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沛公入汉

书名: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四月,沛公带着他的部队从霸上启程,经杜县(今西安)南部,登上了秦岭,经子午道向南郑出发。当初的十万大军,不复存在。投降的秦军士卒就地遣散,留守关外各地的十余万嫡系,大部分还田为民。项羽另外派遣了自己带来的三万楚军,让沛公带去南郑。这样一来,沛公的军队就换成项羽的旧部,其战斗力大打折扣。

沛公也知道,这三万楚军是用来监视自己的,但好在有块封地在,不愁日后的发展。由于沛公人缘好,名声在外,不少楚军士兵和其他六国军队中的人愿意追随沛公。这批人来自各个诸侯国,有的是随沛公从武关进入咸阳的,也有的是跟项羽从函谷关进入咸阳的,项羽分封天下后,这波人大概不满足现状,对沛公的为人处事比较认同,觉得跟着沛公会有更好的前景。这波人中就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韩信。

这波人史称“诸侯子”,数量不小,也有几万人。

从关中到南郑,要越过秦岭。我们知道,秦岭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在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两千米,高峰都在两三千米之间,其主峰太白山更是高达三千七百多米。

一路上崇山峻岭,山路坎坷,许多地方只能靠修筑栈道才能通行。行走在栈道上,下面是万丈悬崖,士兵们个个胆战心惊。楚军士兵常年生活在地势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哪里见过这种情形,再听说去汉中就不回楚地了,不免灰心丧气。许多士兵半道脱离大部队,当起了逃兵。沛公也不追究,反正这些士兵都是西楚霸王的人,走了就走了。

张良带领韩国军队,也准备回韩国了。他送沛公至褒中(今陕西勉县)。临别时,张良建议,一路上将走过的栈道烧毁,一来表示自己永不出关,终老汉中的决心,以此迷惑项羽;二来也可防备他人偷袭。

此时的沛公对张良可谓言听计从,在奔赴南郑的路上,沛公下令烧毁后面的栈道,头也不回地进入汉中。

从此,秦末的中国大地上,汉王诞生了,汉国雏形在巴、蜀、汉中地区孕育成长。

汉王入驻南郑后,随即组建了一套自己的班子。

拜萧何为丞相,委派官吏,打理巴蜀汉中这“一亩三分地”。

封曹参为建成侯,‌擢升为将军。

封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升为郎中,‌负责护卫皇帝左右。

拜奚涓为将军,擢升郎中。

封夏侯婴昭平侯。

拜周勃为将军。

拜卢馆为将军,加职侍中(行走禁中供汉王直接调遣)

……

看看这一份名单,全是沛县圈子里的人。汉王用人似乎只讲关系,不注重能力。其实不然,很快就有一位不速之客闯入眼帘。

这事还得从汉王去南郑就职的途中说起。

(刀下留人)

有一天,夏侯婴在法场上作为监斩官正在执行一批死刑犯的斩首任务。这些人犯挨个被砍下脑袋,一连斩首十三个都很顺利。轮到第十四个的时候,这个人犯突然朝他歇斯底里地吼叫起来。夏侯婴忍不住底头看了一眼,只见那死刑犯长相英俊,皮肤白皙,跪在地上瞪大眼睛冲着夏侯婴喊道:“汉王不是想要夺取天下吗?怎么能够杀了像我这样的人才呢?”

夏侯婴愣了一下,快步走到那人跟前,仔仔细细打量了一番。见此人确实长得仪表人才,他连忙示意刽子手暂缓行刑,把那人叫到一旁问话

这才知道,此人名叫韩信,是从西楚霸王那里跳槽过来的一个卫士。懂文化,会记账,所以当了连敖(类似仓库管理员)。因别人犯事被波及连坐,现在正要被削去项上人头。

经过更深入的了解,夏侯婴发觉这个人的学识、见地与众不同,这样的人才杀了可惜。他心想,汉王想要夺取天下,这不正是急需的人才吗?

夏侯婴如获至宝,亲自跑去向汉王保举韩信。

一个死刑哪里犯值得夏侯婴亲自保释,汉王也

不在乎一个士卒的生死,见是自己最亲信的人保举,也就挥手通过了。

谁知侯婴还不满足,这等人才非但不能杀,还要提拔。汉王便让夏侯婴去找丞相萧何,让丞相给韩信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

就这样,韩信保住了一条小命,还被提拔为掌管粮草的治粟都尉,出掌汉军的后勤,大概相当于后勤部长了。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家道贫寒,少时父母早逝,他寄宿在淮阴一个亭长家里。时间一长,被人赶了出来,从此流落街头。这段时间,他颠沛流离,尝遍了人间辛酸。

有一回,为了充饥,他在城边的河里钓鱼,鱼没有钓到,把自己饿的头昏眼花,正在河边洗衣服的一位大妈见他可怜,便把自己的口粮匀给了他。韩信非常感动,他对大妈说:“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大妈听了,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数落他:“男子汉大丈夫自己都养活不了,我还能指望你日后报答我吗?”韩信默然。他心中十分痛苦,尽管他十分贫穷,但他穿着始终干净得体,还像贵族一样的佩戴者一柄长剑。他总觉得自己有经国伟才,总有一天会得到施展的机会。

淮阴城里的一帮恶少,见他穷光蛋一个,还死要面子配着一柄长剑,经常取笑他。有一回,有个屠户家的少年欺负他,挑衅地对他说:“我看你人高马大的。还喜欢佩剑,其实你心里胆小如鼠。”为了当众羞辱韩信,他双腿呈骑姿对汉匈说:“你要当真不怕死,就拿你的佩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可怜韩信,落水的凤凰被鸟欺。他盯着恶少好一会儿,便趴在地上,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事闹得沸沸扬扬,传得整个淮阴城都知道了。

后来,项梁起兵时路过淮阴,韩信以为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便报名参加了项梁的义军。再后来,项梁战死,韩信又追随项羽,做了执戟郎中。差不多是

贴身警卫吧。由于能接近项羽,他便多次献计献策,很遗憾都没有引起项羽的重视,渐渐地,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营中不会有什么前景,于是便脱离了项羽的阵营,投靠汉王这里来了。

没想到,在汉王这里还不如在项羽麾下,这次还差点掉了脑袋。不过,经历过这次磨难,倒是给韩信带来点希望,至少汉王手下的夏侯婴欣赏自己,现在连丞相萧何都知道韩信了。

韩信当上治粟都尉后,有更多机会时常跟丞相萧何汇报工作。有时也分享他对时局和军事的见解,韩信的一些看法令萧何倍感吃惊,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丞相萧何大概类似于项羽军中的范增。他眼界开阔、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汉王用人的眼光十分独到、精准。军事以外的所有政务、后勤都由萧何主张。

进入汉中后,虽然暂时有了喘息和安定的时间,但萧何非常清楚,这只是大战前的宁静。依他对时局的洞察,天下远未到安定的时候。项王分封的后遗症太大,不久后将会有更大的风暴来袭。

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通往外界的交通只有几条险峻的山路。防守肯定没问题,但要打出去,同样是会遇到别人的封锁。汉王和属下大多为楚国沛县一带人,不可能长久待在关中。尤其是汉王,他的志向绝不是一个汉王所能满足的。虽然汉王手下将领不少,但能独当一面的,除了曹参、灌婴勉强可以外,其余都难以胜任。特别是面临像项羽这样的人物,汉王手下的将领在气势上就输了很多。万一到战场上,恐怕仗还没打,心理上就崩溃了。

所以在和韩信的聊天过程中,萧何有意无意提出如何打出汉中的问题时,韩信的分析让萧何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对韩信提出的如何扭转楚强汉弱的态势问题上,萧何也是频频击掌称赞。

萧何逐渐对韩信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心中早有想向汉王推荐韩信的念头,只因火候未到,一旦时机到来,冲出汉中夺取天下时,非用韩信不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2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