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六章 抚远大将军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其实,刘俭想设立这样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属于自己的政治体系,也是因为他目前的势力发展,促使他必须走这一步。

在历史上的东汉王朝,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孙权称至尊,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他们已经在势力上成为了一个新的中枢政权。

但是碍于名义的原因,他们不能组建朝廷,但也不能够再行使原来汉朝给予他们在地方上的官位政策。

所以,曹操即使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他也必须要称王称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体系。

称王的曹操拥有自己的尚书台,拥有自己的百官爵位,可以组建他自己的治国班底,独立于汉室朝廷之外。

而当曹丕篡汉之后,这套已经被运用了多年的魏王朝廷班底体系,就直接代替了汉朝的中枢朝廷,中间的过渡期非常之短,而且也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朝堂异动。

甚至比汉朝皇帝一代接一代传位的异动还要小的多。

曹操的魏国尚且如此,刘备的季汉那就更不用说了,他必须要成立自己的政治体系,这样在人事任免权和大义的上才不会被掌握了汉室朝廷的曹操卡脖子。

但是与曹操的魏王朝廷相比,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又拿出了什么所谓的衣带诏,但是他的政权影响力相对较窄,很多事情都是他自说自话的。

就大义名分而言,刘备当时并没有占据主流。

后世人说,魏蜀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

但事实上,应该是曹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刘备占据的只有地利……人和嘛,刘备也有,但远不及曹魏正统的人和来的多。

刘备尚且如此,至于孙权,那就更是三不沾了。

刘备好歹还有汉室宗亲的名望,孙权有啥?

有个屎!

刘备敢直接称汉中王,孙权敢吗?他不敢。

孙权那个吴王还都是曹丕敕封的。

在被敕封为吴王之前,孙权碍于手底下的政治官署系统已经无法使用,没法让他的割据势力完成内部构建,于是只能另辟蹊巧,给自己整了个“至尊”的称号,用来滥竽充数。

听着“至尊”这两个字,好像挺霸气的,但在当时属于狗屁不通,纯是赶鸭子上架硬给自己封的。

至尊这两个字在古代,都是用以给皇帝的专指形容。

《荀子正论》中言,天子者埶位至尊。

可见孙权这人是有多不要脸!

而刘俭现在所做的事情,一则是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二则也是为了超脱于汉室朝廷之外,不受汉室朝廷的桎梏。

回头有一天,他若是真能进京,他就不必像是董卓一样,一边进京之后受到朝廷公卿大臣们的攻击,一边还要利用这些人来运转这个国家。

越早作筹谋,就越可以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用于无缝取代。

而且相比于历史上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刘俭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任抚远大将军来建立一个幕府机构,比他们三个人都要来的名正言顺。

这首先第一点,现在的刘俭是绝对不能称王的,至少现在还不行。

在这个年头,除了那些有家族继承权的诸侯王外,刘俭若是直接称王,那就基本跟篡逆无异,既然不能称王,那就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建立幕府机构。

而总揽对外族的事务,称抚远大将军,对刘俭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

这个理由,你就是拿到天下任何地方说事,也没有人能说出一个不字儿来。

因为他实打实的就是汉朝政府现在确实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刘俭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其二,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上被朝廷授予抚远大将军,并建立幕府体系,对刘俭而言是非常合适的时机。

相比于历史上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孙权称至尊的那几个时间段来看,现在的朝廷还是非常颇有威望的,不像是历史上的刘协时期,属于纯傀儡政权。

天子刘辩和何太后在董卓的辅佐下,依然对地方有指挥权,现在的朝廷算是稳固的。

曹操成为王的时候,天下人皆知,刘协属于曹操的傀儡。

所以天下世人,只要是反对曹操政治势力的,都可以口诛笔伐借此来攻击曹操。

但刘俭在这个时间段上,可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甚至可以说,他在某些事情上还有求于朝廷的。

在这个时间段,被朝廷授予建立幕府的权柄,是最为名正言顺,也是看着最为守规矩,同时也是让天下人说不出他任何毛病的时候。

所以,刘俭今天跟董卓绕来绕去,其根本的目地就是在这里。

给商贸协会要官是噱头,要并州是障眼法,这个抚远大将军,才是他这一次跟董卓谈判的根本目地。

而很显然,董卓并没有刘俭想的那么深远。

也不怪董卓没有想到那一层,这个幕府体系的建立,是作为一名穿越者,对后来历史上所发生诸多事件的审评之后,所做的总结。

董卓不知晓未来,他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当然就不会明白刘俭的用意。

于是,接下来,董卓和刘俭开始在细节上举行具体的磋商。

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

首先,刘俭自然是要来了他抚远大将军的名位,请朝廷名正言顺的允许他根据北境边塞的实际情况,设立以抚远大将军府为中枢的任免官职的权力。

同时,刘俭还要来了一个“北境守护”的头衔,用来向全国人民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责任。

也就是说,这名代替汉朝总领一切北境诸事以及对外国诸事的抚远大将军,可以根据对外的需要,临时设立各种各样的官位与岗位,并由他抚远大将军府直属。

虽然有“临时”两个字,但对刘俭来说,这两个字儿形同虚设,根本没有意义。

设立了就是设立了,什么算临时?

五年是临时,十年是临时,三十年也是临时。

而作为回报,刘俭则需要给董卓河北商贸协会总收入近三年来的总额的三成营收。

这个数额非常巨大。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商贾的钱都是流通性的,商人不会将钱攒在库里。

这三年营收的钱,其实在中间有些已经被花出去了,甚至是被刘俭用来置办新的产业以及扩军。

现金刘俭可能还凑不出这么多,不过好在他可以用物资来冲抵。

物资就物资吧,给董卓就是了。

对河北而言,目下各种物资非常充足,真就是不缺。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刘俭的行为是冤大头,花这么多钱只是为了买朝廷的一份敕封和一份任命。

但是,这在刘俭看来,意义非常巨大。

因为这份任命代表着他从现在开始就可以训练一支类似“朝廷百官”的队伍。

从今往后,只要是不出河北这个圈儿,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北疆皇帝”。

而他手下的人,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不出河北这个圈儿,那就是跟朝中的文武百官没有两样。

他手下的人,从此以后,目光将会变得更加长远,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高。

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也都会从国家级的角度去做了。

而且这些人的政治利益也将会因此和自己深刻绑定。

就算是河北今后为了新政而清丈全境的田亩,这些人也不会对刘俭产生过大的反对。

当然,清丈田亩要是彻底清除反对声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把反对和反叛。利用这种利益捆绑的方式控制到最低。

随后,刘俭又与董卓商讨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为了打消董卓对他争取抚远大将军这件事的疑虑,刘俭将主要的目标放在了对并州治理权的渴望上。

对于刘俭来说,并州这件事是障眼法,抚远大将军是他的真实目的。

但是,为了瞒骗董卓,刘俭现在的表现是让董卓觉得抚远大将军是自己的障眼法,而并州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其实以董卓的角度而言,并州作为刘俭的第一目地确实没有错,至于什么劳神子抚远大将军,还有那抚远大将军能够临时设立什么官职,在董卓看来通通都是扯淡。

不是朝廷正式敕封的官职,终归不会长久的。

刘德然这次可是亏损大了。

在答应了刘俭抚远大将军的事情之后,刘俭借机提出,希望董卓能够将并州交给自己整治。

但董卓自以为聪明,他就是不上当。

不论刘俭对董卓说什么,董卓对于这件事暂时就是不松口。

按道理来说,董卓适才已经答应了刘俭,并州让他主持……为什么突然之间又变卦了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看到了从刘俭身上有更多的利益可循。

先把这个抚远大将军以及大将军设立官吏的权利给刘俭,让他尝到一点甜头。

并州的管理权,回头可让刘俭拿出更多的利益来换。

这就是董卓打的小九九。

但是董卓如此表现,也在刘俭的计划之中。

只要董卓还愿意拿并州吊着自己,那就说明抚远大将军的事儿绝对黄不了,只要这件事董卓不出尔反尔,那刘俭就无所谓了。

总之,刘俭需要在面上保持住他对并州无限的热忱。

两个人,心中各自藏了八百个心眼。

且他们都各自以为自胜一筹。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3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