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 分类:同人 | 字数:0

123 雪上加霜

书名: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27

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定北不知道自己偷偷塞进朱征北贴身行囊里的兵书,会让自己被死亡了一回。

好吧,应该说这也是他想脱身,刻意误导所致。

行军鬼策的下半部,老侯爷知道他手里有手抄本,不过并没有自己去看过。不是他不想看,而是怕自己看过之后忍不住做点什么,给儿孙惹祸。

那兵书的诡秘被传的玄乎,许多人都只当那是笑谈,但同为武将的老侯爷明白那绝非戏言。他便是没有不臣之心,得了排兵布阵的好法子也会想尽办法将他亲手排演出来。若是看过之后却不能实现,是真恨不能挖了自己看过行军鬼策的双眼。

所以,他只当自己不知道这件事。

他想不到的却是,朱定北前世偶然得到过行军鬼策的上册。

若是知道上下两册合为一体,他就是冒着大风险也得受一受前人的教诲,否则他肯定不甘心把另外一只腿也踩进棺材里,死不瞑目都是轻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无知是福。

让老侯爷近日挂心的,是平州的战事。他和其他人一样,完全没料到那群寇匪竟然如此凶悍,在海里竟是得天助一样神出鬼没,平州军束手无策,甚至已经几次全军覆没。

战况不乐观,长此以往下去,定会致使军心不怠,不战而败。

朱定北也心急,虽然对战局的扭转他有九成把握,但平州的不利战报一次次传回京中也让他十分煎熬。

牺牲得太多了。

但他却无力阻止平州军接连出兵。

现在已经不是是否能抢回军械饷银的问题,大靖军在海寇手上栽了如此大的跟头,死了这么多人,若不把这群海寇歼灭,这场战争就永远没有落幕的时候。

当此火烧眉毛之际,江南却传来噩耗,更是雪上加霜。

扬州,广州,荆州三州是大靖国税最重的三处来源,扬州荆州是粮仓,广州则是商铺林立,若发生灾情损失就不会小。

而今岁南部多雨,水涝频发,扬广两州同时受难。受灾最重的几个郡县甚至连已经结穗的粮田都被大水淹了干净,已是颗粒无收。更不说受难而死的百姓和被淹的财帛房屋,更可怕的还有水患带来的疫病,一时之间民生不济,人心惶惶。

贞元皇帝第一时间拨放赈灾银两粮食,又派出锐王,霖王两位皇子前往杨广一代主持赈灾事宜,太医院的医丞也派出过半,但就算如此,灾情仍在蔓延。

人祸可避,天灾难挡。

受灾郡县的百姓哀鸿遍野,嚎哭声屡屡将雨声盖过,但不论怎样祈求都无法挽回老天爷的心,泼天大雨仍在继续。

大靖上下无不为之忧心,如此过了小半个月,朱定北便听祖母说起捐赈灾银的事情。

“不是已经交过一次了吗?”

朱定北疑惑,每逢灾祸世家捐赠银两是惯例,但那些钱比起赈灾的数目来说并不算什么,只是尽到一份心意。连番捐赠的事情却从未听说,大靖朝缺什么,也不可能缺银子啊。

老夫人压低声音道:“是太后娘娘的懿旨。”

她的语气忧心忡忡,就是她这样的妇道人家也知道这一次老天发了大怒,这场灾难没那么容易度过。

朱定北皱了皱眉头,直到向宁衡提起,才确认,国库真的缺银子。

“怎会到如此窘迫的境地,难道皇帝把钱挪为私用了?”

他是真的想不通,户部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被记录在案,每年都会留出三成防备天灾,除非有人动了这笔钱,否则绝无可能缺银子。

宁衡顿了顿,才道:“没有,是铸银出了问题。”

“什么意思?”

“有人把应灾的钱偷换成了劣银。”

宁衡的语气很淡,但却让朱定北惊得瞪大眼睛,半晌才找回声音道:“……怎么没有传出一点风声来?”

劣银!

并非是品相极差的银子,而是外表镀银内里其实以石粉和铜掺杂成同等重量的假银。

先帝年间便有人将劣银充作银两与人易货,正因为它以假乱真的手艺连最精明的商户也没有看出不同来,知道过了两年后某一个商户发现银两“蜕皮”才揭发劣银的存在。在此期间劣银在市面上大肆流转,足足有三百万两劣银通散在洛京之中!

朝廷为了安抚受损重大的商户,以十两劣银兑换一两银子以补偿商户。饶是如此,不仅让朝廷损失重大,那些商户的资产也大幅度缩水,只能将产业转卖他人。

这才当时也是轰动朝野的大案,如今还未过三十年,竟然有人故技重施,甚至把手脚伸到了国库的存银上!

当年流通出来的可都是碎银子,绝不会有人再打碎兑换碎银。而国库里的银子,那都是大元宝,且每个月底都会有户部专人盘点。看来过了三十年,制造劣银的手艺也精进到如此地步了。

朱定北惊得脑子都僵住了,能干出这种事的人何止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他根本不要命了!

但不等宁衡回答他所问的问题,他就已经想到了答案。

是啊,眼下平州大乱连连败战,杨广二州灾情严重,东南两境乱成一锅粥已是民心浮动。西北两地的羌敌和匈奴也在虎视眈眈,如果这时候泄漏存银被盗换,大靖国库空虚的事实,结果不堪设想!

朱定北拧起了眉头,接连问道:“皇帝准备怎么做?存银的去向有眉目了吗?”

宁衡:“开私库。”

对于下一个问题,他却给了否定的大案。

朱定北腹诽,能干出九族十族都不够砍头的大罪来,肯定得把手脚擦干净,找死的才会留下蛛丝马迹。

皇室的私库,等闲时候是不开的。

不到国家危难之际,不到万不得已,私库都不会被动用。贞元皇帝在这个时候动用私库,可见已经是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

原本这件事最后结局不论如何,户部尚书都脱不了渎职的罪责,他倒霉定北却一点都不高兴。正如那笔存银消失时的悄无声息,要找到它又谈何容易?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干出这种事来?而这笔钱最终又流向了哪里,被人用在什么地方?

朱定北心中隐然生出不安——蛰伏在黑暗中的人,仿佛下一秒就会对他造成切身相关的危害。

宁衡安抚他:“别担心,会雨过天晴的。”

皇宫,深夜。

东升太监小心地将六部连夜商定的新的赈灾奏折呈送御前,贞元皇帝撑着额头仍在看受灾郡县递上来的灾情奏折。东升太监看到桌上的茶点原封不动,担心得不行,却不敢出声打断他——自从南边涝灾开始,陛下就没好好吃过一顿饭了。

他才转身准备叫人准备一碗热粥,就被皇帝叫住了:“平州有新战报吗?”

东升太监忙回道:“陛下,已有三日没有新折子了。”

贞元皇帝拧着眉头,将手上的奏折松开了,“黎民才是天下的根本,派人去和锐王霖王说明白,若敢阳奉阴违亏待灾民,他们也不用回京了。还有……请国师过来。”

“陛下,现在吗?”

贞元皇帝抬了抬眼皮,东升太监连忙收回二话,急忙对手下人交代了几句,亲自去请国师尊驾。

大靖人非常信奉占卜之术,钦天监独立于国政之外地位超然,历代国师也是皇室推崇的对象。就连皇帝也不敢随意打扰国师清修,只有在心中忧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会向国师请愿。贞元皇帝是一个强势且坚忍的帝王,执政这么多年召见国师的次数没有超过一只手,深夜召见更从未有过。

眼下,平州苦战,西北骚动,南部受灾,存银被盗,四座大山同时压在皇帝身上,他扛得艰难。

累。

哪怕他从来不讲国师的预言当真,此时也愿意听。他……需要一个人陪着,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到了六月尾,老天总算露了笑脸,杨广两州连绵的阴雨停了下来。百姓无不欢庆,但赈灾的朝廷命官却不敢有半分松懈。雨停了,赈灾才进入到最要紧的阶段——防疫,重建。

就在朝廷绷紧神经的时候,损失惨重的平州军却毫无预兆地来了一个大逆转!

平州军大胜海寇!

一个三品校尉带兵奇袭,不仅破了海寇神出鬼没的僵局,更是以火油攻势连烧海寇七艘战船,一举灭了千数寇匪,大振我军士气!

平州军就此峰回路转,一个接一个捷报传回洛京,朝野为之振奋!

“你们听说了吗?!是明和师兄!是明和师兄啊!!”

秦奚狂吼,几乎恨不得捶胸大叫几声抒发心中快意和油然而生的骄傲之感。

楼安宁抓紧他的手:“我也听说了!我没想到居然是明和师兄啊!师兄太厉害了,实在太厉害了!”

两人抱在一起狂跳,猴子上身似得,直看得同样惊喜的楼安康和贾家铭大笑出声。

朱定北忍笑:“那是董师兄智勇绝伦,你们两个和人家什么关系,跳出来抢什么风头呢。”

楼安宁和秦奚不约而同地瞪他,而后继续欢呼。

贾家铭低声道:“长生,你不意外吗?”

当然不。

朱定北脸上也全是喜意,对他笑道:“我当然没料到,不过,如果说这个校尉是董师兄的话,我虽感意外却不惊讶。”

楼安康点头赞同道:“是啊,明和师兄一向是我辈楷模,兵法谋略武功智计无不出类拔萃,他能做到的事情远非我们所能预料。”

贾家铭:“宰相大人看到师兄有如今作为,定然不会再阻挠师兄大展宏图了。”

几人都为董明和感到高兴,就连宁衡也目露欣赏,朱定北却是笑而不言。

若是那件事翻出来,宰相大人恐怕要怒到不愿认儿子的地步了吧。

朱定北暗自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眼下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局面大好,就该趁势而为,将那群海寇一网打尽才是。

楼安康平复了心中激荡,问道:“朝廷邸报还未出来,却不知道那海匪到底是什么来头,又用了什么办法掩人耳目败我大靖近五万士兵。”

朱定北不言,贾家铭也没从家里得到可靠的消息,几人便下意识地看向宁衡。

“海妖。”

宁衡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