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约法三章

书名:汉月当空 作者:赵金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沛公回到霸上,开始着手考虑如何稳定关中人心的问题。他把个各县的长者、乡绅、豪杰等召集起来开会。

干嘛呢,又要选关中王了吗?

不是!

这次的关中王,不用选。

楚王已经答应给先入关中的将领了。既然沛公已经先行入关,他就占了先机。但沛公知道,巨鹿之战后,项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现在正领着诸侯联军往咸阳来了。

章邯投降,并入二十多万士卒,掐指一算,少说也有四五十万军队。自己手上满打满算最多也就十万人。虽说战斗力不弱,但比起善打恶仗的项羽军队来说,差距不小。

关中封王,不一定是楚王说了算,万一项羽不乐意呢,万一有其他人也想当呢?沛公觉得事缓则圆,反正汉中已经在自己手上,别人想来,得问他手上这十万大军同不同意。眼下收买人心最要紧,为日后打下基础总不是坏事。

所以,他召集长者、乡绅、豪杰等开会,第一个就把楚王的约定广而告之,就是那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既然我先行入关,那么这个关中王非我莫属了。所以接下来,为了关中百姓的利益,与关中的父老乡亲有个约定。那就是“杀人者处以死刑;伤人以及偷盗者要抵罪;废除所有秦法律,官员按照原来的职位照旧不变。”

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

沛公还告诉他们:“我之所以来到关中,是为父老乡亲们铲除暴秦的危害,绝不是来欺压百姓、侵害大家的利益,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我现在就要率领军队回到霸上,等各国的大军到来后,共同制定法律来约束百姓的行为。”

然后沛公派人与秦朝官吏一起到各县各乡巡回演讲,向老百姓宣传沛公的这些举措。关中百姓吃了定心丸,十分高兴。争相带着牛、羊以及酒和粮食前来慰问沛公的将士。

沛公坚持不愿意接收,他做足了戏码后,对捐赠的人说:“军库的粮草,还有很多,并不短缺,不愿意让老百姓破费。”

关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更加高兴了。大家都对这个未来的关中王感激不已,都担心六国大军来了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更害怕关中王不是由沛公来担任。

(坑杀秦卒)

项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后,允诺破咸阳城,消灭秦帝国后,将封章邯为雍王,而且封地就在秦境内。同时,他解除了章邯对秦军的指挥权,让上将军司马欣代为行使。

各国联军就地整编后,项羽领着大军渡过黄河,进入三川郡(河南省西部,包括黄河以南、灵宝市以东),向秦都咸阳挺进。一路上,之前活动在河南一带的赵、魏、韩军随之加入编队。

项羽率领的六国大军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兵员数越来越多。浩浩荡荡地向咸阳开了过来。

这支混编的部队规模庞大,成份复杂。连同投降的二十万秦军算在内,有赵国丞相张耳,赵将司马卬、申阳所统领的三支赵国的军队;有齐将田间、田角两兄弟,齐王建孙子田安以及另一名齐将田都率领的三支齐国军队;还有燕国将领臧荼、魏王豹所统领的燕军和魏军,再加上项羽直接统领的楚军主力,夯不啷当一共有六十万大军。

当这支部队进驻到新安(今河南渑池境内)城南时,发生了一起令惨绝人寰的大事件。

六国联军的官兵以前大多在秦朝的关中地区服过徭役或兵役。那个时候,秦朝的官兵对待他们很无礼,没少欺凌打压他们。

到了秦军投降六国联军后,六国的官兵就乘机打击报复秦朝的官兵,甚至任意侮辱他们。

秦军士卒私下议论说:“章邯等人骗我们投降六国,若能攻入关中灭掉秦朝,就没事;如果不能,六国联军会俘虏我们退回东边,而秦王肯定会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

各种消极、负面的牢骚话越传越多,越传越广,逐渐传到了六国军队的耳朵里。

很快,项羽也听说了这些事。

他把手下两员大将英布和蒲将军召入营帐内密谋。项羽担心秦军士卒数量过于庞大,虽然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投降了,但秦军将士未经血战而投降,心中颇不服气。万一到了关中再起来造反,有了关中老百姓的支持,这麻烦就大了。

三人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干脆就地解决这个难题。将所有除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外的秦军将士,全部诛杀。

于是,由英布和蒲将军亲自部署,楚军秘密行动,趁夜突然袭击,把秦朝的二十多万官兵全部坑杀在新安城南。

关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这一事件,我们是从司马迁《史记》中获悉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称,“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沿用了这一说法,第九卷中是这么说的: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羽万人新安城南。

对已经投降的俘虏举起屠刀,自然是一件非常不得人心的事。

尽管事出有因,但二十万士兵涉及关中上百万家庭,项羽就不考虑政治后果吗?纵使项羽这个暴脾气的不顾后果,难道范增不会劝阻吗?当时,六国将领都围绕在项羽身边,就没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吗?

这么大的事件,史书记载偏偏又是如此简单。这不由令人产生疑问。

二十万秦军的指挥权已经落到司马欣身上,这支秦军是作为先锋引导走在大部队前面的,他们是否配备武器?

如果没有,何来先锋一说,如果有,英布和蒲将军又如何能一夜之间将这二十万军队坑杀殆尽?

另外,二十万士卒如何掩埋,要挖多大的坑?要知道沛公在争分夺秒的抢攻咸阳,项羽就不想“先入定关中”?尽管实力上占优,但道义上对于楚王的约定,项羽也不好当众违背。

所以此刻的项羽也在争分夺秒的挺进关中。对于二十万已经投降的秦军,完全没有必要统统坑杀。

纵观这段时期的历史,动辄坑杀数十万或者战场上屠戮数以万计的记录随处可见。

对于统计死伤来说,无非就是个数字。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项羽坑杀的只是二十万秦军中挑头闹事的少部分人。为了彰显项羽的残暴,司马迁有意夸大了数字?

暂且不管这些数字了。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不仅给交战双方带来无尽的伤痛,还附带人力和财物的损失。

所幸秦帝国已经走上了分崩析离的道路,和平的曙光仿佛就要来临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