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 分类:同人 | 字数:0

61 峰回路转

书名: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27

第六十一章

从鲜卑府送抵京城的八百里加急公函,在重阳节前抵达洛京。

彼时,贞元皇帝正对于是否采纳荆州和豫州州牧所上呈的徙民由朱家军护送的事情而犹豫不决。就在公函抵京的前一夜,他撇开镇北侯爷朱承元与军机处大臣商议至晚,已经着中书拟诏定由朱家军全权负责此时。

帝王是全天下最爱惜羽毛的人,能够有朱家军为他分忧他当然不会顾虑事后的罪责朱家军是否承受得起。让他犹豫的是,南派朱家军一营将士会否对鲜卑以及北境的安危构成威胁。

但正如军机大臣所言,朱家军行军不是一年两年,将才济济,军力深厚,绝非一营将士空缺就会影响其威慑和战力的。

这话让贞元皇帝一面欢喜一面担忧。

作为大靖的皇帝,他比谁都希望大靖军伍雄厚,威慑邦邻。

但也是作为一代帝王,他无法容忍大靖最强的军伍只认朱帅不识司马。

出于对朱家军实力的信任,又或许是心里的这点不痛快,贞元皇帝最终下了这个决定。

但还未等他当朝宣布这个旨意,朱家军八百里加急的公函先一步送达天听。

听说是加盖帅印的八百里加急公函,群臣和贞元皇帝一样下意识地眼皮一跳——现在可没有第二个司马御棋给朱元帅下刀子了,这一次,莫非……有出了什么大乱子?

皇帝和众臣在刹那间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当听宣读说是鲜卑府冬日提前请求调配物资银两的奏请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董相执笏出列道:“陛下,依微臣看兵马大元帅所请须得重视。以往,入冬前就是前鲜卑各部与我大靖大动干戈之时,尤其是在年景不好冬日又提早到来的年份。为安定民心,减少百姓伤亡,臣以为朱元帅之请刻不容缓。”

群臣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响起,户部左侍郎看了看身前不动声色的上峰,正有动作,就被户部右侍郎一把拦住。

这两位左右侍郎往日一向针锋相对,但在朝堂之上也不敢当着天子的面喧哗。左侍郎这么一恼错失先机,只听前方兵部尚书常寿安高声道:“启禀陛下,臣附议宰相所言。不过,不仅是鲜卑府的百姓,驻守鲜卑的将士也当加送棉衣等御寒之物以及驱寒药草,以免冬日漫漫折损我大军兵力。”

“常尚书所言甚是,臣附议。”

户部左侍郎方波听到这个声音惊诧地抬起头来,方才出声附议的不正是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

只听李尚书继续道:“鲜卑府与凉州二处过冬的银两器物,户部已经盘算办理。不过,未曾预料到北境冬日提前的情况,望陛下宽限一日,待微臣与户部各位同僚盘点清算完毕,再递上具体条陈。”

方波额头上蓦地冒出一层冷汗!

如果刚才不是右侍郎拦了他一下,他此刻恐怕官帽不保啊!

只因他方才所要发表的高谈阔论,正是户部的银钱如何紧缺之类的推托之词,而此刻上下同僚们一片附议之声,若是刚才真说出口,他恐怕会成为第二个被陛下当廷仗责的臣属。

贞元皇帝听了一阵,道:“兵部户部共同处理此事,明日早朝将条陈递上,这一批是急用物资,不得耽搁,明白吗?”

“臣领旨。”

“臣领旨。”

兵部户部两位尚书立即道。

上座的皇帝陛下的声音停了一阵,而后道:“今日朕还有一事,五日前荆州与豫州州牧上书请求南派朱家军护送徙民入鲜卑。”

“朕思虑再三,一来徙民迁移时间紧迫,朱家军南派的时间耗费过久。二来,朱家军另有护卫北境的重责在身,不得分心。现如今朱爱卿又说明鲜卑冬日提前,鲜卑往后也将有一场硬仗要打,鲜卑府民心是否能够安定,归顺于我大靖,便在此一举。因此,朕将令荆州和豫州属地驻兵护送徙民,至原北境边防线,再由朱家军接手安定徙民。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臣附议。”

“陛下思虑周全,臣附议。”

这便是之前朱振梁呈告五大罪状举发前鲜卑府州牧司马御棋的一大好处了。

那时强调的鲜卑是大靖鲜卑族子民,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再将鲜卑看做了敌鼠患匪,将他们与凉州百姓一样看做是大靖的子民,自然没有人会有异议。

一声声的附议声响起,贞元皇帝点了点头,看向中书令道:“贾爱卿,中书省尽快将旨意拟好。今日便将朕的旨意传往鲜卑,荆州和豫州,务必让他们尽心办事,寒冬之前,徙民必须在鲜卑有居所可住,有粮食可领。”

贾中书忙道:“谨遵陛下旨意。”

早朝散了后,没有人发现户部左侍郎背上汗湿透了。

他匆匆忙忙跟上户部左侍郎的脚步,出了金銮殿,才低声道:“多谢孙侍郎维护之恩,我方波他日必定报答。”

虽然左侍郎方波和右侍郎孙虎奇,平日为在李尚书面前争出优劣而互有口舌,但今日之事若非孙虎奇,他方波定讨不了好。

他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自然感激孙虎奇。但也正是因为平日不对付,因此他便将话说明白,日后定会回报,还他相帮的恩情,免得有别的勾扯。

孙虎奇也压低了声音:“你我都是户部侍郎,对外自然应当相互帮衬。”

方波赔了一个笑脸,但其实还是满头雾水。

他不明白,一向与朱家军……哦,不对,是一向与各大军队都不对付,恨不得将国库看得死死的,只进不出的上峰大人今日为何要力挺朱振梁的奏本,一句二话都没有。按照他们户部历来行事的作风,要给出这么一大笔银子,绝对不能如此爽快。

孙虎奇看出他的疑问,心里冷笑一声:这个方波其蠢无比,还想与他在尚书大人面前争锋?岂不知从前往后,他都是这户部的出头鸟,若是哪日李尚书兜不住事了,第一个肯定把他推出去。

但还是好心地和方波解释了一番,免得这个没脑子的东西办这件事不够尽心,给整个户部惹祸。

“方侍郎,你刚刚接掌北境银资一事怕是不知,北境到寒冬腊月的时候整整四个月都是滴水成冰。若是这个时候不能让将士们吃饱穿暖,来年必当战力不怠,影响北境边防的安定。这笔银子说什么也不能省。尤其是鲜卑府,若是不能让那些人领到粮食,恐怕又要南下来抢呢。尚书大人已经筹备好了,想来是最近事忙没有交待与你。”

方波的脸色一沉,刚才的感谢在他嘲讽的眼神中化为乌有,甩袖冷哼了一声,大步急追已经下梯而去的户部尚书。

午间,宁衡便从底下人那里听得详细的消息。

他微微眯了眯眼睛。

宁衡没有对朱定北提起今日早朝上的决议,他暗自看着和楼安宁秦奚他们嬉笑怒骂的朱定北,怎么也没有从他脸上看到一丝愁容。

……他没有与自己说起护送徙民的烦恼,想必,是被老侯爷隐瞒了消息吧。而现在,事情依然完满解决。

朱定北没有察觉到宁衡的异样,下学后拒绝了宁衡同行的邀请,他纵马快他们一步离开。

今日就是阿爹的公函抵达京城的日子,他迫不及待想回去听听徙民护送一事的结果。却不知道,宁衡看着他骏马飞扬的背影远去,眼睛仿佛也被扬起的尘土蒙了灰,原本清透的光泽一点一点地暗淡了下去。

朱定北跳下马,也不管是谁接手他的爱马,对迎上来的朱三道:“阿爷可在书房?”

“在呢。”

朱三脸上喜气洋洋,想必今日有好事发生。

果然,老侯爷正高兴地在书房喝酒呢,见朱定北推门进来,他招手道:“乖孙儿快来,今日高兴,阿爷准许你陪阿爷喝上一杯,哈哈。”

“旨意下了?”

朱定北接过酒杯,边坐下边问道。

老侯爷点了点头:“听说昨个儿陛下已经拟好了旨意,可惜啊,没派上用场。今日当朝下旨,说只要咱们在边境迎迎徙民即可。这事简单,你阿爹不会给办砸的。”

朱定北闷了一杯酒,笑着呼出一口热烫的酒气:“那就好。”

“不过吧,这到底还是件烦心事。”老侯爷捏了捏炒得脆脆的花生粒,将红色的外皮搓开,把乳白的花生仁放在孙儿手心里让他吃。一边搓一边道:“不知道这些徙民到边境时是个什么情况,若是病了死了一大堆人,咱们也是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朱定北摇了摇头:“生死有命,非朱家军所能决定。阿爷宽心,只要阿爹手下的人交接时清点好人口,与护送军签妥文书即可。”

老侯爷美美地喝了一杯,听朱定北说话只知道点头,笑得眼睛都快不见了。

朱定北无奈摇了摇头,道:“阿爷少喝点,马上要开饭了,当心祖母知道了不高兴。”

“再喝一碗。”

老侯爷连忙给自己倒酒,抢着喝了,才叹了口气道:“你莫多嘴,等阿爷将衣物换下再去见那矜贵侯夫人,她自然不会知道。”

朱定北不给面子地大笑,抓着酒壶丢下他道:“那我先行去给祖母请安了,阿爷可收拾利落些,好面见侯夫人。”

老侯爷:“兔崽子。”

很久没有喝得这么畅快了,老侯爷闻了闻酒碗里未散的酒香,陶醉地嗅了嗅,这才放下酒碗,起身。

是该换下这套沾满酒气的衣服喽。

否则,侯夫人的厉害,侯爷也扛不住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