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五章 刘虞在青州的成绩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与何太后不同,董卓给刘俭的来信中并不是完全的忽悠人,他虽然没有许诺给刘俭官位和爵位,但是却以相府的名义,授予了刘俭对青州黄巾余部的专项安置之权,同时下令要求各方州郡县署全力配合。

对于刘俭而言,他需要的就是这个,董卓倒是很有眼力见。

至于官位和爵位之类的,现在的刘俭已经不需要了,他现在的官爵已经是完全够用,左将军之位在这个时间线上,比四镇四征的含金量都要高。

刘俭觉得,就算是往后他的军职不往上再提升,其实也无所谓。

至于什么所谓的大将军,让别人去坐好了,他只要取其实。

刘俭在给董卓写完私密之信后,又给吕强写了一封书信,对何太后的拉拢进行了回复。

回复的内容简单直接,反正就是表忠心呗!

谁来拉拢,我都表忠心,反正我现在是谁都不得罪。

在给董卓与何太后写完信之后,刘俭让张飞,张郃,高览,徐荣等人与关羽、公孙瓒相互配合,开始接手这一百七十余万的青州黄巾。

而刘俭本人则是与刘备,赵云一同,前往东莱郡去见刘虞。

青州黄巾之危已解,刘虞也终于得以抽身,刘俭就是不来见他,只怕刘虞也会来找刘俭的。

刘俭一行人来到黄县,见到了刘虞。

身为青州东部之主,刘虞的穿着很简朴,他神态亲和,举止优雅不失风度,又平易近人,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见了刘俭之后,刘虞二话没说,当即就攥住了刘俭的手,攥的那叫一個紧。

“德然,若非你来到了青州,后果当真是不堪设想!青州皆有赖于你,才得以保全啊!”

刘俭道:“大司马此言过重了,大司马在青州治政,不论是声名还是所行之德政,皆为万民称赞!”

刘虞摆了摆手,道:“德然夸赞太过了!”

刘俭身后的刘备敬重道:“非是夸赞太过,备在雒阳之时,也听闻,大司马自到青州之后,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南北商市之利,通东海盐利,民悦年登,谷石三十,”

“而大司马虽为上公,却能天性节俭,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

听了刘备的夸赞,刘虞不但没有喜色,反倒是心生愧疚。

“我虽有治民文德,却无武略之功,此番蛾贼起势,我不能平地方之乱,以至于万千黎庶惨遭荼毒!焉能厚颜居功乎?”

说到这,刘虞的眼眸中甚至闪出了几许泪雾。

刘俭忙道:‘大司马之功,天下人皆知,望勿妄自菲薄。’

刘虞却摆了摆手,对刘俭道:“今德然至此,我当以青州诸郡相让,也只有你能够守住青州!”

刘俭和刘备彼此惊诧的互相对望了一眼。

任他们两个再是天才,也万万不会想到,刘虞一见了他们两个人,就会说出要将青州相让的话。

当然,刘虞只是东青州牧,在名义上,他所管辖的地域也不过是自北海以东而已,故也只能相让北海以东。

但是此番黄巾起事,青州刺史黎盛以及西面的几名郡守相国,皆已殉国,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刘虞虽然挂着的是个东青州牧的名,但眼前却有执掌一州的权力。

刘俭只是略作犹豫,随后便道:“大司马莫不是在试探我?疑我有夺取青州之心?”

刘虞听了这话,急忙摆手。

“德然勿疑,虞非鼓弄权术,卖弄心机之小人,我想让你代我执掌青州,实乃是真心实意的!”

眼见刘俭和刘备依旧是面有疑色,刘虞遂对他们二人道:“德然,玄德……既然你们兄弟已经来了,这几日便随我在东莱郡各县城中转转,等转完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刘俭言道:“既是大司马盛情邀请,那我们兄弟们愿意奉陪!”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刘俭就陪同刘虞在东莱郡辖境内的腄、平度、育犁、昌阳、不夜、阳乐、阳石、徐乡等地巡查。

这不巡查,倒是还好,这一巡查之下,刘俭和刘备对于刘虞的钦佩之情开始无限增长了起来。

刘虞不但是一个执政的高手,而且在搞经济,搞产业这方面,他在大汉朝也绝对是顶尖的存在。

他在青州的时间不长,却做了很多让人称道的事情。

和刘俭一样,刘虞在他所管辖的青州境内,实施了屯田制,虽然没有刘俭在冀州的动作那般大,但青州屯田的规模却也不能小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辖境内的粮食产量,维持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

但屯田只是一个方面,最让刘俭和刘备敬佩的是,刘虞以东莱郡为试验点,大搞各类产业经济。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刘虞一到任,就重新整顿了青州盐务。

东莱郡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山东半岛,这个地域自古以来就有着一项最大的产业收益,那就是海盐业。

在大汉朝,盐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盐利之巨大,可以说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西汉时,汉武帝时期施行盐铁专卖,虽然有与民争利之嫌,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盐之利是多么的巨大,只有利益大到足矣左右国运的产业,才会被朝廷行之以国家专卖。

而到了东汉时期,盐务和铁务时而被放开,时而被管制,但总体来看,盐铁之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放开了,东汉王朝的几位君主虽然有心想要收缩盐铁的掌控权力,但市场经济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完善进化的,有些事情是不能走回头路的,东汉王朝在无法专营之后,便只能针对盐铁施行重税,以此来控制因为盐铁事务,而过于发展的地方势力和家族。

不过这也只是体现在政治层面,但在实际用途和经济层面,盐铁之务一直以来,都是整个大汉朝的产业支柱。

在汉代,盐的种类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而青州历史上就是齐国,海盐主要分布在青州辖境内的沿海地区,内地则是食用池盐,在巴蜀地区则是盛行井盐。

刘虞自打到了青州之后,为了增加青州地方的财政与盐税,针对本地的盐务就开始进行治理,一是控制财源收入,二则开始官私联合,控制海盐业的稳定。

盐务在汉朝之所以是非常暴利的行业,主要还是因为还是比较难提取。

在青州,取盐的方式主要还是采取取卤做原料,通过柴火煎熬提炼食盐。

其方法是将海盐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这个过程会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还有柴草,所提取的盐自然是珍贵无比,而因为占有的生产力多,整体价格方面也降不下来,再加上大汉朝的盐产量对于人口而言,总数还是不多,如此地方私营盐务的家族便借此谋取暴利,青州倒弄盐的家族都成了本地的豪右巨富,凭借盐务在地方掌控了巨大的资源。

刘虞想要治理青州,在某些事务上就不得不对他们妥协。

当然,刘虞也不会将所有的利益全部让给这些执掌盐务的家族,他以州牧的身份与他们划定了利益,让各家族在能够摄取到足够利益的情况下,使地方郡县也能够收取足够的盐税,同时让百姓也能够在制盐的过程中,通过奉献劳力,取得一定的实利。

同时,刘虞也与青州的地方各族达成共识,要求青州方面的市场盐价,必须要由牧署来定,以便他下辖的民众都能够尽量买的起盐吃。

当然,外州的盐价具体是什么水平,那刘虞可控制不了。

不过相比于前几任与地方盐务豪族暗中勾结,用盐务谋取暴利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来说,刘虞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值得夸赞了。

刘俭和刘备,在参观了各县民间的制盐工坊,以及听了刘虞的叙述之后,都对其所做出的功绩表达了敬佩之情。

在无法改变生产力的情况下,刘虞以政治角度确实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把事情处理到了最好。

但这件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无法改变青州现有产盐生产量”的情况下。

刘虞没有办法改变青州现有海盐的生产量,故而他只能委曲求全,通过沟通协调,尽量让各个阶层的人在盐务上都能取得一定的实惠。

当然,即使是让各阶层的人都能得利,但青州盐务最大的实惠既得利益者,还是在当地运作执掌制盐的豪门望族。

他们都是在青州境内经营盐务多年的豪右,虽然定期向官署交付盐税,但刘俭不用猜也知道,在用各种非法的手段偷税漏税这方面,他们必然是跑不了的。

而且税收只是一方面,在关乎民生的盐务产量以及对外的销售定价权这件事情上,官署还得跟他们不断的进行商议,且主动权并不在地方官署一面。

纠其原因,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造盐的成本越高,耗费的人力越多,工艺越繁琐,就越容易发生这种事情。

但是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刘俭觉得青州的盐务可以改一改了。

改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够使青州整体的盐产提高上来,使产盐的成本降低,扩大产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挤压掉那些老牌的执掌盐务的豪右大族的话语权。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很多阀阅,望族,世家之所以牛逼,不外乎是他们掌握了稀少的珍贵资源!

这个资源有可能是书籍,有可能是人口,也有可能是土地或造盐。

但当他们掌控的资源变的不再珍贵而成了烂大街货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使用政治手段,他们优势在瞬时间就会土崩瓦解。

针对青州的盐务,刘俭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只要普及晒盐法,使食盐的产量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在青州掌控最高的主动权。

这个方法普及于北宋……但是现在,提前弄出来的时机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5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