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 分类:同人 | 字数:0

74 主帅失踪

书名:宁为长生[重生] 作者:谢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27

第七十四章

长宁山之行后,贞元皇帝一直让人留心朱秦陈楼宁几府的往来,待探查与往年无异,才略略放了心。

朱定北几人的生活也没有因此有什么改变,唯一不同的是贾家铭从黄品学堂转入了天品。不过对方课堂之上也一贯是中规中矩的人,午间仍与几人坐在一起,因此也算不得大变化。

洛京的气候较北境温和,如今虽是十月入冬时节,依然有着秋日的凉爽,要到十月底才会慢慢转凉。

如此好天气,也让人心情舒畅。

楼安宁却是满肚子抱怨:“阿爷和阿兄这次是铁了心折磨我,每日打拳弄得我手酸腿疼,没劲透了。”

楼家却是听了贾家铭的建议,真给楼二少请了一个拳脚师傅来锻炼他的体质,这些日子他早晚都不得闲。

楼安康抿嘴笑道:“我只后悔没有早请师傅来,你这几个晚上睡觉可乖巧多了。”

秦奚心痒道:“不如今晚我也去试一试身手?你们家重金请来的师傅定然功夫不会差了。”

“家里请的是重养气的师傅,与你这莽夫不是一路人。”楼安康断然拒绝了。

朱定北也道:“不错,楼二这几天气色红润,看来这钱没白花。”

楼安宁大大地翻了一个白眼,“你们就哄我吧,我这才练了不到半个月还能练出绝世武功来不成,一个个口里生花就知道瞎起哄,敢情劳累辛苦的不是你们便看我笑话是吧。”

贾家铭抿嘴微笑,道:“安宁不是一直想与长生和秦奚一较高低吗,趁这个机会与师傅讨教几招,往后你就不怕没有还手之力了。”

楼安宁听到这话才眉眼舒展,攀着贾家铭的肩膀高兴道:“还是十一说话我爱听。你们俩个给我好生等着,待日后小爷练成神功,就拿你二人做我楼二少的投名状!”他说着便嘿嘿笑起来,仿佛已经将朱定北和秦奚按在地上百般□□一般。

余下几人交换了个无奈的眼色,都不拆穿。

楼安康说起另一件事来:“听说徙民在路上出了些事故,前两天才看看抵达边境。如今北境已落雪,冰封千里,眼看着就到陛下定的十月末期限了,若是不能按时入住鲜卑,不知道陛下会如何惩治。”

此事本与他无关,不过因为有朱定北这层关系在,便多了几分关注。

说着,楼安康不由看向朱定北。

朱定北却不担心,说道:“误事的又不是我们,拖到这时候才把人送到,朱家军不和荆州和豫州州牧讨说法就不错了。”

贾家铭犹豫道:“我听父亲说,护送徙民的将士有送奏折呈报,说是路遇疫病祸乱改道才耽误了行程,还死了不少人呢。也不知道这么冷的天,那些徙民能不能奔走了这么久,能不能承受得住。”

若是又有一大批人死在鲜卑府中,就棘手了。

秦奚插嘴道:“没听说有什么灾荒啊,怎么就闹起疫病了?”

贾家铭:“听说是鸡瘟,闹出来没多久,郡守就下令……封锁了村庄,病情没有扩散,因此只写了一份奏报,没有闹出风波来。”

朱定北扯了扯嘴皮,恐怕不止封锁村庄那么简单,那些村民怕是没有留一个可能染病气的活口了。

呵,这些官吏将屠刀挥向百姓时,可不会比他们这些战场沙发的将士多半分心慈手软。

楼安宁叹了口气道:“以前总觉得天下太平,如今看来,这太平日子也只在洛京了。”

几人听了都笑起来,心中不约而同地想到:这天底下最不太平的地方,可就是洛京了。

几人转开话题,便又问起贾家铭备考的情况来,如此这般倒也有说有笑。

徙民从边境交接到朱家军手中之前,护送的将士是三天一封吉报,可到了朱家军手中,却像是石沉大海,没了一点消息。

贞元皇帝之前不见得多重视那些吉报,可朱家军这般行事,却让他心中大为不快。

朱定北也奇怪,便问老侯爷:“阿爹可曾说什么,一切还顺利吗?”

老侯爷想了想道:“只说顺利,却未提其他。他这事办得实在差劲,原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他还敢落皇帝的面子,就是把差事交了,皇帝哪儿还有功夫给他记功劳。”

不在心里狠狠记朱家军一笔,都算不错了!

朱定北沉了沉眉眼,“这么简单的道理,阿爹一定不会不明白。何况还有朝安阿伯,他怎会不提醒阿爹?我就怕这里面出了什么变故。”

“不过送个人,能出什么乱子?难不成……你老爹把事情搞砸了,那些徙民都冻死了不成?”

朱定北瞪了老侯爷一眼,后者讪讪地摆了摆手:“说笑呢,哈哈。”

朱定北没管他,接着说道:“狼牙山的事,阿爹也没有回信过来。也不知到底如何了。”

冬衣已经送到,连送冬衣过去的府兵也已经返回洛京,却只带了一些物什回来,没有任何口信或夹带。

到底事关隐秘,朱定北难免担心。

老侯爷嘴上说放心,但到底对独当一面的儿子也有着老父操不完的心,不迟疑地写了信笺,卷了塞进小竹筒里吩咐朱三管家派战鹰加紧送去鲜卑了。

而四日后,鲜卑府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和朱家帅帐遣回的战鹰先后抵达洛京。

贞元皇帝那时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看了那份奏报后,丢开朱笔,连声道:“快,宣军机处一品以上的武将,立刻来见朕!”

东升太监应声,还未出殿,就听皇帝的声音再一次响起:“将镇北侯爷也召来。”

“是,陛下。”

他丝毫不敢耽搁。

镇北侯府,老侯爷卷开信笺,寥寥数语,却让他脸色大变!

朱三惊道:“元帅,出了何事?”

老侯爷还未说话,便有一个小厮匆忙赶来在书房外言称宫中来人宣读陛下口谕,请老侯爷速去接旨。

老侯爷顾不上想太多,将信笺塞给朱三,吩咐道:“立刻把信给长生送去。”说罢,便领口谕,马不停蹄地赶往皇宫。

不多时,朱定北也看到了那信笺。

脸色陡然一变,那上面写的却是:

匈奴来犯,主帅失踪。

朱定北强忍到下学,也顾不上和满眼担心询问的宁衡,匆匆骑马回府,此时老侯爷却还在宫中未归。

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通传了大半日,老夫人也得了信,此时正心神不宁,见了满脸阴沉的孙儿,不由强撑着道:“长生莫怕,你阿爹自小在北境长大,和匈奴人交手过百八十场,没这么容易吃亏的。不怕,过两天,捷报就会传回来的。”

这般说着眼圈却是红透了,也不知是用这话安慰孙儿还是安抚自己。

朱定北点点头:“祖母,我不担心。”

他自知没办法安慰老夫人,回头便吩咐管家请大夫给老夫人开安神药,让她好好睡一觉。

自己则在前院书房中等候,知道过了子时,老侯爷才姗姗回府。

“阿爷,到底怎么回事?!”

朱定北急切地问道,信笺上只有寥寥数字,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朱定北却一无所知。

让他心中不安的是,上辈子可没有发生过所谓的匈奴来犯,主帅失踪的事!

这其中到底是出了什么变故!

老侯爷眉目沉重,捏了捏朱定北的肩膀,带他坐下道:“是朝廷的御寒衣物和粮食发放到各郡县,接壤匈奴的几个郡县接连被骚扰,抢夺过冬之物。你阿爹和阿兄率军去平复战事,但……鲜卑人中有内贼,他困斗边郡,之后暂退了匈奴,你阿兄带兵回来,可你阿爹却没了踪迹。”

“不可能,若是阿爹失踪,阿兄怎会孤军回旋?”

老侯爷沉了沉声,道:“我也是看了奏报才觉得不对劲。不过信笺上确实是古军师的字迹,因此也不会作伪。”

朱定北眉头紧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他对如今匈奴的战力和朱家军的实力了解,匈奴人断然成不了气候。再则,朱家军也没有倚赖鲜卑人,又怎么会因为鲜卑内贼而落入陷阱之中?就算边郡鲜卑人与匈奴内外勾结,怎么可能他父帅亲自带兵平复会落得如此地步?

朱定北强自冷静下来,出声道:“陛下有何决断?”

老侯爷:“擢令凉州各驻军加强边防,朱家军抵御匈奴不得入境,来年解冰后再起讨伐战事,并令加派人手寻找主帅。”

朱定北冷笑了一声:“商议到现在,就只有这几句话?”

老侯爷脸色比他更阴沉:“军机处那些老东西,十几年不打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了,还能指望他们出什么主意?”

贞元皇帝又不比经历多年战事的先帝,遇到这样的事也只能寻求军机处的谏言,也不过是嘴皮子上的功夫罢了。

朱定北坚持道:“我绝对不信阿爹会被匈奴那些乌合之众俘虏!”

老侯爷头疼地按了按头,“我也不信,但是……”

朱定北打断他道:“阿爷,你把奏报再仔仔细细地和我说一遍,不要漏掉一个字。”

老侯爷闻言便道:“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初九,接到边郡驻军奏报,匈奴犯边扰民,虏夺粮棉。其行事之猖獗,不可纵容,故主帅亲征退敌,未料鲜卑内贼祸乱,设陷与匈奴里应外合围困主帅于角河郡。力战三□□退匈奴与境外,主帅与几名兵士却不知行踪,我军已封锁边郡,追击匈奴,誓保主帅安危。”

老侯爷回忆着,生怕错漏了奏报中的内容,因此语速很慢。

朱定北听罢,脸上却有一丝怪异,他道:“阿爷,奏报上说是角河郡?”

“有什么问题?”

朱定北被老侯爷的追问弄得一愣,这才想起来,这边郡是老侯爷返京后,司马御棋才在鲜卑府与匈奴接壤的边境划分出郡县,他对鲜卑各郡情况了然于胸,但老侯爷却对这个称呼没有具体的概念。

他眯着眼,微微笑了声。

“狼牙山,就在角河郡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