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卷四:西周 第五章 气数已尽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周幽王是个贪图享乐的人,上台后为了自己多享受,增加税收,还任用了奸臣虢石父,导致当时原本就不好过活的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上台的第二年。岐山发生了7级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力相当,同时引起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岐山在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境内,是周朝的老家,西岐说的就是这里。老家大地震还得了,太不吉利了,大夫伯阳父做出了预言:“现在周朝的德行就像夏商末代一样,违逆天道,才惹来了地震,周朝气数已尽啊,十年内必亡。”虽然伯阳甫有点迷信,不过他预言对了。

虽然财政吃紧,但周幽王还是学习父亲穷兵黩武,对于看不顺眼的诸侯也毫不留情,比如褒国国君劝他不要随意用兵,周幽王听了很生气,直接派兵去打褒国。褒国实力弱,无力抵抗,只好进献美女褒姒,褒姒长得和天仙一样,周幽王看到后非常满意,就退兵了。

史书上写周幽王此后天天和褒姒醉生梦死,最后导致亡国。打诸侯国,诸侯国送美女,红颜祸水,最终亡国,这个套路有没有很熟悉?桀和妹喜,纣王和妲己,周幽王和褒姒,如出一辙,总将过错归于这些女子,反映出了古时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周幽王最著名的事件是“烽火戏诸侯”,话说褒姒这位冰山美人,每天一副高冷的姿态,从来都不笑,周幽王很着急,为博美人一笑,还悬赏求计,后来有个人提议周幽王到烽火台玩玩火试试。

烽火台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传递重要信息,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如有敌情发生,白天布烟,夜间点火,相邻的烽火台看到信号,则继续传递,这样就能迅速传递重大敌情。周幽王来到骊山的烽火台上,点上了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连连,各地诸侯看到信号,以为有外敌入侵,立即带着军队马不停蹄地奔向骊山。

到了骊山脚下后,各路诸侯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见敌军,很是奇怪,只听到山上阵阵的奏乐声。周幽王派人下来传话:“我和褒姒美人闲着无聊,点烽火玩玩,各位辛苦了哈,各回各家吧。”各路诸侯被这么一整,气的不行,灰头土脸地回了家。褒姒看到这么多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于是哈哈大笑。周幽王大喜,为了逗笑褒姒,数次点燃烽火台,诸侯们渐渐地就不来了。

后来犬戎真的来进犯,周幽王点烽火告急,由于诸侯们之前受了戏弄,这次没人来营救。西周都城镐京很快被攻破,周幽王被杀,等诸侯们知道了消息,组织军队赶来,犬戎见状,烧杀抢掠了一番,就撤退了,故事到此结束。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请各位自己细细思考,我稍后再做解释。不管这个故事真假,周幽王对褒姒的宠幸是假不了的,以致于后来周幽王废掉原先的申王后,废掉原先的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儿子伯服为太子。姬宜臼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和母亲逃到了申国,申国国君申侯是当时申王后的父亲,姬宜臼的外公。周幽王知道姬宜臼逃走后大怒,还罢免了申侯的爵位,准备出兵讨伐。

申侯自知申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挡周朝军队,于是暗中联合了郐国和犬戎。在周幽王出兵攻打申国的同时,郐国起兵支援,犬戎直接攻向西周都城镐京。西周大军很快被击败,三支军队包围了镐京,打了两天城破,出逃的周幽王最终被赶上的犬戎所杀。

至此,西周历经十三任王(算姬和的话是十四)后覆灭,对于亡国,周幽王自然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在是西周气数已尽。等其他诸侯们赶来,犬戎已经烧杀掠夺了一番回家了,申侯作为姬宜臼的外公,和鲁、许等诸侯们拥立姬宜臼为君。

虽然姬宜臼是被逼上谋反的道路,但姬宜臼是出逃的王子,毕竟是谋反,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在周幽王死后,还是有正统继承人的,他就是姬余臣,周幽王的弟弟,被另一派老诸侯拥立上台。当时的情况被称为“二王并立”,在接下来的一章会写到。

“二王并立”这个事,在《史记》中没有被提及,因为姬宜臼的夺权道路并不是正统的道路,后世为了给姬宜臼创造出正当理由,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应运而生。烽火戏诸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这里斗胆评价一下司马迁以及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接下来的只是个人看法。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司马迁早年求学于孔安国、董仲舒,这两位都是大儒。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仁”。司马迁处于这种思想氛围中,写出的《史记》难免有失偏颇,因为历史上的不仁不义之事多了去了。再者,司马迁那个年代,先秦典籍保留下来的很少,他可以参照的史料也是极其有限,《史记》很多故事也是口耳相传而来的,司马迁师从儒家,可以认为很多儒家的人传下来的故事,司马迁更愿意相信。

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古物出土,证明了《史记》中的诸多漏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司马迁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能写出《史记》,固然是伟大的,但是也正因为资料匮乏,加之司马迁本人正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写出的《史记》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甚至可以说,《史记》的文学性强于真实性。

接下去到东周了,史料也开始丰富起来,诸侯混战、百家争鸣,敬请期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7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