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作者:沉默的糕点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0章:南巡!皇帝和苏曳!最后时光

书名: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作者:沉默的糕点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醒了过来。

整个人显得特别平静。

“其他人都出去。”皇帝道:“太医院使,留下。”

肃顺和杜翰等人一愕,目光望向那个太医院使,而对方惶恐。

“听到了没有?”皇帝道。

顿时,肃顺、杜翰、端华等人走了出去,只留下太医院使一人。

“朕吐的那口血呢?”皇帝问道。

太医使道:“这,这,臣收起来了。”

皇帝望着屋顶,足足好一会儿问道:“朕得的是什么病?”

太医院使道:“皇上感染的是肺疾,加上操劳过度,因为激愤而肝火旺盛,只要好好休养几日,便可无妨。”

皇帝缓缓道:“这些年,朕的肺疾是而复发,越来越频繁。之前是入冬频发,现在不入冬,也复发。”

太医院使道:“启禀皇上,肺疾就是这样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延绵几十年,有的忽然痊愈,有的没有痊愈,拖沓到六七十岁也有。”

太医院使当然是专挑好听的话说。

对于皇帝的病症,其实最高层心中都有数,唯独隐瞒的就是皇帝自己。

皇帝没有发火,而是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朕知道你也难,总是要报喜不报忧,而大多数人难免讳疾忌医,所以导致你们也不敢说真话了。”皇帝道:“平常这样也不打紧,做个糊涂鬼也不错。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摆在朕面前就有一个天大的事情,所以朕要知道真相,还有多少时间,这個大事能不能去做。”

“所以,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你也要和朕说实话,好吗?”

太医使顿时立刻跪在了地上,吓得浑身发抖。

肃顺、杜翰等人都不在身边,只有他一个人,皇帝尽管言语平静,但是皇权带来的威压太可怕了,一时间他竟然不知道是该说实话,还是继续撒谎。

皇帝道:“你这个态度,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说吧,不管你说的是什么,朕绝对不怪你。”

太医使本能地向后面张望,真希望这个时候肃顺等人能够出面,为他做个决定。

足足好一会儿后,太医使颤抖道:“臣等几人,怀疑……怀疑皇上得的是,肺痨!”

肺痨?!

皇帝微微一阵摇晃。

就算对医学再不懂,他也知道这个病。

基本上,是没法治的。

他本来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力气支撑这个消息,但还是瘫软躺了下来。

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又过了一会儿,皇帝问道:“朕还有多久?”

太医使道:“皇上不必太过于忧虑,只要好好休养,完全可以支撑好些年。”

皇帝道:“如果是肺痨,那……就支撑不了好些年了。”

“你老实告诉朕,朕还有多长时间?

太医院使拼命磕头道:“皇上千秋鼎盛,定然是还有许多年光阴。”

这个时候,太医使无论如何,也不肯再说了。

皇帝忽然道:“感染肺痨者,大多活不过三五年,朕是知晓的。况且朕这个病症,也已经有两三年以上了吧。”

太医院使更加惶恐颤抖。

“好了,朕说过了,不管如何,你都无罪。”

接着,皇帝挥了挥手,太医院使退了出去。

…………………………

接下来几天,皇帝的身体仿佛恢复得比较快,咳嗽也渐渐少了。

整个人,也仿佛变得精神起来,面色也通红了。

但是整个人,也显得沉默了。之前每天看大戏,现在也不怎么看了。

之前每日找民间的绝色进行宫,也停了。

倒是分了很多时间出来,陪着大皇子、二皇子读书。

也经常带着大皇子,到处闲逛,却又比较小心,没有非常靠近。

来到热河的行宫后,皇帝不是旦旦而伐,就是听戏享乐,要么就是在发火,要么在骂人,显得非常焦躁不安。

而现在的皇帝,反而是最放松,最正常的。

但也就是这样的正常,让肃顺和杜翰等人显得非常害怕。

忽然有一晚,皇帝道:“把苏曳所有的奏折,全部翻找出来,朕要看。”

王承贵惊愕,但还是奉命,找了出来。

皇帝认真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把这段时间在京城发生的粘竿处密报,也全部找出来,朕也要一一细看。”

王承贵哪里敢啊,皇帝不久之前就是看了粘竿处在京城的密报才发病的。

“皇上,求求您别看了,别看了,身体要紧。”王承贵叩首道。

“拿……”皇帝不耐烦道。

很快,这堆东西整整齐齐放在他的面前。

皇帝从头到尾,看得认认真真。

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平静了,能够淡然面对这些奏报,但还是做不到。

他还是看得浑身发抖,面色发青,发紫。

王承贵惶恐,随时准备惊声高呼叫太医。

但是,皇帝冷静了下来。

“把肃顺叫过来,还有端华,载垣。”皇帝道。

王承贵微微一愕,没有其他人了吗?比如杜翰?

“嗻!”王承贵立刻去叫人。

……………………

半个时辰后,书房内,就只有皇帝,肃顺,端华,载垣四人。

书房外面十几米内,不得有任何人靠近。

皇帝道:“肃顺,接下来伱说的所有话,都不要顾及朕的情绪,只为了江山社稷,可否?”

肃顺立刻跪下道:“奴才遵旨。”

皇帝道:“这一次苏曳新军和洋人在京城开战,伤亡如何?”

肃顺道:“双方伤亡都很大,但苏曳伤亡更大,很大。”

皇帝点了点头道:“苏曳在九江办的那些厂子,怎么样?”

肃顺道:“很,很成功。”

皇帝道:“就你个人的想法,你赞同办厂子吗?”

肃顺想了一会儿道:“办厂子,搞洋务,当然是不好的。大量的人员密集,就会生乱。而且这些工厂可是和作坊不一样,涉及到的都是金山银海,源源不断。一旦下面这么多人钱,那中枢的实力就会弱。钱一旦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听他的话。钱多到一定情况,这些工厂变得越来越大,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厉害,产业越来越要害,那这些钱就变成权了。英夷的国王,就是这样渐渐失去绝对的权力的。”

皇帝道:“这些东西,朕也知道,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挠苏曳办厂子,搞洋务。但现在朕问你的是,你赞同办厂子吗?”

肃顺陷入了沉默,足足好一会儿道:“但我们不办,洋人就会办。朝廷不办,地方说不定也要办。今天是苏曳办,明天就或许变成曾国藩了。所以与其交给他们办,其实还不如咱们自己办。”

皇帝道:“肃顺,你总算说出心里话了啊。”

肃顺顿时叩首道:“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皇帝道:“你可能说得没错,你继续说下去。”

肃顺道:“不让办厂子,一是害怕洋人渗透进来,颠覆我大清江山社稷。二是害怕人心被颠覆。三是害怕地方有钱,和中枢分庭抗礼。,”

“但是……现在这三件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最糟糕的局面,都已经出现了。”

“曾国藩,骆秉章他们,甚至之前向荣、和春,也不是靠朝廷的饷银练兵,都有自己的财权和兵权。”

“又比如曾国藩,他当真就没有异心吗?只不过是躲在苏曳后面,让他冲锋和朝廷对抗,曾国藩等人在后面占便宜罢了。”

皇帝道:“那你之前还支持曾国藩?最重用汉人的人,就是你。”

肃顺叩首道:“奴才有罪,但……但面对发逆作乱,真没有其他法子了。很多时候不是朝廷想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而是要看手头上能有什么人用,没得选。就如同一个人马上就要渴死了,哪怕这水有毒,也要喝啊。”

皇帝道:“这话是你真正的肺腑之言了。”

“苏曳倒是和朕上奏过,说搞洋务,办工厂,一定要从上而下搞,不能从下而上,否则会造成地方自立。”

肃顺道:“他这洋务还没有彻底搞成,南方几省就已经要自立了。”

皇帝道:“接下来的话,也请你们几个人要和我说肺腑之言。”

肃顺、端华、载垣立刻跪下道:“奴才一定毫无保留。”

皇帝道:“如果说,朝廷真的和苏曳和解,把很多权力交给他,让他专门负责洋务,办工厂,会如何?”

这话一出,肃顺、端华、载垣身体一颤,不敢置信。

肃顺沉默了好一会儿道:“苏曳的才华,毋庸置疑。如果真的把权力交给他,大清江山只怕真的会中兴。此人之意志、手段、智慧,都是万中无一。”

说到这里,肃顺稍稍顿了一下。

皇帝道:“继续说下去。”

肃顺道:“但那个时候大清江山是谁的,就不一定了。奴才看得出来,此人雄才大略,但他的才华不是名相之才,而是王者之才。”

“曾国藩那样的人,就算有异心也是不怕的,因为他跨不出那一步。”

“但是苏曳,惊世之才,而且还是宗室之后。从现在他做的事情看,霸道无比,毫不退让,却又时时刻刻追求大义。”

“曹操所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苏曳之才在治世,最低也是霍光和伊尹,但现在是乱世,千年不遇之大变局。”

皇帝沉默不语。

足足好一会儿道:“那你说,朕和苏曳还有和解的空间吗?”

肃顺道:“奴才不敢说。”

皇帝道:“如果,未来你、奕、苏曳三人在朝廷中枢,你和奕二人,能够压制他的野心,却用他之能吗?”

肃顺叩首道:“奴才……也不敢说。”

皇帝道:“知道了,知道了。”

“但是南方七省自立一事,苏曳这个危机,真不能留给大阿哥了,一定要在朕的手中解决。”

…………………………

京城!

又一次电闪雷鸣。

苏曳上网。

“恭喜群主,完成了最辉煌的一步。”负八妹。

红旗插遍满清:“最难的一步,最关键的一步,虽然险象环生,但是完成的很完美,群主牛逼。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入主中枢了。”

负八妹道:“接下来,就等着皇帝驾崩了。按照历史,皇帝还有一年驾崩。但在这个世界,皇帝受到这么大的刺激和压力,大概支撑不到一年了。”

红旗插遍满清道:“接下来,只要等皇帝一死,册封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然后,肃顺等大臣欺压两宫太后,慈禧太后下旨请苏曳这个旧情人挥师北上,灭掉顾命八大臣。届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苏曳进入中枢,执掌权力,夜宿龙床,开始谋权篡位的下一个阶段。”

“想想这一幕,都觉得爽啊。”

“恭喜群主,贺喜群主。”

“恭喜苏八寸,贺喜苏八寸。”负八妹道:“到时候,请一定告诉我们,杏贞的深浅。”

红旗插遍满清道:“还有口径,是撑,还是严丝合缝,又或者留有余地。”

忽然,英年早秃道:“我觉得你们在犯一个错误。”

负八妹:“什么错误?”

英年早秃道:“历史惯性错误。”

红旗插遍满清道:“这不是我之前的原话吗?”

英年早秃道:“绝大部分时候,历史确实会维持原有惯性,只要变量不是非常巨大,皇帝大概会依旧像历史上那样旦旦而伐,醉生梦死。但是现在,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南方七省可能自立的危机。”

“皇帝是肺痨这件事情,群臣知道吗?”

负八妹道:“历史上吗?应该是知道的,肃顺和奕,可能都有所知晓。”

英年早秃道:“那就更加应该谨慎,我非常非常建议,接下来一定要非常谨慎。如果皇帝不知道自己的病情,那可能还没事,他可能会在稀里糊涂中走完这一生。”

负八妹道:“咸丰皇帝此人,有性格缺陷,智商中等偏上。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他大概会选择逃避,偶尔想要奋进,大部分时候又想要躺平享受。所以在承德行宫这段时间,他大部分都在享乐,纵情声色,偶尔悲愤交加,想要回京勤政进取。但最终还是选择逃避,享乐至死。”

英年早秃道:“如果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痨,知道自己死期不远,那还是否会继续享乐至死?”

“历史上,英法联军退兵后,咸丰皇帝没有颜面回京,面对群臣,面对民众。但实际上致命威胁已经没有了,甚至清廷已经和英法联军谈妥,借洋人之力剿太平天国,清朝江山反而会进入一个平静期。但现在不一样啊,因为苏曳的存在,清廷中枢的权力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负八妹道:“你是说,皇帝知道自己死期不远,可能会来一次自爆?”

红旗插遍满清道:“他这个庸碌之君,没有这么意志吧!”

英年早秃道:“我觉得,对于清廷高层该小看的地方小看,不该小看的地方,还是不要轻敌。”

“马上就要收获胜利果实了,千万别大意!”

苏曳点头道:“对,英年早秃说得很对!”

负八妹道:“好,那接下来就开始进行推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方向,进行推演。”

“对了,我看过一个说法,那就是咸丰皇帝在历史上也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之所以旦旦而伐去,尽情享乐,也是彻底看开,甚至有人说是主动求死。”

“但不管如何,马上就要面临胜利了,这一步一定要走好。”

………………………………

八月中旬,苏曳忽然率军离开京城。

万民相送,哭泣不已。

恭亲王奕惊愕,苏曳竟然就这样走了?

在他看来,苏曳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在民间这么大威望,肯定会霸占在京城不走的。

而且完全有足够的理由,比如保护京城万民,保护洋人杀一个回马枪之内。

又或者是京城空虚,匪患严重。

而且热河行宫那边,也对苏曳没有任何旨意。在恭亲王看来,是不知道该怎么对苏曳了。

朝廷肯定是想要直接下旨驱逐的,但是又害怕苏曳抗旨,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

而且苏曳刚刚拯救了京城,朝廷不论功行赏,反而强行驱逐?

朝廷的名誉何在?

没想到,苏曳竟然就这么走了。

他立刻上奏热河的承德行宫。

几日之后,承德行宫。

皇帝收到了恭亲王奕的奏报,苏曳率军离京。

而且,奕再一次恭请皇帝回銮。

皇帝看完之后,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去陪同大皇子,二皇子读书。

大皇子今年才勉强四五岁,读书还说得过去,二皇子不满两周岁。

这个年纪,所谓读书也就是瞎玩了。

皇帝倒是不恼,而是换了一本书,念着给两个皇子听。

时候到了,两个皇子被抱走了。

大皇子被送去了皇后处,二皇子被送去了懿贵妃处。

莲妃,最终还真的是把儿子养在懿贵妃膝下。

如此一来,竟然真的相安无事了。

皇帝不舍,先去了皇后那边呆了一会儿。

陪着皇后和大皇子用膳,但是却不交叉用食。

接着,又到懿贵妃这边陪着二皇子用膳了。

二阿哥很骄纵,很调皮,又很聪明。

“我算是发现了,咱们二阿哥比大阿哥聪明多了。”懿贵妃道:“有时候皮得不行,有时候又小大人似的,可爱煞人了。”

她在二皇子小脸上狠狠亲了一口。

皇帝道:“二阿哥胆子也大一些,大阿哥看似跳脱,实则胆小的。”

懿贵妃道:“是嘛?我倒是觉得大阿哥胆子野呢。”

接着,懿贵妃又道:“而且我们二阿哥长得多俊啊,比大阿哥俊多了。”

皇帝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

在大阿哥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很多影子,小心,胆怯,还有些许的不安分。

而在二阿哥身上,真的就是又壮,又霸道了。

“你想要回京吗?”皇帝忽然问道。

懿贵妃一愕道:“臣妾也不知道。”

……………………

次日!

皇帝忽然召见群臣,提出议储之事。

这个时候立太子?

群臣大惊,纷纷请皇帝从长计议。

这算是讨好皇帝了,因为清朝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在皇帝盛年的时候立储。

“皇上鼎盛之年,立储之事,十年二十年后,再讨论不迟。”

“两位阿哥还小,等年长之后,择贤能者居之。”

面对群臣的意见,皇帝只是笑笑,没有理会。

当天晚上,他忽然问懿贵妃,觉得应该立哪个皇子为储?

懿贵妃立刻跪在地上,坚决不言。

皇帝无伦如何问,她都说后宫不得干政。

皇帝又问皇后,皇后也坚决不答。

皇帝又问莲贵妃,对方却大大方方道:“当然是大阿哥。”

皇帝惊愕道:“为什么?”

莲贵妃道:“因为皇上想要立大阿哥啊。”

皇帝道:“我为何想要立大阿哥?”

莲贵妃道:“因为大阿哥像皇上啊。”

皇帝道:“你这张嘴啊。”

………………

两日之后,皇帝忽然下旨,册封大阿哥载淳为太子,并且昭告天下。

顿时,承德行宫的文武官员震惊。

传到京城之后,满朝文武也惊讶不已。

立太子,勉强算正常,但是不至于这么突然啊。

正常情形,应该是先吹风,再铺垫酝酿,最后昭告天下的。

而很多皇帝甚至都是临死之前,再制定哪位皇子继位。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真的是说什么的都有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啊?让皇上这么急不可耐地册封了太子?

接着,皇帝又下旨,册封懿贵妃为皇贵妃。

这倒是没有引起什么风波,太子亲母嘛,肯定是不一样的。

不过,肃顺却赶来,秘密觐见了皇帝,大约谈了半个时辰左右。

懿贵妃这边和肃顺势同水火,立刻派安德海想办法打听,肃顺究竟和皇上说了什么。

安德海用了一圈力气,甚至也用了银子,却没有打听出什么来,因为当日肃顺是和皇帝密谈,周围没有任何人。

承德所有文武官员,都觉得很不安,不知道皇帝接下来究竟要做什么。

皇帝的变化太大了。

皇上,您还是继续听戏,继续玩女人吧,这样我们才安心啊。

不过,皇帝仿佛听到了群臣的心声一般,接下来恢复了之前的生活轨迹。

行宫之内,又一天到晚唱大戏。

在京城的时候,皇帝的戏瘾就很大,不但喜欢看戏,还自己写,自己编戏,甚至还自己唱戏。

只不过在京城的时候,都是关起门来,除了几个太监,不让任何人看到听见。

而这一次,他仿佛豁开了,当着几十人的面,亲自上场唱了《定军山》。

不仅要过戏瘾,而且开始了之前的采花生涯。

外面各式各样的女人,又一次被送进了宫内。

见到重新纵情享乐的皇帝,众臣心安的同时,再一次照例上奏劝谏。

皇上要保重龙体,要勤政之类的话。

……………………

几日之后,皇帝精神奕奕召见的了群臣,道:“众卿,朕想南巡,如何?”

群臣惊愕。

南巡?!

您还敢南巡?

如日中天的皇帝,才敢南巡啊。

且不说只有圣祖和高宗皇帝屡次南巡,但这两位皇帝是什么地位,什么威望?

就算这样,两位皇帝的南巡还被朝野暗讽,说劳命伤财之类。

皇上咱们可是刚刚打了一场大败战,京城都被人攻破了。

您……您现在名声,是不是差得远了一些。

而且,南巡需要花多少钱啊。

于是,群臣纷纷反对,有直接说南巡耗费太大的。

也有说一路上不安全,只怕惊扰了圣驾之类。

上一次仅仅只是去东陵,离京不超过二百里,就已经遭遇了一次刺杀。

南巡几千里路,会发生多少危险?

几乎所有臣子,都出来劝止。

皇帝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

次日,皇帝又道:“传旨给两江总督曾国藩,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李鸿章,就说朕要去杭州和苏州瞧瞧,让他们准备接驾。”

群臣再一次激烈反对。

但是,皇帝只要下了绝对的意志,那群臣再阻拦也是没有用的了。

于是,群臣说因为黄河改道,运河已经越来越不好走了。

皇帝说,南方七省那边不是屡次派人疏通了运河了吗?上一次苏曳大军南下,不也是走的运河吗?

群臣说国库不足,拿不出皇上南巡的银子了。

皇帝说可以缩减南巡规模,并且从内库支银子,不需要从国库拿。

整个过程,皇帝都算是心平气和的,仿佛和群臣有商有量。

但是做事却雷厉风行,几天后,荣禄和伯彦讷谟祜就来到热河行宫,跪在皇帝的面前。

“朕要南巡,命你二人护驾!”

“不必再说,不必再劝,这是圣旨!”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顿时,荣禄和伯彦讷谟祜跪下叩首道:“奴才遵旨!”

………………………………

半个多月后。

一万多精锐大军,护送着皇帝离开了热河的行宫南下。

恭亲王奕率领文祥,宝鋆等留守大臣出京城跪接圣驾。

因为在所有人看来,皇帝无论如何也要经过京城,而且肯定也要先回宫的。

但皇帝根本就没有进京,绕开京城直接去了通州,然后从这里登船,沿着运河南下。

皇帝南巡,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野之间,无数人痛骂,无数人反对。

不仅仅是民间了,就连一些中低级官员,都私底下痛骂。

这个时候励精图治,知耻后勇都来不及,你竟然南巡?不怕留下千古骂名吗?

伴随着圣驾的南下。

整个南方官场,彻底震动。

尤其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皇帝距离扬州还有很远的时候,就把湘军的精锐水师全部派出去了。

他是真的害怕皇帝在南方出事啊。

甚至英方外交人员也主动求见恭亲王奕,表示对皇帝南巡的关切,如果可以的话,愿意借出军舰为皇帝护航。

恭亲王奕严辞拒绝。

但这个时候,英国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这段时间都是履行相关条约的关键时间段,他们可万万不想出现什么变故,更加不想皇帝有事。

曾国藩不但派出所有的水师舰船,而且还派使去天京,去九江。

目的只有一个,不要搞事。

这个时候,不管任何势力,千万千万别搞事。

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皇帝出意外的后果。

然后,距离还有好几百里的时候,两江总督曾国藩,江宁将军托明阿,漕运总督跨省迎接。

几日之后,终于有惊无险,皇帝的圣驾到了扬州。

扬州距离天京这么近,几乎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这段时间内,整个扬州的守军,直接超过七万人。

皇帝在扬州呆了三天时间,然后再一次登上大船,穿过长江,沿着运河继续南下,前往苏州。

而这个时候,南方七省联盟的舰队前来护航。

几日后!

皇帝圣驾到了苏州。

扬州几经战火,早已凋零了。

但苏州关键时刻被苏曳保了下来,此时繁荣依旧。

这还是皇帝第一次领略江南,显得兴致勃勃。

不但游览了几个古迹名胜,而且还在重重保护下,观看了市井生活。

在忙碌的街道上,黄包车夫拉着客人狂奔。

皇帝道:“这就是九江生产的黄包车吧。”

旁边的李鸿章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朕也想要试试看。”

众人不安,这样多危险啊。

几个时辰后,皇帝坐在了黄包车上,前面拉车的是伯彦讷谟祜。

皇帝兴致勃勃地坐车,逛了好大一圈。

下车之后,仿佛意犹未尽道:“很平稳,很舒服,比起马车舒服多了。”

接下来,皇帝召见了车夫,询问生意可好,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之类。

而后,皇帝朝着身边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道:“这黄包车不错,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九江做的不错。”

一时间,曾国藩和李鸿章也不知道是该点头,还是该摇头。

然后,皇帝道:“徐有壬呢?朕想要见见他。”

李鸿章道:“回皇上话,徐有壬此时不在苏州。”

皇帝道:“哦,那倒是可惜了。”

他也没有问徐有壬此时在哪里。

在苏州呆了几天,接下来曾国藩担心,皇帝会不会说要去上海。

那地方太复杂了,很难搞得定。

不过,皇帝没有说去上海,而是直接去了杭州。

……………………………………

几日后,皇帝来到杭州。

浙江巡抚王有龄跨省迎接,皇帝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湖。

从头到尾,王有龄始终相陪。

最终皇帝公开夸奖王有龄,说他勇敢忠贞,能做事,能打战,是大清少有的能臣,可为天下官员之表率。

然后,皇帝下旨,赏王有龄加户部侍郎衔。

王有龄领旨谢恩。

在杭州玩了几天后,所有人想着皇帝接下来要去哪里?

是去福州?还是……其他地方?

但不管如何,千万别说去九江啊,我们扛不住。

皇帝道:“九江经济实验区,听说办得如火如荼,朕想要去看看。派人去问问沈葆桢和李司,看方便以否啊。”

所有人惊愕,一下子无言。

足足好一会儿,曾国藩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九州万方,皆是皇上的疆土,皇上想要巡视哪里,便是哪里的荣幸。”

皇帝道:“还是要问一问,朕到了哪里,就会给哪里的民生造成负担。还是先问一问,是否方便接待。”

旁边的曾国藩很想问,如果说不方便的话,皇上是否就不去了?

然后,皇帝这边真就派人去九江询问沈葆桢。

顿时,九江这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大部分人,都不赞同皇帝的到来。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皇帝来九江,如果遭到刺杀怎么办?

哪怕是未果的刺杀?也会引发惊涛骇浪。

届时九江该何去何从?

当时苏曳就在大沽口战场遭遇刺杀,让朝廷置于不义境地。

但是你不同意,皇帝就不来了吗?

最终,沈葆桢和李司上奏,恭迎圣驾。

………………………………

半个多月后,皇帝圣驾进入了九江。

九江上下,无数人充满了无限的戒备。

整个天下,几乎都屏住呼吸,盯着九江。

唯恐发生什么天崩地裂之事。

可以说,皇帝用南巡这一招,整个南方七省所有官员没人想得到。

而且,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直接下旨,罢免王有龄,沈葆桢、田雨公等人的话,那这些封疆大吏都无法阻挡。

这个时候,让耆龄、罗遵殿、赵德辙这些人接任这三省封疆的话,也无法阻挡。

皇帝亲自来施展这些大招的话,谁也挡不住。

但是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皇帝去了浙江,王有龄没有被罢免,反而被加了侍郎衔。

但是,赵德辙、耆龄、罗遵殿三人就在身边。

耆龄肚子上中了一枪,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整个人已经明显佝偻起来了。

所以皇帝葫芦里面究竟卖什么药,还真的无人知晓。

接下来,在沈葆桢的陪同下,皇帝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整个九江经济实验区。

看得非常仔细,甚至比在杭州,苏州的时候细致多了。

尤其是纺织厂和黄包车工厂。

问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多少工钱,多少成本等等。

通常得到一个答案后,他就会陷入长长的沉默。偶尔会伴随着一阵咳嗽声。

参观九江经济实验区,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他想过这些工厂可能会很大,但没有想到会大到这个地步。

尤其是纺织厂,简直看不到边。

“这些机器,都是从洋人那边买来的吗?”皇帝问道。

沈葆桢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朕也是稍有耳闻,听说九江的这些东西,也卖到了洋人那边了,卖得多吗?”

沈葆桢道:“换算成银子的话,大概是三千万两,只不过这是接下来两年多的所有金额。”

皇帝道:“了不得,了不得啊。”

接下来,沈葆桢很担心皇帝会提出检阅苏曳新军之类的事情。

因为这次军队这次在京城,伤亡太大太多了。

而且亲眼看到了苏曳家里的那个牌匾,所以对皇帝是充满怨气的。

结果,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甚至都没有说要召见王世清和兆布。

也没有说要召见苏曳。

不过,皇帝倒是提了一个要求,想要见一见苏曳的孩子。

此时的苏曳,已经有四个孩子。

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晴晴大格格,带着苏曳的长子前来见皇帝,因为剩下三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

“不用太近。”皇帝用金黄色的巾帕捂住嘴道:“孩子还弱,朕别把病气传了过去。”

苏曳长子,此时也差不多四岁了。

“苏曳长子,比大阿哥小了一岁不到是吧。”皇帝问道。

晴晴大格格道:“回皇上话,比太子小了十一个月。”

皇帝道:“真是可惜了,如果在京城的话,两个人就能结伴读书了。”

他说的是结伴读书,而不是哈哈珠子。

晴晴大格格道:“以后一起读书,也是不迟。”

皇帝笑道:“对,不迟,不迟。”

“对了,崇恩老叔呢?他大概对朕还是非常恼怒吧,不愿意见朕?”

晴晴大格格道:“阿玛不在九江。”

皇帝笑了笑,没有说话。

接下来,皇帝离开了九江,前往南昌。

胡林翼的心脏都要吊起来了,不仅仅是怕皇帝在南昌会出什么事情,也害怕皇帝忽然会下旨,罢免沈葆桢的署理江西巡抚,册封耆龄为江西巡抚兼南昌将军。

结果,一切都没有发生。

皇帝就只是召见了江西的各级官员,勉励了几句。

而后,皇帝乘船前往武昌。

湖北巡抚彭玉麟,跨省迎接。

……………………

皇帝在武昌呆了几天,登上了黄鹤楼。

黄鹤楼内,挂着多少名人的诗词,其中以崔颢和李白最为显眼。

皇帝道:“曾国藩,你是文章大家,觉得黄鹤楼众诗中,崔颢和李白谁为首?”

曾国藩道:“应该是崔颢。”

接着,曾国藩道:“皇上诗词文章名满天下,不知黄鹤楼可曾有幸,让皇上留下墨宝?”

他的祖宗乾隆皇帝,可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

皇帝笑道:“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朕此时脑内空空,自然也手上空空。”

接着,皇帝道:“苏曳才华惊人,诗词文章虽少,却都是佳句。他可曾登上这黄鹤楼,可曾写了什么诗词吗?”

曾国藩沉吟片刻道:“倒是写过一首。”

皇帝兴致勃勃道:“念来听听。”

曾国藩道:“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皇帝鼓掌道:“好词,好词!”

“谁说今人不如古人的,我看苏曳之诗才,就不亚古人。”

接着,皇帝道:“苏曳这首诗词,为何不挂在黄鹤楼中?”

曾国藩道:“臣也曾经问过苏曳此问题,他说文章乃是小道,他不想将诗词留在黄鹤楼中,没有这个气魄。”

皇帝叹息一声道:“他是想说天下疲弊纷乱,文章乃是华彩点缀。天下不平,文章不盛吧。”

旁边的赵德辙道:“苏曳多心了,如今天下九州万方齐全,我大清之天下疆域超过唐宋多矣。再说就连陆游都留诗,何况苏曳?”

陆游当时南宋,江山更加碎裂,在几人眼中,比起今天之大清,更是远远不如。

皇帝道:“苏曳意思,宋之时,金亦是中国。而如今,西洋昌盛,西风压倒东风,他无颜留下文章。”

顿时,在场几人惊愕。

皇帝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言语。

皇帝道:“这是苏曳奏疏上说的,说这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大争之世。之前中华式微,但文明强盛。而这一次,西洋不管国力,还是文明,皆是强势,压过我天朝一头。”

赵德辙冷笑道:“荒谬,我国道德文章,传承何止千年,岂是西方蛮夷能够相提并论的。苏曳此言,不但是妄自菲薄,甚至是崇洋媚外。”

皇帝摆了摆手道:“此时,争辩这些,已是无益。”

游览完武昌之后,所有人都以为皇帝要回京了。

结果,皇帝又沿着长江折返,再一次驾临九江。

这一次,皇帝主动询问苏曳。

次日,皇帝召见了苏曳。

……………………

这一刻,终究还是到来。

“草民,拜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苏曳躬身行礼。

对于皇帝这一招,真的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

苏曳原本以为,此生再也不会和皇帝见面了,谁能想到皇帝竟然主动来了九江。

而且上一次没见,这一次终究是来见苏曳了。

皇帝咳嗽了几声,然后用巾帕捂住嘴巴。

“没有见面之前,觉得有千言万语,见面之后,却仿佛相对无言。”皇帝笑道:“朕在来九江之前就想着,这里的工厂会是何等样子,结果比想象中的更加震撼。”

“苏曳,西方世界就是靠这些东西,后来者居上,超过我大清的吗?”

苏曳道:“是的。”

皇帝道:“英国的君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失去权力的对吗?”

苏曳道:“是的。”

皇帝道:“我大清搞这些,会失去权力吗?”

苏曳道:“会失去一些,但是比英法会好一些。”

皇帝道:“那是为何?”

苏曳道:“这是传统之力量。”

皇帝道:“俄国的那个皇帝,有权力的吗?”

苏曳道:“有权力的,而且很大。”

皇帝道:“他们就没有这些工厂吗?”

苏曳道:“有的,但是他们工业化得不彻底。当然,就算工业化得彻底,俄国也是有集权传统的。”

皇帝道:“那我大清,更有这个传统了。”

接着,皇帝道:“其实,不管是肃顺,还是奕,也都是想要学习西方,也都是要搞洋务的。也就朕算是保守派,千方百计要阻挠,结果也阻挠不了。”

“阻挠来,阻挠去,结果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到这里,皇帝一声叹息。

“苏曳,其实朕阻挠也没有用的是吗?”皇帝道:“朕百年之后,下一代皇帝,终究还是要搞洋务的。就算朝廷不搞,地方也要搞的对吗?”

苏曳道:“是的,皇上。”

皇帝道:“你之前就一再劝朕,说办工厂,搞洋务,要自上而下的搞,要朝廷中枢搞,而不能地方搞。朕之前弄不明白,现在算是看得清楚了。”

皇帝站起身来,来到窗户,眺望着外面的长江。

“下一代皇帝要搞洋务,肯定又会一番撕扯,朝中保守派众多,届时肯定会打着朕的旗号,一番争斗后,最终还是免不了要搞洋务。”皇帝道:“与其这样,倒是不如朕啐面自干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朕读这段的时候,总觉得杨慎没有资格写出这样的诗句,因为他当时没有经历这等天翻地覆之大变局。”皇帝笑道:“后来听说,他原来写的是浪花淘尽是英雄,后来改成了浪花淘尽英雄。”

“不论真假,但他终究是胸怀不够的,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英雄,就觉得所有英雄都会随着风吹雨打花落去。如果见到真正英雄的话,他大概也就不用修改这句诗了。”

“但是,也只有在这等大变局下,才能诞生真正的大英雄。”

“苏曳,你是这样的大英雄吗?”皇帝忽然问道。

苏曳道:“我不是。”

皇帝道:“那你想成为这样的大英雄吗?”

苏曳道:“想,倒是想的。”

皇帝道:“你觉得肃顺,或者奕,搞得成洋务吗?就如同你说的这样,自上而下地搞?”

苏曳摇头道:“搞不成。”

皇帝道:“为何,是因为他们不懂吗?”

苏曳道:“不懂不要紧,可以学。他们没有这么决心,也没有这么魄力,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就先妥协,所以搞不成。”

皇帝道:“那你搞得成吗?”

苏曳道:“我大概是搞得成的。”

皇帝道:“这样如何,朕成立一个新衙门,册封一个洋务大臣,进军机处,领尚书衔。你苏曳就来做大清这个全新的洋务大臣,可好?”

苏曳心中冷笑,直接摇头道:“我不想接。”

…………………………

注:一万二送上,恩公口袋还有月票吗?赐给糕点好吗!

谢谢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