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八章 刘俭欲将我置于炉上烧烤耶?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2.6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探讨完了晒盐,刘俭与刘虞,刘备二人商讨了另外一件事情。

那就是关于在青州大兴纺织业的事情。

在整个大汉朝,大规模养桑树养蚕,有潜力兴旺纺织业的州只有两个,就是益州和青州。

益州,毫无疑问,蜀锦的发源地。

以成都为中心,蜀中的织锦业兴盛,以致“机杼相和”,蜀锦织造技巧日趋熟练,以其做工精致、花式繁多闻名于世。

在历史上的汉末三国时期,谷物与布帛要比传统的金属货币更加“坚挺”。

蜀锦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作为一种高级丝织品,非但深受曹魏、孙吴境内的一众大佬欢迎,还能结算贸易、支付“工资”,并适用于各种消费场合。

近年来,随着时局不稳,铜钱在商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遭受了严峻挑战,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剪轮”钱,也就是将五铢钱的外廓给剪掉,以次充好的钱,对整体的货币行情来说,这是个危险信号。

刘俭相信,随着诸侯割据的形势愈发严重,情况只会愈加糟糕。

随着军阀彼此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将会越来越弱。

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大宗商品在各州各郡之间的购买力,将会变的格外重要。

历史上益州的蜀锦,可以说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硬通货!

不过,蜀锦虽然在大汉朝极为有名,却不代表益州的纺织业就是天下第一。

青州也是桑蚕大州,其纺织业在大汉朝也是名列前茅。

特别是青州的齐绣,在汉境内也有着极高的名声。

在大部分人对未来的货币购买力尚未有及时的认知时,刘俭打算抓住先机,请刘虞在临淄一带大兴纺织业,广招天下有名的锦缎工匠,利用青州桑蚕大州的优势,使本地的纺织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取代益州和襄邑的纺织业地位,引领天下。

在货币购买力崩溃之前,用青州的硬通货,垄断全国的织锦业。

当然,冀州科学署方面,一直也在研究新型的织布机,只要研究成功后,就会大批量的投入生产,到时候刘俭就会在河北成立官办的纺织厂,同时走高效率和精品两条路线,用河北的纺织品去收割境内与境外的财富!

当然,新兴的织布机也并不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

别的且不说,光是飞梭这一件零件,就足够让河北的高级工匠们伤透脑筋了。

但好饭不怕晚,只要能够抢先一步就足够引领时代的大潮了,刘俭不着急。

在听了刘俭的描述之后,刘虞感慨万分。

他也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经济高手,有些事他先前不曾想到,但只要刘俭对他稍作解释,刘虞也是一点就透。

他当即决定,以身作则,除了盐务、造纸之外,再大力开展纺织业。

先在自家土地上,种八百株桑树,以为表率,显示一下他作为青州牧的要大兴纺织业的决心,鼓励种桑。

见刘虞如此听劝,刘俭很是开心。

“大司马若果能如此,青州之地,日后必当大兴!这造纸,海盐,纺织,将成为青州经济兴旺的三架马车,无人可阻,亦无人可拦也!”

……

……

刘俭的使者分先后两拨抵达了雒阳见董卓。

第一波,是给董卓提出改革建议的。

刘俭在改革建议之中,大致提出了两点。

一条是针对税制徭役改革的,一条是关于察举制改革的,个中的内容都是相当详细,还罗列了具体的手法措施。

饶是董卓,在见了这两条建议之后,也不由被惊的一身冷汗,张口结舌,不知当如何是好了。

首先是税制改革,内容大概是请董卓尝试合并徭役和田税,人头税,将各种税务放在一起征收,同时将过去按人头,丁户所负担的役税摊入田亩之中,以田粮摊派。

另外,刘俭还列出了具体的步骤,包括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统一赋役,另外,赋役的征收不再由乡里之长办理,全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

而第二条,关于察举改革的那卷简牍,董卓只是扫了一眼,直接就扔在一边不看了。

“此子欲将老夫扔在炉火上烧烤耶?”

董卓皱着眉头,不满地对李儒抱怨道。

李儒将刘俭送来的两份简牍分别打开看了一遍,也看的是冷汗凄凄,不知当作何言语。

少时,方听他缓缓说道:“相国,刘俭之所言,虽然有坑害相国之意,但不得不承认,他所思所想确实远非常人,这两条改革之法,都是打在要害上!若是真能办成,则相国足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也!”

“那也得是办成了才行!”董卓的表情有些气急败坏:“文优你且仔细地看看老夫的脸!”

李儒疑惑地上下打量着董卓:“相国让我看什么?”

“你看老夫可似蠢驴乎?”

李儒闻言一愣,接着不由哈哈大笑。

“不像不像!刘俭想要利用相国,他还差的远呢!”

董卓哼了哼,道:“老夫是想要治那些望族世家,是想要治那些朝中公卿,但老夫也不能和他们彻底的撕破脸,该敲打的时候敲打,该用的时候,也要用嘛!哪能全都往死里弄!”

“是,是,相国说的是!”

“那些被老夫征辟入京的大儒名士,可全都到京了?”

李儒闻言略微犹豫,道:“如今,只有蔡邕,韩馥,孔伷等寥寥几人奉命抵京,其余诸人未至……”

“再下令去催,一直催,不但要从相府下令催,陛下那边也要下诏一并催促,懂吗?”

“喏!”

最近这段日子以来,董卓觉得他威压朝中公卿士族已经威压的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该对他们进行拉拢了。

虽然董卓如今走的是“匡扶大汉”“与皇帝和太后”联合的路线,但再怎么联合,他手底下也得有能人帮忙才行………这里说的能人不是那些帮他杀人打仗的凉州人,而是能够治理这个国家,使国家正常运转的士族。

先前在朝堂上抛出了张角的书信用以震慑望族公卿,并成功立相,设立了十三曹,接手了十常侍在地方的势力,尽夺朝中权柄,然后又让大司马刘虞当上公,弱化太傅袁隗在天下间的影响力,而最近,他还让杨彪当了司空,而袁基本人,又被他安排回太仆的位置上去了。

至于袁基空出来的司徒之位,则被董卓安排给了黄琬。

董卓玩的很嗨,可是现在,权柄到手了,该治理国家了,他却发现有点无从下手了。

这就是他控制东汉朝廷,投机成功背后所蕴藏的巨大隐患。

故而他现在,又开始选拔名士入京,为自己建立新人设,同时开始拉拢高声望的人才为辅。

而这个工作,他交给了周毖和郑泰,让他们替自己选拔。

被董卓选中的人包括荀爽,蔡邕,何颙等大儒名士,同时还有张邈,张咨,刘岱,王芬,孔伷,韩馥,焦和等人。

除了招揽名士能人,董卓也开始给了满朝公卿们甜枣。

他让公卿家的孩子都补上了因为先前雒阳之乱而损失的郎官,尽显其胸襟诚意。

董卓的意思很明显,这段时间,大家打也打了,闹也闹了,玩也玩了,该是时候和好了吧?

但问题是,董卓此举是徒劳的,这个天下有些人根本不可能跟董卓和好。

永远也不能。

而如果这些人不跟董卓和好,那董卓对关东士族所做的一切,就都是白玩。

现在,不跟董卓和好的人,有袁绍,袁术,曹操,桥瑁,王匡,鲍信等人。

他们一直都在暗中谋划,准备随时给董卓重重的一击,让他翻不起身。

只是眼下,他们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与理由。

但那个时刻,相信不会太久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