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作者:沉默的糕点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35章:功成!逼宫太后!流血!

书名: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作者:沉默的糕点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阿尔伯特亲王望着巴厦礼良久,直接把他看得有些不自然起来。

“巴厦礼,你对于苏曳的事业投入了太多的情感了。”

巴厦礼微微一愕。

是这样吗?

好像,还真的是这样的。

他虽然是英国人,但是在少年时期因为贫困潦倒就来香港投靠亲人。可以这么说他最关键的成长生涯都是在中国。固然他现在是英国的爵士,英国的官员。

但是,他的事业又在中国。

不管是九江经济实验区,还是苏曳的其他事业,他仿佛都投入太多的情感了。

阿尔伯特亲王道:“你可知道苏曳为何坚持要固守长江极其内河航道权吗?”

巴厦礼道:“因为这是他长期以来的政治主张,他的南方七省联盟成立核心根基就是保护长江航道,如果保不住长江航道,他就无法向清国的臣民交代。”

阿尔伯特亲王道:“不,不仅仅如此。他这是在考虑以后。”

“以后?”巴厦礼道:“什么意思?”

阿尔伯特亲王道:“苏曳之前为何把经济试验区放在九江,而不是上海,或者杭州?”

巴厦礼沉默了一会儿道:“因为清国没有海军,关键时刻,保护不了这些经济区。”

“对。”阿尔伯特亲王道:“但是,他又想要享受水运的便利性,所以退而求其次把经济实验区放在了九江。”

“他愿意分享九江经济实验区的巨大利益,但却要掌握主动权。而一旦开放了长江航道,关键时刻我们的海军随时可以杀入长江,对他的产业进行封锁,甚至是打击。”

“九江经济试验区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会陆续开放长江沿岸的城市,不断发展各种工业。”阿尔伯特亲王道:“等到他觉得自己的海军已经到了一定级别后,他也会开始大力发展沿海城市。”

“所以站在苏曳的角度,是绝对不可能让出长江航道权的。”

巴厦礼再一次陷入了沉默,道:“现在,美,法,俄三国已经迫不及待要杀入长江航道。而苏曳是显然不会妥协的,难道真的要爆发战争吗?”

阿尔伯特亲王道:“我看过你写给我的信,完整地描述了他进入中枢的全过程。他拥有无比坚定的意志,但是骨子里面又有强烈的冒险主义者因素。比如他用飞艇去承德行宫抢走了太后和小皇帝。虽然发生事故的概率很低,虽然太后和小皇帝被不小心射杀的概率很低,但是你觉得有这个概率吗?”

巴厦礼道:“有的。”

阿尔伯特亲王道:“那我们现在假设,当时太后和小皇帝发生了意外,他会怎么办?”

巴厦礼想了一会儿道:“他立刻率军回到九江,去做最坏的打算,用最暴力的手段,一点点夺取整个清国。”

阿尔伯特亲王道:“那样的话,清国注定瞬间陷入四分五裂,而我们西方诸国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趁机进入中国,扶持各路军阀。那样整个中国就会陷入最动乱的十几年,苏曳需要用最艰难最彻底的方式,一点点收复整個国家。”

“但是,当他做出用飞艇抢走太后和小皇帝那一刻,他在做出冒险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巴厦礼道:“那按照亲王您的推断,我们诸国坚决要杀入长江,他也会做好最坏的打算?”

阿尔伯特亲王道:“应该是这样的。”

那个最坏的打算,巴厦礼想一想,都拼命摇头。

那样的话,刚刚收获胜利果实的九江经济实验区就直接断送了。

当然,是英方的利益断送了。

苏曳依旧会按照原有的轨迹发展整个经济区,只不过会失去大部分的海外市场。

阿尔伯特亲王道:“他有说过,一定要保卫长江航道,甚至不惜用战争的手段吗?”

巴厦礼道:“从来没有,他没有发出半句战争威胁,只是一再强调和平,合作。”

“只不过,如果一旦在长江爆发战争,那他在中枢的位置就摇摇欲坠了。”

阿尔伯特亲王道:“不,现在他和清国的中枢非常和谐,那是因为这样最符合他和清国的利益。而一旦在长江爆发战争,他就会采取高压政策,逼迫整个清廷团结在他的身边,然后专心致志准备战争,直到名义上打赢这一战。”

巴厦礼道:“那样整个清国的发展,至少延后二十年。”

阿尔伯特亲王道:“是的,这对于苏曳来说,完全是最坏的结果。他在拼命阻止这个最坏结果的发生,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他……可能也会接受。”

巴厦礼道:“那我们两国刚刚开始的蜜月期,就直接葬送了,所有发展的局面,全部葬送了。”

阿尔伯特亲王道:“是的。”

巴厦礼道:“所以,他某种意义上算是在胁迫我们大英帝国吗?”

“他没有说出口,也没有这个打算。”阿尔伯特亲王道:“但是,他画了一条底线。”

巴厦礼沉默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阿尔伯特亲王道:“你觉得苏曳这个人的战略路线定力如何?”

巴厦礼道:“非常非常之坚定,一旦定下了路线,几乎是不会更改的。”

阿尔伯特亲王道:“对,这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他而言,结盟大英帝国,依靠大英帝国的霸权体系,进入世界主要秩序,是一个坚定而又长期的战略路线。只要他在位,很长时间都不会更改。”

“这个战略延续性,对于大英帝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巴厦礼忽然道:“亲王殿下,您是不是觉得苏曳作为一个大国的领袖,是不是太过于英明了?未来会对大英帝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阿尔伯特亲王想了好一会儿道:“或许未来中国确实成为大英帝国的霸权威胁,但那也是非常遥远的未来,我们眼下有更大的敌人和竞争者。”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苏曳的长期规划,如果成功的话。确实可以直接帮助我们消灭俄国这个巨大威胁,可以间接帮助我们按下美国这个秩序挑战者。”

巴厦礼道:“所以归根结底,扶持清国对于大英帝国而言,还是利大于弊是吗?”

阿尔伯特亲王道:“是的。”

巴厦礼道:“所以,我们要对清国进行控制型发展,对吗?”

阿尔伯特亲王道:“对。”

接着,他自嘲一笑道:“不过,这位苏曳公爵仿佛比我们自己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主动地交出了很多利益。”

“所以,他是一个大方的统治者,也是一个固执难缠的政治对手。”

巴厦礼道:“那我们是否要答应他的要求?”

阿尔伯特亲王道:“直接放弃长江航道行使权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签订补充协议,延迟五年进入长江航道。”

巴厦礼爵士没有说话,因为不知道这个结果苏曳是否会满意。

“他会满意的。”阿尔伯特亲王道:“其实,这个才是他的底线。”

巴厦礼爵士道:“法兰西肯定会跟随我们的外交政策,但是美国和俄国如果坚持要进入长江航道呢?”

阿尔伯特亲王道:“你是想要让我们对俄国和美国施压?”

“不,我没有这个意思。”巴厦礼爵士道:“我们大英帝国没有这个义务,我们毕竟不是清国的保姆。”

巴厦礼就算这样想,也不能说出来。

阿尔伯特亲王道:“我们英法两国舰队是绝对主力,我们撤走之后,美俄两国如果想要继续强闯长江航道,如果要开战,那也就随他们去吧。”

“当然了,你说服了我是不够的,关键是首相和国会。”

巴厦礼爵士道:“您觉得首相和国会,会同意吗?”

阿尔伯特亲王道:“我会去和首相谈,但国会……大概率会同意的。”

四千万两银子的采购,换取延迟五年进入长江航道,对于大英帝国所有人而言,都会觉得是一笔无比划算的生意。

国会的这些议员,是最最见利忘义的一群人。

几乎是当天晚上,阿尔伯特亲王主动约谈了首相。

两个人谈了很久很久。

不过里面关于长江航道的内容很少,大量的交谈是关于大英帝国和清国的外交路线。

或者更加直接地说,是否要扶持清国?

未来清国会不会成为大英帝国的霸权威胁?

如何一边扶持,一边压制,一边控制清国等等等等。

大约谈到了凌晨三点才结束。

接下来在最短时间内,国会对这个议案进行了投票。

是否同意暂缓对清国长江航道的行驶权,时限为五年时间,换取清国在未来八年时间内向大英帝国采购四千万两的相关舰船、武器、设备,以及人员费用等等。

然后,国会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

对于这些议员而言,长江在哪里?长江航道有什么用?

暂时延缓五年时间,换取四千万两银子的采购,这个生意不做是傻子吗?

这可是整整一千万英镑左右啊,能够让多少人发大财?能够带来多少的就业?

而且在很多人眼中,帮助清国培养一支海军,这不是最佳的渗透机会吗?

这一次,巴厦礼拿到的就是非常完整的命令了。

不仅仅是英国王室的,还有首相,以及国会的签章。

这一桩大事,终究还是成功了。

接下来,巴厦礼没有任何耽搁,几乎用最快速度离开伦敦,坐上返回上海的军舰。

………………………………

1862年3月28日。

九江钢铁厂正式落成,投产。

无数人都为之热烈盈眶。

整整四五年的建设,不知道花了多少钱,这个钢铁厂终于建成了。

比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整整早了三十一年,规模也大了50%以上,而投资额大概也只有汉阳铁厂的70%不到。

见到钢水倾泻而下的那一刻,哪怕苏曳感慨万千。

钢铁厂,是工业化的标志。

九江经济实验区其他工厂更有噱头,也更加赚钱,但他最最看重的就是这钢铁厂。

而且投产之后,黄包车和自行车就不需要万里迢迢进口钢铁了。

很多人看到苏曳对钢铁厂的设计产能时候吓了一大跳,未来全部投产后,年产钢铁总额超过25万吨。

这个产能是不是太大了啊,只怕根本消化不完啊。

只有苏曳知道,一旦工业化开启之后,这点产能算个屁啊,远远不够的。

未来的制造局,造船厂,铁炉全部都是钢铁需求大户。

这点产能才哪到哪啊。

…………………………………………

次日,苏曳前往南昌。

胡林翼病重,已经时日不多了。

而且就这他已经比历史上多活了半年多。

见到苏曳进来,病榻上的胡林翼挣扎着想要向苏曳行礼。

“不用了,不用了。”苏曳坐了下来。

胡林翼望着苏曳好一会儿,一时间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是我对不住胡公。”苏曳道。

这些年算是苏曳一直压住了胡林翼,使得他始终无法得到晋升。

原本的江西巡抚被苏曳抢了,而苏曳下台之后,沈葆桢又接替了上去。

湘军的李续宾后来者居上,成为了安徽巡抚,甚至不太算是湘军的李鸿章成为了江苏巡抚,唯独他胡林翼,这个曾经湘军的二把手,依旧是江西布政使。

因为湘军需要一个大员在南昌,占领除九江之外的所有地盘。

如今苏曳一跃进入了中枢,而胡林翼依旧困守在南昌。

“没什么。”胡林翼道:“不过苏相,这应该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能不能求你一件事情。”

苏曳道:“胡公请讲。”

胡林翼道:“就算湘军接下来有什么让苏相不高兴的地方,未来还请苏相留下一丝情面。”

苏曳沉默了一会儿道:“好。”

接着,胡林翼问道:“九江钢铁厂落成典礼,曾涤生去了吗?”

苏曳摇头道:“没有。”

曾国藩的这个举动,算得上是非常无礼了。

原因是之前政事堂专门斥责了曾国藩,说他忤逆朝廷意志,私自停止了安庆之战,命令他继续攻打安庆。

历史上,湘军此时早已经把安庆攻打下来了。

但是上次苏曳率军北上,中枢有分裂危机的时候,曾国藩就停止了安庆之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

而且这段时间,他和洋人之间的交易与日俱增,扩军的速度比起以前更快。

“唉!”胡林翼一声叹息。

苏曳道:“胡公也不用多想,虽然伱一直是湘军的一份子,但到了关键时刻,你是你,曾国藩是曾国藩。”

胡林翼道:“苏相。”

苏曳道:“您说。”

胡林翼道:“要不然临死之前,我再向您提一个具体一点的要求?”

苏曳道:“好。”

胡林翼道:“您去和曾国藩谈一谈?”

苏曳道:“其实,我一直在九江等着他来。”

胡林翼道:“是我冒昧了。”

…………………………………………

苏曳终究还是去了扬州。

两个人乘坐在瘦西湖游船之上,泛舟而谈。

“曾公,最近一两年,发逆大量地招揽了捻军,单纯军队数量越来越多了。”苏曳道。

曾国藩道:“所以,我这边一直在招兵,一直在购买武器,只不过财政困难,有些难以为继,还请中枢早日将亏欠的军饷拨下来。”

你湘军已经扩军多少了?

足足十几万大军了吧?

还不满足?还不去打安庆?

但曾国藩这一句话,直接把后面的话也噎住了。

然后,苏曳道:“关于裁撤八旗军,曾公如何看?”

曾国藩道:“八旗军孱弱,确实让天下臣民失望。但是大清以八旗定天下,八旗军乃是国本,一下子裁撤了,对于战斗力,对于财政或许有益。但是对于人心,对于政治,确实远远弊大于利,太过于颠覆了。”

呵呵。

如果是一个旗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完全不奇怪。

但你一个汉人大臣说这样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苏曳道:“也就是说,曾公不愿意上奏,赞同裁撤八旗军了是吗?”

曾国藩道:“我这边,需要斟酌。”

话不投机半句多,接下来便不欢而散了。

苏曳离开扬州。

李鸿章前来拜见曾国藩。

“老师,他此时身在中枢,我们这样和他顶着干好吗?”

曾国藩道:“那你觉得呢?”

李鸿章道:“老师,你觉得此人未来如何?”

曾国藩道:“此人魄力,手段皆是上等,但是做事太操切了,太凶狠了,终有一日会遭到反噬。”

李鸿章道:“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应该支持他裁撤八旗军啊,这样才能彻底引爆局势。”

曾国藩道:“心中赞同是一回事,但表态赞同,又是一回事。”

另外,曾国藩心中有一个秘密,没有和任何人提起半句。

…………………………………………

此时,京城的局面已经愈演愈烈了。

尽管苏曳和两宫太后商议过,关于裁撤八旗军一事,不能公开辩论。

更加不能让朝廷和地方官员公开表态。

因为至少在这个时间段,这件事情无法辩论。

八旗军是国本,这是目前清廷的政治正确。

谁也不敢否定这一点。

就算有识之士觉得裁撤八旗军利大于弊,但是谁敢说出来?

所以,支持的人只敢装死。

但是,这却阻止不了很多官员上奏折。

一开始是在京的旗人官员上奏折,坚决反对苏曳的裁撤八旗军新政。

后来这个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地方的很多官员,也跟着纷纷上奏折。

所以,每天进入政事堂的奏章越来越多。

都是反对裁撤八旗军的。

政事堂依旧完全压下来。

朝堂之上,只要有官员想要讨论这件事情,立刻有人叫停。

总之,就是不许讨论。

但是日积月累,这些奏章完全堆积如山了。

两宫太后也赶到莫大的压力。

不计其数的旗人官员,都想要一个结果,让两宫太后亲口承认,绝对不会裁撤八旗军。

永远不再提这个恶政。

并且下旨申斥苏曳。

两宫太后内心也不愿意裁撤八旗军,但是她们也答应过苏曳,绝对不能公开表态说不裁撤了。

接着,美国公使和俄国公使进京。

总理大臣桂良当堂申斥俄国军队非法进入黑龙江,请立刻退去。

俄国公使表示,那是因为苏曳这个总理大臣,不愿意执行之前的条约,所以必要的时候,俄国人只能用武力手段解决。

“太后娘娘,皇帝陛下,我们已经在西伯利亚集结了足够多的军队,只要俄皇一声令下,这些大军就可以为我国争取该得的利益。”

美国公使道:“太后娘娘,皇帝陛下,我们的联合舰队就在长江口,苏曳的长江舰队蛮横无理地当着不让我们进入。我们的耐心已经要耗尽了,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朝廷官员震惊,这……这不是刚刚才打完吗?

怎么又要打了?

因为大部分朝廷官员也沉浸在中枢的斗争中,对于外部忽视了。

没有想到,美国、俄国直接发出了战争威胁。

俄国公使道:“贵国的太后和皇帝陛下,您想要阻止战争的话,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表示出一个诚意。”

恭亲王奕道:“什么诚意?”

俄国公使道:“罢免苏曳这个总理大臣。”

顿时,朝廷的许多官员心中错愕。

苏曳这个总理大臣,才仅仅做了几个月啊,如果罢免了,那颜面何存?

不过天下臣民对这个新衙门抱有了巨大的期待,希望他们获得外交胜利。

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外交胜利没有来,反而又要引来了战争?

奕道:“贵使慎言,这是我国内政。”

俄国公使道:“太后和皇上,贵国成立这个总理衙门,不就是主要和我们四国打交道吗?按说根据条约,四国公使早就应该进京递交国书了。但我可以说,你们不用等了。”

“只要一日不罢免苏曳,一日不换新的总理大臣,我们是绝对不会递交国书的,我们是绝对不会承认这个总理衙门的。”

美国公使道:“另外,我想要转告英法美俄四国的共同意志,请你们立刻撤走在长江口的舰队,请你们立刻罢免苏曳,否则我们的联合舰队就会直接开火。”

俄国公使道:“我们在北边的陆军,也会直接南下。”

慈禧太后道:“这,这算是战争通牒吗?”

对于这一幕,清廷的很多官员太熟悉了。

当时英国人就是这样来到朝堂之上,发出了最后通牒。

清廷没有当一回事,然后战争就爆发了。

然后,大清遭到了耻辱性的失败,甚至导致了先帝之死。

现在,洋人又一次发出了战争通牒。

两宫太后和满朝文武,这一次感觉到恐惧和战栗了。

桂良忽然道:“不可能,英国人和苏曳大人的关系非常好。”

美国公使华若翰道:“对,苏曳和英国人确实有某种合作。但是卜鲁斯爵士不久前和苏曳刚刚进行了一次不欢而散的谈判,也向苏曳做出警告,看在双方友谊的份上,给一个月的期限。现在仅仅剩下二十天了。”

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道:“对,贵国还有二十天时间。当然从京城去上海最快也需要四天,所以你们最多最多只有十六天的时间了。”

“要么罢免苏曳,要么战争降临。”

接着,外面太监一阵高呼。

“总税务司李泰国觐见。”

这位英国驻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李泰国,向清廷发出更致命一击。

“总税务司不愿意承认苏曳率领的总理衙门,所以暂停上交相关账目,暂停上交所有税银。”

顿时间,整个朝堂彻底哗然。

如今清廷的财政收入已经非常窘迫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总税务的银子。

如今,英国人竟然要拒绝上交。

不是说苏曳和英国人关系很好吗?

少了这一笔银子,该如何是好?

李泰国道:“太后和皇帝陛下,请你们相信我,苏曳是一个非常不合格,不称职的总理大臣。伦敦到现在都没有承认这个新的总理衙门。”

“所以,在伦敦承认总理衙门之前,我都不会上交账目了。”

这意思也表达得非常清楚,除非清廷罢免苏曳这个总理大臣,否则这笔税银就绝不上交。

两宫太后严厉地表示,这属于大清的内政,外人无权干涉。

…………………………………………

朝会结束之后。

两宫太后召见了其他政事堂官员,还有总理衙门的另外两个大臣,文祥和桂良,还有荣禄,僧格林沁等人。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苏曳不是外交天才吗?他应该最擅长外交呀。”

“大家都期待着你们总理衙门的外交胜利,结果胜利没有等来,反而等来了战争?”

很显然,两宫太后被吓住了。

“桂良,这究竟怎么回事?”慈禧太后问道。

桂良道:“之前签订的条约里面,洋人舰队拥有长江航道权,按照条约,他们舰队应该进入长江了。苏相不愿意洋人舰队进入长江,所以派遣舰队挡在长江口。”

慈禧太后道:“局势很紧张?”

桂良道:“确实很紧张,战事一触即发。”

“不过,苏曳大人胸有成竹,他和奴才说过,他能解决这个困境,能够让英国人自己主动放弃长江航道权。”

众人顿时互相看了一眼,这非常难吧。

洋人贪婪得很,吃下去的肉怎么可能吐出来?

太后问道:“荣禄,你老实告诉哀家,一旦再一次爆发战争,大清能不能扛得住?”

荣禄道:“扛不住,俄国人在北方集结了大军,甚至不需要进京,只要杀入黑龙江、奉天、盛京,我们都很难挡住。”

盛京,那……可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啊。

太后问道:“那长江那边呢?苏曳的舰队挡得住洋人联合舰队吗?”

荣禄道:“也挡不住。”

接下来,一个严厉的考验来了。

是迎接战争?还是放弃苏曳?

偏偏这个时候,苏曳还要提什么裁撤八旗军?

外面这么危险,内部是万万不能生乱了。

太后道:“桂良,文祥,你们两人也是总理衙门大臣,你们告诉我,你们觉得苏曳这一次能行吗?”

顿时间,桂良和文祥也陷入了最最艰难的抉择。

他们的回答,可是关系到太后的关键性决策。

如果他们说苏曳行,那到时候战争爆发,国家再一次破碎,他们两人该当何罪?

如果他们说苏曳不行?

可是如果如何真的成功了呢?

最最关键的是,刚刚成立几个月的总理衙门,就这样折戟沉沙吗?

文祥挣扎了好一会儿,缓缓道:“回太后话,奴才……奴才觉得应该给苏曳大人证明自己的机会。”

桂良躬身道:“奴才,附议。”

两人说完之后,顿时如同虚脱了一般,真的不知道说出这句话是福是祸。

太后道:“那……那裁撤八旗军一事呢?”

终于,还是开始议起这件事情了。

在场所有大臣沉默。

但,沉默即态度了。

在场所有大臣,其实都不理解,苏曳为何要这么急迫。

这等关键时刻,外部危机四伏,国内还有捻军和发逆横行,应该保持内部的安定最重要。

这个时候裁撤八旗军?

不但动摇国本,而且还使得朝局动荡。

太后轻轻叹息一声道:“其实本宫也不理解,苏曳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裁撤八旗军一事。”

“这个时候,安定团结最是重要啊。”

接着,太后道:“桂良,你时刻派人盯着长江口那边。现在那边是一等一的大事,一旦有任何变动,立刻来报。”

桂良道:“嗻!”

太后道:“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吗?刚刚打完一年多,又要打吗?”

“这是非要把大清的江山折腾碎了吗?”

…………………………

两宫太后和清廷,抗住了洋人的压力,选择继续支持苏曳之前的外交方略。

但是却战战兢兢地盯着长江口,还有黑龙江,一南一北两个方向。

唯恐忽然一声炮响,战争再一次爆发,把大清撕碎。

但是……

所谓裁撤八旗军一事,是要彻底偃旗息鼓了。

无数的八旗勋贵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没有想到啊,关键时刻洋人竟然来助攻了。

而且已经隐隐从宫里传出来了,两宫太后其实也不同意裁撤八旗军,甚至隐有抱怨。

于是,他们再接再厉,雪片一般的奏章再一次飞入宫内。

要让朝廷正式,公开表态,绝不裁撤八旗军。

上奏的官员越来越多。

但是政事堂的几个大佬,军机处的大佬,依旧沉默。

于是,众多八旗勋贵就找到了一个人。

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大人。

之前她还是懿贵妃的时候,哪怕再受宠,也就是三四品官员。

而现在,他已经是堂堂三等承恩公了。

众多八旗勋贵觉得,让惠征上奏太后是最最合适的,他虽然是臣子,但也是太后之父啊。

但惠征哪里愿意接这个事,也完全躲在家里,房门紧闭。

不过,现在外面的八旗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惠征的宅邸包围得水泄不通。

“公爷啊,您也八旗出身啊,您要为大家伙说话啊。”

“八旗乃是国本,苏曳他要裁八旗军,就是要颠覆大清的江山社稷啊。”

“惠征大人,您出来啊!”

呆在家里的惠征,又惊又怒又怕。

他从内心里面也不同意苏曳的做法,这个十万火急的时候,裁撤什么八旗军啊?

但是让他生气的是,你们这些八旗军不去包围奕的宅邸,不去包围绵愉的宅邸,却来包围的惠征的宅子?

这不就是欺负我根基浅,小门小户出身吗?

还真就是如此了。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也是破天荒第一次,还没有建立权威。

慈禧太后根基薄弱,小门户出身,八旗勋贵现在对她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敬畏。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八旗兵在绵愉、奕、僧格林沁的宅子外。

只不过,大家觉得惠征地位最低,但是身份最特殊,最好突破。

所以,围在惠征宅邸外面的人最多。

已经十几天了,把惠征一家人吓得不得安宁。

为了保护惠征安全,留京的王世清直接派遣了一支二百人的军队,守在惠征宅邸内,保护一家人的安全。

只不过,外面的八旗兵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已经足足几千人了。

朝廷已经派了好几拨大臣来驱逐,但这些八旗兵就是不走。

“惠征大人,出来为大家说句话啊。”

“惠征大人,你忍心就这样呆在家里,安享荣华富贵吗?”

“大清的江山,就要被你那个便宜女婿毁掉了。”这一句话,让惠征心惊肉跳。

这是谁说的?!

找死吗?

半夜时辰!

终于有人开始翻墙。

越来越多的人翻墙,要涌入惠征家里。

守在惠征宅邸的苏曳新军,不断厉喝道:“出去,出去。”

“胆敢翻墙的话,我就开枪了啊!”

这些八旗军先是被吓住了。

但是片刻后,很多人又开始翻墙要涌入。

“开火!开火!”随着一声令下。

苏曳的军队,果断开火!

“砰,砰,砰,砰!”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

顿时,翻墙的几十名八旗兵,全部被击落下来。

超过一半人,当场毙命。

暗中的林厉,顿时兴奋地猛地一握拳。

终于开火了!

顿时间,全场所有人惊呆了。

竟然真的开枪射杀了?

惠征听到枪声本能要躲起来,但是紧接着又冲出来道:“怎么了?怎么了?”

一名军官道:“有人要翻墙进来。”

惠征颤抖道:“那,那也不应该开枪啊。”

军官道:“如果不开枪,那会涌入更多的人,届时他们会挟持大人您写下奏章,您怎么办?”

足足好一会儿后,外面八旗兵中有人惊呼道:“他们杀人了,他们杀人了。”

“好啊,他们竟敢杀人。”

“去叩阙,去皇宫门口哭!”

“血债血偿,请两宫太后给兄弟们一个交代。”

随着特务处一声令下,藏在八旗兵的卧底开始疯狂煽动,让八旗兵去皇宫门前叩阙。

而整个局势,随着这十几声枪响,而彻底变化。

……………………

无处藏在暗处的八旗勋贵,八旗将领,听到枪响后顿时猛地大惊。

等听到死了十几个八旗兵后。

他们现实惊惧,然后变成大喜。

死人了,死人了。

他们就有名义闹大了。

于是,众多八旗将领,八旗士兵抬着十几具尸体,朝着皇宫而去。

几百人,上千人。

几千人!

汇聚到皇宫门口的八旗兵,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现在是关乎大家身家性命的时刻了,兔子被杀之前还要蹦一蹦呢,更何况是人?断人生计,如同杀人父母。

而众多朝廷大佬,闭门在家,默不出声。

甚至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一幕也是他们乐意见到的。

如今整个清廷,地方督抚大多是汉人,但是京城中枢执掌权力的大多是旗人。

而他们大多数人,也是不愿意裁撤八旗军的,只不过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所以,众多八旗军去皇宫叩阙逼迫两宫太后表态,他们巴不得。

……………………………………

皇宫之内。

两宫太后惊惧交加。

尤其慈禧太后,内心愤怒又埋怨。

埋怨是苏曳,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提出什么裁撤八旗军啊?

愤怒是对这些八旗兵,你们什么意思?

就欺负本宫是女人是吗?

哀家明明已经放出风了,不支持苏曳的新政,你们还不满意?

还要步步紧逼?

现在的慈禧太后,觉得自己就像是风箱里面的老鼠了。

那边苏曳在逼她,这边无数八旗兵在逼她。

她原本想要模糊态度,把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没有想到,人家根本不愿意,就是要逼迫她表态。

“去,命令荣禄带兵来!”随着慈禧太后一声令下。

立刻有人去传旨。

几个时辰后,荣禄率领几千军队进入皇宫,保卫各门安全。

接着,慈禧太后命令各个旗人大臣,前去外面劝退这些八旗兵。

这一幕,有些熟悉了。

如果是正常情形下,这些旗人大臣的劝退应该是有比较明显效果的。

但这些旗人大臣从内心深处也是站在这群八旗兵这边的。

所以,他们表现得忠心耿耿。

有的人不断发出威胁,逼迫这些八旗兵离开。

有的人苦苦哀求。

甚至有甚者,直接朝着八旗兵跪下道:“诸位老少爷们,我求求你们,回去吧!”

“你们放心吧,你们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的。”

顿时,有八旗兵喊道:“你说的我们不信,除非朝廷公开下旨,绝不裁撤八旗军,否则我们就跪死在这里。”

“对,对,对,除非朝廷下旨。”

“而且,我们的兄弟不能白死,一定要惩治杀人凶手。”

“罢免苏曳!”

“罢免苏曳!”人群又传来一阵阵高呼。

特务处在人群中的卧底赶紧带起另外的节奏。

“太后出来吧,太后出来吧!”

“太后,来见见大清的忠臣良将吧!”

“大清的列祖列宗,你睁开眼睛看看吧,有人要颠覆国本了啊。”

“牝鸡司晨了啊!”人群中有人发出了这一声高呼。

顿时,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你,你这是疯了吗?你这是骂太后了吗?

接下来,局面越发剧烈。

仿佛受到了某种鼓舞一般,涌来皇宫外面的八旗兵越来越多了。

最后,完全黑黑压压,超过了万人。

宫内的两宫太后,几乎是惶恐了。

外面的高呼声,已经震耳欲聋。

“太后,出来见见奴才吧!”

“太后出来吧!”

万人高呼声,让宫内的太后心惊肉跳。

该派的大臣,都派出去了。

奕,绵愉等人,全部去劝过了。

但是外面无数人,就是要见太后,就是要当众听太后说绝不裁撤八旗兵。

慈安太后秀美的面孔有些不安,不断朝着慈禧太后望去。

她性子比较软,这个时候她其实是想要让慈禧出去,公开宣布不裁撤八旗兵的。

而慈禧太后心中原本不支持裁撤八旗兵,但现在却被激怒了。

好啊,好啊。

你们这样逼迫我,我如果向你们妥协了,那颜面何存?

本宫已经放风过了,你们还要得寸进尺?

所以在某个时间段,这位太后才是苏曳的最佳合作伙伴。

这位可是万国宣战者。

尤其是外面有人喊什么牝鸡司晨,更是让她惊怒。

不过,她也只是逆反,面对外面越来越多的叩阙八旗兵,她内心还是惶恐的。

惊怒交加下,她寒声道:“苏曳呢?快让人去召苏曳回京。”

“他自己惹的事,他自己来平息!”

……………………………………

注:终于写完了,恩公月票继续给我,好不?叩谢您的大恩。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