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卷六:战国 第九十六章 郑国渠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战国后期,混得最惨的是韩国,常年被隔壁强壮的秦国欺负,只剩下东边的一小块地盘。“秦国人是豺狼虎豹,早晚会来灭掉我们韩国的。”韩桓惠王被秦国打怕了,总是寝食难安,还好秦昭襄王死了之后秦国君位不稳,秦国几年里没有大幅对外战争,韩国因此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

韩桓惠王心里清楚,秦国连年战争需要休养,等缓过来了还是会出动的,但韩国又没法正面和秦国抗衡,韩桓惠王和几个心腹大臣一合计,决定通过耗损秦国的人财物来延缓秦国恢复的速度,就像当年勾践向吴国送木材给他们盖宫殿一样,目的是想让对方劳民伤财。韩国没有多少木材,但韩国有个水利专家,郑国,现任韩国水利部部长。

韩桓惠王把郑国叫来,对他说:“郑部长啊,国家有个伟大的任务要交给你,去修一条水渠。”郑国说:“没问题,去哪里修?”韩桓惠王说:“秦国。”郑国惊诧道:“纳尼?我没听错吧。”韩桓惠王笑了,说:“没错,你去秦国修个大水渠,工程越大越好,掏空他们的财力物力。”郑国明白了韩桓惠王的意思,随即动身前往秦国,事后证明韩桓惠王出的是馊主意。

这一年,是秦王政上台的第一年。郑国到了秦国之后,去找掌权的吕不韦,向他建议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挖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关中地区沿途的农田。郑国虽然是个间谍,但他出的这个主意是合理的,毕竟秦国人也不是白痴,没用工程是不会去干的。

之前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在蜀地修筑了都江堰,大幅改善了蜀地的农业和水利状况。秦国的主要国土处于如今的陕西关中地区,雨量稀少,水资源匮乏。秦国人想在关中也做点水利工程,但李冰已经死了,秦国缺水利专家。现在郑国来了,吕不韦马上采纳了郑国的提议,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他主持修建水渠。按照郑国的设计,这条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水入渠,自西向东,流经今陕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注入洛河,总长150公里,在当年是个天大的工程项目。

随着秦王政的逐渐成长,郑国修水渠的目的逐渐暴露了出来,他派人把郑国抓来要杀了他,郑国说:“没错,我是韩王派来的间谍,我摊牌了。但大王您想想,修这个水渠只不过能给韩国续命几年,但水渠修好的话,对于秦国来说却是福泽万世的好事。”秦王政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处死郑国,让他继续回去修水渠了。

这条水渠共耗时十年才建好,大家都称之为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落后的局面,让其富庶起来。正如郑国所说,郑国渠修成对秦国来说是件天大好事,所以说韩桓惠王出的是馊主意,修啥不好去修水渠,本来想消耗秦国的,但秦国却更加兵强马壮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作为水利专家是尽职的,但作为间谍是失败的。除了郑国,关东六国为了麻痹秦国,派了不少说客和辩士到秦国,秦国的宗室大臣对外国来的这些人意见很大,就和秦王政建议:“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的,他们是破坏分子,请大王把他们赶走。”

有了郑国的例子后,秦王政也觉得这些外国人都不怀好意,于是签发了逐客令,李斯是楚国人,因此也在名单上。

李斯听说秦王政发了逐客令,赶忙写了封信给秦王政,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先是举了秦国历来的优秀客卿,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例子,又用了一堆的比喻讲道理,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斯的文化水平,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文。秦王政是个明辨是非的人,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便取消了逐客令,继续保持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还提拔李斯当了廷尉,这个职位相当于是现在的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察长和司法部部长的结合,是秦国司法的顶层官员。李斯是法家的嘛,这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谏逐客书》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学上,更是为秦国指明了用人上的策略,对秦国人才队伍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1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