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九十五章 曹刘二度交手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4.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他于建安二年连续通过乡试,郡试,州试,皆以第一名的成绩出位,成为大汉历建立科举制度的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者。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名字在徐州一下子火了。

徐州的士子圈中,无人不识孔明也。

刘俭在当初离开徐州的时候,虽然如并没有将诸葛亮托付给刘备,但是他也曾暗中叮嘱,要刘备好好的关注诸葛亮的动态和成长。

当然,只要诸葛亮平安就好,不需要刘备出手干预。

刘备这个人还是非常听话的。

特别是对刘俭的话,他真的非常听。

刘俭既然让刘备多关注诸葛亮,那刘备自然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关注着他。

不过还好,诸葛亮这段时间也一直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他只是在自己的家中安心苦读,并按照时间报名参加科举,行为举止都很规范,一心努力向上。

而除了读书之外,诸葛亮平日里还跟当地的工匠们与农夫们交流甚多。

相比书本上的东西,诸葛亮对于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加重视。

特别是对徐州本地工匠属的发明创造,诸葛亮非常的感兴趣。

河北的龙骨水车已经在徐州大面积的普及,诸葛亮对于这种水车的构造非常的着迷。

他经常站在泗水的支流之边,看着龙骨水车将河中的水向着田地中灌溉,每每到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脸上就会露出了思索与向往之色。

随后,他也会向当地比较有名、有经验的农民请教耕种之法。

同时,对于那些在徐州口岸常年出海捕鱼之人,诸葛亮也会经常去向他们请教如何观察气候,如何观察天色风向。

而关于大汉朝的各州的地志,诸葛亮也是悉心研究。

他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实践实操这方面,整个大汉朝的学子们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比诸葛亮做的要好。

有了这些积累,再加上科举考试的栏目现在都是以实务为主。

经文的体量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时事政要以及农耕技术民生等考题,所以积累深厚的诸葛亮最终成为了在徐州连中三元的名人。

这当中并不全是天才使然,更多的是他的努力以及正确的方法。

诸葛亮连中三元,这下子刘备想不注意到他也不行了。

于是,他急忙亲自写书信给了长安的刘俭,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

对于刘俭来说,诸葛亮能有这样的成绩,并不出乎他的意料。

为后世人所称赞的诸葛丞相在徐州拿下几个第一名,这还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儿吗?

按道理来说,下一步诸葛亮可以来京中参加殿试,但是殿试的时间应该是在明年初,而且现在朝廷方面正在组织各州安排与南方的袁绍,曹操,袁遗,孙策等人大战,估计今年的殿试可能就要往后延期一下了。

不过,诸葛亮既然已经连中三元,以他的这份成绩,想要在地方任职也完全没有问题。

在殿试之前,让他先入仕于徐州,将他的才干和才智发挥一下,同时增加一下诸葛亮本人的执政经验,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相反的对他本人很有好处。

不论是什么天才,都需要在基层历练的经验。

于是,诸葛亮就以郯县丞的职位,来到了彭城国,开始了参与地方执政。

诸葛亮毕竟是刘俭所非常重视的人,他既然在徐州参与的地方执政,别看只是在郯城之中任县丞,然刘备也非常的重视他。

刘备特意找到郯城令,让其一定要重用诸葛亮,务必让诸葛亮能够充分的发挥才干。

其实这事儿根本不用刘备吩咐,郯城县令也一定会诸用诸葛亮的。

毕竟是本州连中三元的名士。

这样的人物可不是天天都能碰上的。

于是,诸葛亮就在郯城执政,辅佐郯城令在郯城周边进行屯田梳理、水利、农耕改制以及商贸和工业发展等等。

诸葛亮一到任之后,就展示出了他高超的内政和治民才能。

郯城的屯田,包括水利改革,诸葛亮都亲自参与。

他走访到田间地头进行规划,为郯城的百姓开凿了一条通往泗水的沟渠,并在上面建设了他昔日曾改造过的龙骨水车。

这种水车被命名为诸葛水车。

相比于河北所用的龙骨水车,诸葛水车经过改造之后,更加的便捷,省人力,效率也更高。

这是诸葛亮在治学期间,走访民间所研究出来的。

在制造这件事上,诸葛亮真的非常的有天赋!

也难怪,历史上的诸葛亮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另外,诸葛亮对于田地的丈量以及如何开垦的细节非常讲究,他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方案,包络田地的布局与垄沟的排布,针对每一个屯田点的天气和土壤特性进行安排,这样,就可以使民间的灌溉达到最大的效率。

另外,针对地方,道路修建,包括地方的执政执法方式,以及对官员的考核,诸葛亮也都做了详细的调整,上报给郯城令。

可以说,诸葛亮的才华让郯城令惊讶了。

没过多久,整个郯城的民间风气与官场的风气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都是拜诸葛亮所赐!

诸葛亮在郯城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传到了刘备的耳朵中。

刘备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能力感到非常的诧异。

不过,这也更加证明了刘俭确实是一位善于识人的人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兵马开始全面向徐州进发。

他收到了袁绍的邀请,从江东出兵之地前往下邳,准备再次进犯徐州。

刘备在知道曹操用兵之后,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顾及诸葛亮的事情了。

他当即找来了韩当、程普和太史慈等人,让他们各自率领兵马前往下批,坐守在下邳国的险要之处,准备抵御曹操的进攻。

徐州军这些年来发展的很迅猛,其主要是有赖于港口的建设,商贸通达,资金充足。

河北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徐州因为有河北先前的政策作为引导,故而改革也非常顺畅,经济发展非常的快。

先前因为战争而导致的损失,也已经因为有效的政治体制而被补了回来。

在军事方面,徐州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军队的铁器以及甲胄,包括战马都是由河北方面支持的,徐州军队所使用的装备都是大汉朝最顶尖的。

在雄厚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下,徐州的军队在整体档次上,绝对是大汉朝的一支强兵。

曹操这些年虽然仿照刘俭的执政模式,也在大力发展江东,使得江东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技术增长,但是却依旧有一个瘸腿之处。

在军事装备上,曹操没有办法与河北相抗衡。

且不说兵器和甲胄,单就从战马这一项,曹操的江东军就和徐州差了几个档次。

江南本地也出产南马,但是江南的战马的素质与北方的战马又如何能比呢?

刘备这里的骑兵所骑的都是从河北那面平价进口过来的优质幽州战马。

曹操可没有这样的渠道,虽然他也能够通过私道想办法从幽州那边暗中购买一些马匹回来,但是幽州大部分的战马渠道还是掌握在以刘俭为主导的官方的手里。

曹操所购买的那些北方的战马,数量和档次完全武装不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只能是勉强凑合用。

而江东军这次北上的关键,就是需要在平原上与徐州军作战。

而在平原上作战,关键的一点就是骑兵的战法。

曹操方面虽然有夏侯渊、曹洪、曹仁、这些统兵练兵的大才,但是骑兵方面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战马作为支撑。

因此他只能大力的发展水军和弓弩军以及步兵。

强弩军、水军可以帮助曹操有效的巩固长江沿岸,防止北方的军队向他的江东展开猛烈的进攻,作为防守倒是绰绰有余,但是现在让他进攻到徐州的境内,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可针对这一点,曹操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袁绍方面已经请他出兵了,而且上一次曹操也放了袁绍的鸽子,导致两个人之间有一段确实彼此不太和睦。

这次他不能再爽约了。

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他与袁绍等人乃是唇亡齿寒之势。

刘俭的实力已经太过强大了,若是他与袁绍不联手,彼此被刘俭逐个击破,那是早晚的事情。

曹操的心中其实现在有点儿后悔了,他有点儿觉得当初不应该到江东这个地方来发展,这个地方虽然可以偏安割据一方,但总体发展的上限还是有瓶颈的。

可仔细想想,曹操觉得他若是不来南方,他又能去哪呢?留在北方,与河北的刘俭争雄?

他真的能够争得过刘俭吗?对于这一点,曹操表示怀疑。

但现在事实上就是,无论有没有后悔药吃,他也必须要与徐州的刘备正面决战。

天幸他的对手并不是刘俭,而只是刘俭在东南方面的代言人刘备。

于是曹操率精兵三万人北上,进入下邳国的境内,他准备一个县城一个县城的去占据,希望先在下邳国站住脚跟,然后再与刘备一决雌雄。

但是刘备也是战场上的老手了,他岂能给予曹操在下邳国完全站住脚跟的机会?

曹操的兵马乘船刚刚渡过了长江,在进入平原的一刹那,刘备就派遣手下的韩当与程普率领他徐州最精锐的骑兵营对曹操的军队发动了骚扰。

刘备的骑兵队伍并不能将对方的大营整个掀翻,但是却可以不断的进行骚扰,对方的步兵一旦从大营出来了,他的骑兵队伍就可以将对方的步兵阵进行割裂,使对方的战阵出现骚乱,打掉对方的士气,让对方无法继续北上进攻。

刘备的目的就是要磨掉曹操的韧性,让他的兵马无法在下邳国长久。

只要磨掉曹军的韧性,这场战争刘备觉得他就赢定了。

曹操这些年在江东也没少干事儿,他不但大力发展江东的屯田与经济,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去平定收复山越。

他仿效刘俭在河北收复乌桓和鲜卑的方法对付山越,效果比较显著,毕竟山越并不属于外族,大部分还是汉朝人,沟通和同化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

这些精锐的山越队伍到了曹操的手中,就成了他的一支王牌军队。

这些山越之兵打起仗来悍不畏死,且跨山涉水,战斗力极为强悍,可以说是山战与野战部族中,强兵中的强兵。

有了这些山越之兵做帮手,曹操在山岭之战中的优势就非常大,即使是装备精良的徐州军,面对曹操的山越部队,也难有一抗之力。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景。

刘备的兵马一直再想办法,将部队往平原上拉。

曹操的兵马,则是一直再想办法,将战场往山地和密林处迁移。

双方部队的状况是,一旦到了平原上,刘备军的战马就如同坦克车一样,将曹军冲的四分五裂,溃散而逃。

而一旦到了山岭和树林之中,那些跨山涉水,如履平地的山越之兵,就占尽了优势,让刘备吃了不少的苦头。

双方是你来我往,打的不亦乐乎,胜败各半。

曹操和刘备也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特别是,他们两个人手下的军师也都不是凡人。

曹操这边是周瑜,善使奇谋,精通战争。

刘备这边是鲁肃,老成持重,做事沉稳。

周瑜总是想把刘备往密林之地引,让他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安营扎寨,然后再想办法收拾他。

但刘备岂能不长记性?

当初周瑜就是以火攻扬名的,刘备早就记住了他的手段。

特别是如今还有鲁肃提醒,刘备等闲不可能轻易犯错。

因此双方一直你来我往,彼此试探。

不过,相比于曹操,刘备手中倒是有一张王牌,而且这张王牌是专门针对曹操的。

那就是当初被生擒的曹纯。

这个曹纯,是刘备的大舅子。

被活捉之后,刘俭并没有虐待曹纯,而且不曾限制他的自由。

他把曹纯交给了刘备。

而曹纯的妹妹,如今正是刘备的正妻。

看在妹妹的面上,曹纯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倒是凑合了。

只是曹纯在刘备手中,刘备时不时的就派人以曹纯的名义,到曹操营中说事,弄的曹操好不头疼。

他明白,刘备这是再用曹纯要挟自己,想要跟自己讲条件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