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 分类:同人 | 字数:0

317 皇帝毒发

书名: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27

第三百一十七章

皇帝在朱定北和宁衡赶回洛京的途中就收到了宁衡的示警。

暗首:“陛下,长信侯爷虽无证据,但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还请陛下近日多加小心,切莫离开暗卫的防护之中。”

暗卫没想过有朝一日竟然会从宁家得到有人要刺杀皇帝的密信,但不管此时是否是长信侯爷多虑,事关皇帝陛下性命安危,他们只会抱一万个小心,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皇帝没有回答,默许了暗首的话。他凝眉正在思考什么,半晌,东升太监入内道:“陛下,慈宁宫中传信,太后娘娘想安排一顿家宴,请陛下过去团聚。奴才多嘴问了一句,几位皇子殿下和宫中有品级的嫔妃都已受邀。”

皇帝淡声道:“太后身体承受得住吗?”

东升太监回话道:“奴才请教过太医院的吴太医,他说是……太后娘娘今日灵台清明,但……就是这两天的事情了。”

话虽说的含蓄,但意思很清楚,重病中的太后兴师动众盖因回光返照,想在入土前吃一顿团圆饭。

如此,皇帝虽与太后关系淡薄,但也应了下来。

当晚,御驾进了慈宁宫,皇子宫妃们已经久候多时,只除了“病弱”的六皇子怕冲撞了太后的福运,被虞妃留在了殿中。

太后还在屋内听人念经,皇子和宫妃们都还未见着她的面,皇帝作为人子为显示孝道,吩咐传膳后亲自如内请他出来。太后的眼神差了许多,看见明黄色的光晕还呐呐地喊了一声:“陛下……”

琪玉姑姑眉头一跳,赶忙行礼道:“奴婢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如此郑重的唱喏声,让太后回过神来,她伸手搭在琪玉姑姑手上,下到床来,笑了一声说:“看我,惊扰了皇儿。”方才是她恍惚了,还以为看见了先皇陛下,或许大限将至,先皇已经等不及要让她下去继续夫妻情分了。

她让念经的大宫女退下,起身对贞元皇帝道:“人老了,便爱热闹。往后再无这样的机会,还望皇儿莫怪哀家兴师动众。”

贞元皇帝道:“母后言重了。太医说您身体大好,您在宫中将养着,会好起来的,还请母后放宽心怀,珍重自己。”

从前皇帝厌恶太后,是因为他一直认为是她害死了自己的养母。但时过境迁,往事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他虽然对宁太后已不能有爱重之心,到底有一些愧疚之意。而且人之将死,他对太后虽然不在意但也多了一份宽和。

太后又笑了,“人必有一死,哀家知道自己的身体。这么多年了,哀家也能与先皇相聚,没什么不好的。”

皇帝接不上话,便闭了嘴。好在一行人很快到了殿内,皇子们与众妃相继朝拜,太后与皇后没什么情分,而是招了陈妃上前来给自己布菜。在座的人多少都知道这一顿饭意味着什么,对于陈妃取代皇后娘娘本该站的位置也没有人提出来,随太后的意思摆弄。

一顿饭吃得安静,末了,太后叫了几个皇孙道自己面前来。她挨个地看过去,这是她最后一次见这些孩子了,儿孙饶膝是每个老人的期盼,她虽没有亲生自己,但身为皇帝嫡母,这些孩子自小也是他看着长大的,与自己的亲孙子已没有不同。这样的日子,幽居在府的大皇子和被贬斥为郡王的四皇子也被皇帝准允进宫,却唯独没有看到六皇子,宁太后便问了一句。

虞妃连忙道:“太后娘娘,宇钧服了汤剂早早便睡下了,不敢冲撞您,便没有让他来。”

太后娘娘虽然久离后宫,但也知道六皇子的情况,闻言便有些心疼道:“没什么,哀家只盼着他的身体能好些,小小年纪便要受这世间千般苦楚,哀家于心不忍。虞妃,你是个好的,好好照顾他,你们呀,哀家都只盼着你们和和美美。”

众人纷纷对太后道谢,其乐融融。

不多时,太监进来请示户部尚书李韬求见,皇帝便寻了一个借口离开。留了宫妃和皇子相伴太后,他交办给户部的差事是紧急核算战后的各项收支。

从匈奴得到的财帛都已经入了国库,但比起战后要花费的银两,仍然填不满这个缺口。立功的士兵们要犒赏,死伤的士兵要抚恤,损废的兵器军甲要补充,被殃及的城池要重建,新纳入版图的匈奴要拨银管理,冬日在即,西北两地的边民也需要大笔银两度过这个寒冬……哦,如今还添置了太后丧仪的花用,种种种种,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匈奴的战利品中能直接利用起来的金银不够填补这个缺口,那自然要向南蛮和东夷讨要。

这就是皇帝为什么一直拖着两边请求停战的国书没有处理的原因。要大靖罢兵,总要付出代价,他们既然都不肯成为大靖的附属国,等这一次户部算出有多少缺口,那便要南蛮和东夷十倍补上来。

而此时,镇北侯府。

老侯爷晚皇帝一步得到朱定北送回的示警,对老侯爷说的话,可就比对皇帝说得更透彻一些。

老侯爷没滋没味地吃了晚膳,便与古朝安商议该如何是好。

古朝安沉思半晌,道:“宁衡既然已经告知陛下,想必皇帝会加倍小心。他身边不算御林军,也有暗卫,足以护得住他的暗卫。”

“话是这么说,可我这心里头就是不安定啊。”老侯爷抹了把脸,“当初长生离京的时候就说过,甄飞河留了一批死士。现在没了甄飞河,这些死士就成了这个俞登的人。真要说起来,硬碰硬,我们没什么好怕他的。你且看他行事诡秘,连甄飞河眼睛不眨一下就杀了,又命海寇退兵,此子心性莫测,我只怕,他们还有什么阴诡招数未出。”

古朝安抿唇,半晌才道:“皇帝陛下的心智犹在你我之上,他是大靖天子,他的命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人算计的。叔父还请宽心些,长生虽然留了这些人手给我们,但我们总不能明目张胆让他们去保护皇帝吧?一切,等长生回来再从长计议。”

老侯爷闻言,叹了一口气,“长生这孩子,总算是回来了。”

在自己身边养大的孩子,却总能让他这个半截入土的祖父惊诧。他身边有古朝安在,当初羌族如何倒戈,匈奴如何兵败,个中隐情他也听古朝安说了几分,哪怕还不是全部的事实,他就已经吃惊不小了。实在无法想象到,翻云覆雨力王狂澜的竟会是自己还未弱冠的小孙儿。

想当初他们如何狼狈地从鲜卑回到洛京,当时当日何曾想过会有今日的场面?

古朝安也盼着朱定北回来呢,他对老侯爷道:“叔父,待长生回来,我……想回鲜卑一趟,然后南下去广州。”

老侯爷吃了一惊。

古朝安笑道:“我娘如今身体不算太好,当日南海郡沦陷,我便提心吊胆,细细想来,当真愧为人子。这么多年,我都未曾在她身边尽孝,还让她为我担惊受怕,实在……待此间事了,我便去鲜卑看看主帅,再见一见小胡子,亲自与他道别。委屈这孩子挂在我的名下,往后我与母亲便留在广州,再不出世,代我百年,让那孩子清明寒食祭奠一番便可,改名换姓的事便罢了。”

老侯爷反驳道:“如今你们梁家已经平反,再不是罪臣身份,虽无法复官,但也是良民之身。朱家既然让那孩子给梁家的先祖磕了头,那便是你们梁家的子孙,自然应该记在梁家的名下!”

古朝安摇头,“小胡子是我的儿子,我从没想过否认。只是叔父,如今天下人多少双眼睛盯着朱家,他是朱家的幼孙,有在皇帝身边留了两日,若是突然换了梁姓,该让天下人如何议论他?议论朱家?我只盼着那孩子能平安康顺地长大,若我身子骨争气些,等他大了,还能来广州看看我,我便心满意足了。”

“可是……”

“叔父就听我一言吧。”

古朝安语气温和,而强硬。

翌日,朱定北一行已经从海路转入河道,算算日子,两日后便能抵达洛京。

水生入内道:“少爷,朱响传来消息,皇宫已经戒严。”

宁衡摸了摸朱定北的头,对他道:“这下可放心了?晚上多用一些,你这几日都没吃好。”

朱定北点了点头。

宁叔在一旁汇报道:“家主,太医院那边传来消息,说太后娘娘病入膏肓药石无救,恐怕,只是这两日的事情了。”

宁衡皱了皱眉,对担心自己的朱定北递了一个笑容,低声道:“不碍事。”他吩咐宁叔让船行再快一些,若是可以,他想送太后最后一程。

可谁都没想到,没等他们入京,皇帝便突发急疫罢朝锁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