆场的老将军,哭哭啼啼地向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将领投降。受此鼓舞,联军上下士气顿时爆棚,项羽在联军中成了当之无愧的盟主。

项羽当即安慰章邯,表示自己已经放下私仇,愿与章邯共同奔赴灭秦战场,推翻秦王朝,将来共享富贵。仪式结束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对于救命恩人司马欣,项羽任命他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作为先锋,向关中进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