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项羽入关

书名: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就在项羽坑杀秦军的同一个月,沛公率领楚军进入咸阳城,成为先入关中的楚国将领。

等项羽领着六国联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函谷关前时,发现函谷关关门紧闭,守军奉沛公的命令,不准任何人入关。

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已经先行入关,正在积极扩充队伍,巩固地盘,安抚关中百姓。

最先抵达函谷关的是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当他被堵在函谷关门前时,不由怒火中烧。他朝守关将领喊道:“沛公想造反吗?”随即火速将沛公封锁函谷关的消息报给项羽。听说沛公关闭函谷关,不让自己的部队进入,项羽勃然大怒,派遣英布率领大军直扑函谷关。英布到了关前,二话不说,命令部队收集干柴,堆到函谷关的关门前,准备放火烧关门。

守关的将领见到来的是楚国的大部队,也担心起冲突,于是打开关门,让范增和英布率领的部队进入关内。

于是,六国联军从函谷关鱼贯而入,沿着渭水边的咸阳直道遮天蔽日般地向咸阳城进发,一直到戏水边上的鸿门一带驻扎下来。

此时,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六国联军,号称百万,分布在北临渭水,南依骊山一带,兵锋直指沛公驻军的霸上;而沛公有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把住由鸿门通往咸阳的直道。

两军对垒,大有互别苗头的架势。

现在两边的主力部队都是楚军,按理说项羽和沛公曾经是密切合作的战友,又都是楚王派出去攻打秦军的同一个国家国军队。

当初,项羽还吵吵嚷嚷的要楚王让自己和沛公一起出征,说明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尤其沛公初征时,为解除彭城的威胁,确保项羽的北上救赵援军后勤保障,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彼此互动密切。

此刻在咸阳胜利会师,应该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但现在的情况非但没有胜利会师的喜悦,反而出现剑拔弩张的势头。

造成隔阂的无疑是楚怀王的那个许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从沛公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特别是把住函谷关一事,闹得项羽和六国联军都十分不愉快。沛公或许没想到项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完全摆脱了楚怀王的束缚。他还沉浸在“关中王”的美梦中没有醒悟过来。

到了这个时候,两边其实都还没有闹掰,只是有些“小误会”。如果沛公识相一点,主动上门劳军慰问,说明关闭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秦军零星部队的骚扰,而不是为了阻挡六国联军。打消项羽的误会,凭借往日两人之间的信任,项羽是不会有兵戎相见的念头的。

偏偏沛公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偏偏沛公的内部出了叛徒。

于是,一出流传了两千多年,脍炙人口的宴会,就要上场了。

(项伯星夜救张良)

项羽驻军鸿门,夜里在营中设宴,犒劳将士。

此刻,他尚不了解沛公的真实意图,但亚父范增一直给项羽吹风。范增这个人年纪很大了,他七十岁才跟随项梁,为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死后,他继续辅佐项羽,深受项羽敬重。

项羽还尊称他为亚父,大概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干爹吧。

范增对沛公的能力和志向很了解。当初项梁征集是否出兵援救齐国时,范增对沛公的发言记忆犹新。这绝对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特别是在函谷关前,范增被阻挡时,立马对沛公起了疑心。

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在进入咸阳之前,贪财好色。入关后,反而对珍宝财物一无所取,对于美女佳人也不感兴趣。他的志向在夺取天下,我已经派人私下观察过他的风水,那是五彩缤纷、交错成龙虎之势。那是天子才有的气象。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消灭他,绝不可以失掉这个大好时机。”

但也有人觉得都是楚军,目标是推翻暴秦,不该自己人打自己人。

两边说的都有道理,项羽左右为难。

项梁在的时候,沛公对项羽十分尊重,两人配合默契,他觉得沛公是侠客般忠肝义胆型的人物。如今两军会师,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他不相信沛公会心存对抗的念头。所以,对如何处理沛公,项羽迟迟难以下决心。

但不等项羽犹豫,有人送情报来了。

来者是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掌管军政相关事务的副官)曹无伤,他派使者前来传递机密情报。

项羽立即将曹无伤的使者召入营帐内。此人见了项羽,便将沛公进入咸阳后,封关自王,收买人心,排斥六国联军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项羽原来对沛公关闭函谷关一事心里就很不痛快。被来者一番点拨,终于看清了沛公的嘴脸。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明天一早,军士们饱餐一顿,大军开拔,准备发起对沛公的歼灭战。

沛公危险了。

项羽作战十分勇猛,手下几员大将如英布、龙且、蒲将军等都骁勇善战。刚刚经历过以少胜多、艰苦卓绝的恶战,士气高昂。

反观沛公,虽然先行入关,但大多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绕的战略,况且许多城池都是依计劝降所得,并未经历多少恶战。双方要是打起来,傻瓜都知道谁会倒在灰尘中。这个观点,在日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被不断证实,说项羽是战神,哪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份。

这时,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便是项伯。

项伯是项燕最小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的亲叔父。

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义的时候,项伯在项氏老家同时号召了族群里的年轻人,响应项梁起义。等项梁渡过长江后,项伯便带领族人参加了项梁的队伍,从此便一直留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一度官至楚国的国相令尹(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

项梁阵亡后,项伯变成了项氏家族的长者,也是项羽最值得信赖的至亲长者。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何项羽对他不敢随性动怒。

项伯年轻的时候和项梁一样,也是个浪荡公子,混迹于江湖。有一次,项伯杀人,被官府通缉,他躲到了东海下邳(今属江苏睢宁)。

下邳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呢?它似乎是秦王朝的法外之地,躲避官府追杀的藏身之所。之前张良刺杀始皇帝未遂,也是逃到了下邳。或许,项伯逃至下邳就是上天安排让他和张良相识的吧。

项伯与张良在下邳避难时,同是沦落天涯的没落贵族,又都是命案在身的朝廷钦犯。两人有共同的志向,相同的经历,不免惺惺相惜,无话不说。

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次张良随沛公投靠项梁的时候,久别重逢,张良建议恢复韩国的策略,项伯应该暗中帮了张良一把,否则,凭张良区区百来号人前来投靠,是无法引起项梁关注的,更谈不上在项梁面前露脸。

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关系,项伯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当晚,项伯带着贴身随从,纵马来到沛公军营,找到了张良。

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喜出望外。目前局势不明朗,两军对垒,是战是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情况下,项伯不期而至,张良能不高兴吗?

谁知项伯一进营帐,拉起张良的手,转身就走。他边走边说:“快快,跟我走,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

张良大吃一惊,他小心询问道:“此话怎讲?”

项伯悄悄对张良说:“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你赶紧跟我走,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白白丢失性命。”

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

但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沉着、冷静。一个人的素养、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

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项伯没有反驳的理由,又不好离去,只好同意在帐内等候。

张良出了营帐,便飞快奔向沛公的营地。此时沛公还未就寝,见张良急匆匆地赶来,知道有大事发生。但听到说明天早上项羽就要派大军来攻打霸上,不由大惊失色。

他大呼传令兵,准备召集军事会议,部署防守事宜以对抗项羽大军的进攻。

张良知道沛公此刻呼叫传令兵的用意。他急忙拉着沛公的衣袖:“先别急,我问你几个问题。”

张良非常了解沛公,他关闭函谷关,虽然有据六国联军于关外,确保自己关中王的地位不被更改的用意,但绝无与联军大动干戈的意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沛公与项羽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争争权力、地位之类的事,断不至发展到同室操戈。

沛公急问张良:“事情如此紧急,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良问沛公:“谁出的主意让你关闭函谷关?”

沛公叹了口气:“一个姓解的臭小子。”

张良又问:“你评估一下,你的军队能抵挡得了六国大军吗?”

沛公沉默不语,他知道根本抵挡不住。思索了一会儿,沛公正式回答说:“当然挡不住,但现在该怎么办?”

他又补充了一句:“楚王之前有约,难不成项羽要违背楚王许下的诺言。”

沛公被这个想法给误导了许久,以致屠刀就要架到脖子上了,还浑然不觉。

张良得到回复后,果断地对沛公说:“请让我去对项伯表达你的诚意,就说沛公绝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犹豫了一下,问张良:“你怎么会和项伯有这么深的交情?”

沛公毕竟是江湖上混过来的,生死存亡之际,项伯为何愿意冒险前来援救张良,这里面大有文章。沛公的疑虑不无道理,只是都命悬一线了,他还保持高度警惕,就连张良和项伯的底细都不放过。

张良于是把自己和项伯之前的遭遇简单对沛公做了介绍。

沛公这下相信了,前脚还准备跟联军打一场硬仗,被张良一番引导,立马改变了想法。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追问道:“你们两个谁大?”

张良称:“项伯比我年长。”

沛公急忙对张良说:“你赶紧替我去把项伯请来,我要按照兄长的礼仪接待他。”

这就是沛公的过人之处,当了多年游侠,江湖那些套路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

当大爷或当孙子,全凭手中的实力。转换过程既娴熟、丝滑,又让人觉得非常自然,不疑有他。

张良见沛公瞬间转变立场,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由衷钦佩沛公这一点,在任何危机面前,沛公从来不会蛮干,总是在危急关头,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事情紧急,张良二话不说,马上回到自己的营房。

项伯正焦急等待张良回来,以为立马可以动身走了。没想到张良见面后一再表示,沛公盛情邀请他,要给项伯汇报工作,沛公再三说了,一定要和项伯叙叙旧。

这个理由十分充分,当初沛公与项伯同在项梁手下,项伯位阶远在沛公之上,如果不是函谷关这场闹剧,这友军会师,作为下级官员,沛公给项伯汇报工作再正常不过了。项伯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随张良去了沛公的营帐。

沛公的营帐早已备好了酒席,沛公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出帐迎接项伯,然后请项伯入座上位席,亲自为项伯斟酒。

都是友军,双方之间对话并无隔阂。沛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讨好项伯,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回忆共事的那段美好时光。

沛公投靠项梁时,迫切希望加入项氏集团的核心。对项梁、项伯以及项羽恭敬有加,这一点项伯早就看在眼里,如今见沛公依然对自己这么尊重,心中自然放下了成见。酒酣之际,项伯竟忘了来霸上营救张良的事了。

沛公见项伯渐渐放松了警惕,于是趁热打铁,要与项伯结为兄弟,并约为儿女亲家。

沛公还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说:“弟率楚军入关之后,一点也不敢擅作主张。弟将官吏以及百姓数目,都登记、造册、封存府库,等待项将军率军前来。之所以派将士据守函谷关是为了严防盗贼出入作乱,并防止秦的散兵游勇。”

误会的起因便是沛公封锁函谷关,沛公“诚恳”地解释了这么做完全是治安的需要。并非拒项羽大军于关外的意思。

他见项伯没有异议,舔着脸继续说道:“弟日夜盼望着项将军驾到,哪里会有忤逆项将军的意思啊。还望兄长,您把弟这些话,转告项将军,弟是绝对不敢背叛他的。”

项伯见沛公一口一个弟自谦,诚意满满,于是满口答应了沛公。他对沛公说:“你明天要趁早来给项王赔礼道歉。”

沛公当即表示,明天一大早就会去鸿门对项将军表示道歉之意。

于是,项伯辞别沛公和张良。带着醉意,连夜离开霸上返回鸿门。

项伯回到鸿门,马不停蹄立即见了项羽。他把自己去霸上救张良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项羽。

这种事还只能是项伯干得出来,换成其他任何人,都会被当成叛徒或间谍处理。

因项伯是项羽的至亲长辈,相国级的人物,比范增更接近权力核心。况且项氏与沛公的关系历来不错。项羽对项伯意外之举并不感到意外。其实他也很想知道,沛公究竟是不是真的变心了。项伯此行给了项羽一个了解沛公真实意图的机会。很可惜,这个意图被沛公成功地隐瞒了起来。

项伯说:“如果不是沛公率先击败秦军,你怎么能轻松入关呢?如今沛公立下大功,却要对他发动进攻,这是不义的行为,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善待他。”

毕竟是自己的叔父,项羽听了项伯的话,觉得项伯说的很有道理。他相信叔父考虑事情一定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

对于沛公,项羽颇具好感,项伯的话让他想起了往事的点点滴滴。我们现在常常夸赞某人,喜欢用“性情中人”来描述,项羽绝对配得上这个词。他敢恨敢爱,恨起来,屠城、坑杀降卒,什么糟心事都不眨眼;爱起来也是无原则的让步,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甚至都不会像沛公那样,问一问项伯,“你怎么会和张良有这么深的交情?”

项羽回想起一年前和沛公共事的那段时间,救东阿、破成阳、战雍丘、斩李由等,那时的沛公作为副将,听命与自己,完美地执行作战方案,配合度丝滑又紧凑。叔父项梁阵亡后,也是沛公陪在自己身旁。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沛公帮助自己保存了楚军的实力。这样的人怎么会背叛自己呢。况且沛公的侠客风范有目共睹,有可能是受亚父的影响,自己多心了吧。

想到这里,项羽点点头,下令撤销攻击令,同意沛公明日前来解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5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