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七章 西青州牧使刘备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刘虞很诚恳的请刘俭代替他执掌青州,使其能够安心治政,其实这也是刘俭的心之所想,他这一次来青州见刘虞,主要也是为了这件事情。

谁曾想,还未等刘俭主动说,刘虞自己就先说出来了。

但这番话,刘虞可以这么说,但刘俭却不能这么接这个话。

因为就官职而言,刘俭只是南冀州牧,在名义上属于他管辖的也只有冀州南部的郡县而已。。

刘俭虽可以插手青州的事务,但在明面上还是不能太过张扬,青州还需让刘虞管理,就像是卢植替刘俭管理冀州北地一样。

名义上的事,还是要做到让人挑不出毛病。

刘虞帮刘俭掌控青州,至少可以给外人一种他没有插手青州事务的感觉。

枪打出头鸟,发展自己的势力是没有错,但事情不能闹的太招摇,不然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本来,现在全天下所有的牧守和太守还有望族士人,都在紧盯着雒阳的董卓,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董卓现在是天下高门望族最大的敌人,可若是刘俭这时候蹦跶的太欢,一下子成了两州乃至三州的主人,不用寻思,什么汝南袁氏或是弘农杨氏那些人不疯了才怪。

怕是到时候,他会替董卓分担不少来自那些人的政治压力。

青州刘俭是要掌控的,但无需拿到明面上来说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还是那一套老办法。

让刘虞管着吧。

“大司马的心意,刘俭心中明了,不过您终归是朝廷敕封的大司马,是先帝立下的东青州牧,对青州东部有着最为名正言顺的掌控之权,这青州之地需要您继续治理,容不得旁人插手。”

刘虞还想说话,却见刘俭抬起了手,道:“大司马且听我说完。”

刘虞被刘俭挡回了话头,于是只能静静的细听。

刘俭言道:“大司马只管在青州继续治理政事,回头我还有一些关于开展盐务以及纺织的事,劳烦大司马办,至于青州军务之事……”

刘俭转头看向了刘备。

只是这么一眼,刘备就明白了刘俭是什么意思了。

“我来?”

“是,兄长如今已经不在雒阳了,怕是无法继续就任西园八校尉一职,此番平灭黄巾,朝廷方面没有给我加封,但不代表咱们平灭青州黄巾的功绩就没有了,我想向朝廷请奏,表兄长为西青州牧使,如此一来,兄长就可以和大司马一同坐镇在青州,你们两位同为牧使,无需东西有别,大司马管民,兄长治军治法,彼此还能互相有个照应。”

刘虞听到这里,大喜过望。

刘备的军功之名,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此人若是能够成为西青州牧使,那自己就等于有了一个强力的依靠。

从今往后,青州军务方面的事情,就不需要刘虞再多操心了,青州所有的军政包括抵御外敌之事,可以全权委托给刘备。

他刘虞,就是一心的搞经济,搞发展,搞建设。

“此法甚好!德然,我与你一同上书朝廷,你我联名保奏,举荐玄德之功!”

“有大司马相助,吾兄为牧之事必成!”

刘备听了两人的话,急忙站起身,先是冲着刘俭作揖,又冲着刘虞作揖。

“承蒙举荐,备定当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三位刘氏宗亲,为了汉室天下,为了匡扶整治这个世间,在黄县愉快的达成了一致。

虽然没有实际言明,但三人之中,以刘俭为主,刘备、刘虞两人为辅的这个总体格局,也是板上钉钉的确定了下来。

刘备和刘虞搭班子一同治理青州,不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讲,刘俭都能够放心。

下一步刘俭就要前往幽州了。

因为如没有意外,张举、张纯勾结乌桓诸邑落的反叛在即,大汉朝的北疆战场多年来一直不得安宁。

虽然檀石槐与和连的死,让汉朝最大的敌人鲜卑四分五裂,但这种四分五裂的状态是不会长久的。

为大汉朝开疆拓土,让牵扯汉朝国力的北疆战场成为增长国力的大后方,这是每一个大汉儿郎都应该做的事情,刘俭也不例外。

幽州的安定工作需要刘俭去做,所以他在临去幽州之前,一定要把冀州和青州的事情办理妥当。

通过河北商贸协会以及屯田制,包括大兴水利灌溉,再加上招技馆、义舍等多项措施,冀州本土的农业已经变的非常兴盛,冀州成为了一大粮仓,每年提供给刘俭的粮食数量已经足够他南北纵横,而且这还是在保证了辖境内人口增长的情况下。

现在青州的事情也基本确定了,等刘备当了青州牧使之后,就让他将河北商贸协会引进到青州来,刘俭要想办法,先从经济上牵制住本地所有的望族。

接下来,刘俭又与刘备,刘虞探讨了一下关于治理青州的问题,对于造纸这一块,刘俭觉得刘虞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下一步就是需要刘虞和刘备在青州改革盐务,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发展纺织业。

刘虞听说刘俭要改革盐务,显得有些犹豫。

很显然,刘俭对汉室官方在青州盐务中所占据的权重比例并不满意,刘虞也知晓这一点。

可有些事情并不是刘俭或是刘虞单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

青州盐务的态势不知已经维持了多少年,个中利益盘根错节,牵扯甚大,就像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破线团子,让伱根本无从下手。

这当中的利益,甚至个朝廷中人也有不少的关系。

不过,当刘俭将他所知道的节省成本的制盐说出来之后,刘虞不由动容了。

“你说的这个方法,当真有效?”

刘俭肯定的道:“相信我,虽然我只是说了一个大概,但是这个方法是绝对有效的,只是需要盐农们多试验几次,摸索一下其中的经验,不出一年半载,就可以弄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了。”

刘俭虽然没有亲自晒过盐,但他知道晒盐的一个大概流程。

这种方法的产量极高,且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但需要在临海的地区建造蒸发池和结晶池,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中,经过海岸边的烈阳日晒,当水分蒸发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再将剩余的盐水换入结晶的池之中,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人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则是母液,母液可以提炼化工原料,但对这个时代来说,母液并没什么卵用。

刘虞听了之后,似乎有些犹疑,他有点想不明白,刘俭一个幽州人,怎么会懂得加工海盐的事情。

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刘虞也就释然了。

刘俭当初跟自己探讨印刷与造纸的时候,不也是这个样子的吗?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他凭空臆想的理论,但是进行过实践后,却发现是可以成功。

有了造纸和印刷的成功例子,刘虞觉得刘俭的办法未必不可以一试。

先小范围的尝试一下呗,要是不行就算了,要是行的话,就可以大力推广。

不过刘虞毕竟是政治老手,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德然,我明白你的意思,若是能够将海盐的产量扩大,就可以稀释青州本地的盐利,只是青州的盐务家族毕竟在本地执掌盐务多年,不论是外销渠道,还是在青州本地所拥有的工坊数量规模,都远超官署,”

“咱们现在以朝廷的名义兴晒海盐,短时间内利益或许会在官署,但是时间一长,我担心地方豪右之族会以各种借口,暗中收购晒盐产业,最终这实利,依旧会落于地方中人之手。”

刘俭明白刘虞的意思。

历朝历代,将公转私,官商勾结的事情,从来都不在少数。

或许你能够守的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能保住守住五十年,一百年吗?

这一百年间,不用多,只要出来三五个官员败类,其用一年败损国家财货的速度,足矣抵得上其他官员守护十年的成果。

青州盐业的蛋糕现在就有七成在豪右嘴里,刘俭看不惯他们,想要将蛋糕做大,一边扩大官署的权利比重,一边稀释豪右嘴里的蛋糕。

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蛋糕被做大了,那些世家豪右的胃口就会跟着变大,他们会变着法的通过兼并以及收购,再或是巧取豪夺的手段去垄断晒盐。

蛋糕做大了,最终很有可能当地望族还是占了七成。

但是刘俭随即安慰了刘虞,告诉他放心,表示不会出现刘虞所担心的情况。

因为大汉朝自建立时起,对于土地,山林,胡泊池沼就有明确的划分。

土地可以隶属于个人,不论是世家望族,亦或是豪右黎庶,都可以进行土地的买卖,但是山河湖池,丛林沙滩这些地方不行,所有的这些,都是隶属于皇室,而不是个人,统一由少府掌管。

而晒盐所用的蒸发池基本上都要临海,那里的土地多为临海沙滩,非耕种地,所以就实际意义上而言,这些临海沙地在名义上皇室拥有绝对的管辖权,不能用作民间交易,所以只要蒸发池还需要临海而建,那刘氏宗亲对于沿海的晒盐盐业,就可以一直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4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