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卷五:春秋 第五十一章 鲁三桓兴起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先说说鲁国吧,前面也介绍过,鲁国的首任君主是伯禽(开国功臣周公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鲁国贵为姬姓“宗邦”,十分注重周礼文化,周王朝也非常厚待鲁国。

鲁国地处东方海滨,资源丰富,鲁国人又很擅长搞经济,因此在西周乃至东周初期,鲁国基于其在政治、地理、文化上的优势,国家实力一直较好,在诸侯国间的声望很高。后来齐、晋、楚等国家崛起争霸,诸侯国间征战不休,鲁国实力渐衰,沦为强国之间斗争的配角。不过推崇“仁”“礼”的儒家还是很看好鲁国的,至圣孔子编写的《春秋》是以鲁国为中心的。

鲁国和晋国差不多,内部也有很强势的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他们分别是鲁桓公儿子季友、叔友、庆父的后代家族,因此被称为“三桓”。

三桓兴起是在鲁国的庆父事件之后。庆父事件中的功臣季友拥立了侄子上台,为鲁僖公。鲁僖公很感激叔叔季友,给他升职加薪。庆父事件中死掉的反派庆父、叔友是季友的兄弟,他们的儿子虽然幸免于难,但是由于这个事件后来混得很差。季友看他们毕竟是自己兄弟的后代,想拉一把,就向鲁僖公建议将庆父、叔友的儿子列为六卿之一,并重新赏赐封地,三桓的政治架构初步确立。

鲁国的三桓和晋国的三郤一样,彼此间联系紧密,相互帮扶,逐渐成长为鲁国数一数二的家族集团,到鲁文公(鲁僖公之子)上台后,三桓的实力甚至凌驾于王室之上。当时鲁国六卿还有一个强势家族,东门氏,是三桓的主要对手。东门氏的领头羊叫东门襄仲,他是鲁庄公的儿子,在鲁文公时期他担任二把手。

三桓的崛起,让东门襄仲感到不满,双方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候还正好发生了抢老婆事件,让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事件是这样的,三桓之一的孟孙氏leader公孙敖(庆父的儿子),继承了他爹好色的传统。公孙敖之前娶了莒国的一对姐妹花,后来姐姐死了,他又到莒国去求亲找美女。莒国人很奇怪:“妹妹不是还在嘛,你让她做大老婆不就好了。”公孙敖不好意思了,于是说:“你们误会了,我是来帮我的堂弟东门襄仲来找老婆。”

后来,鲁文公便让公孙敖到莒国给东门襄仲娶亲,公孙敖找了个莒国美女己氏。东门襄仲本来还很感动,堂哥给他找了个美女老婆,想着以后要和堂哥好好相处。没成想公孙敖看这个美女太美了,直接自己娶了。东门襄仲心心念念的老婆变成自己的堂嫂,脸都气绿了,和鲁文公商量要灭了公孙敖。公孙敖毕竟是理亏,他很害怕,便组织了三桓一起开会商量对策。本着守望互助的宗旨,另一个三桓叔孙氏的旁支叔仲惠伯(叔友的孙子)出面,向鲁文公求情调解,让公孙敖把己氏退回给莒国,东门襄仲这才作罢。

这次事件后,公孙敖没有反省,天天想着美丽的己氏。次年,周襄王死了,鲁文公让公孙敖去奔丧,没想到公孙敖半路上改道去了莒国找己氏去了,鲁文公只好让公孙敖的儿子孟孙谷继任孟孙氏的掌门人。公孙敖在莒国待了几年,又想回来了,让儿子帮忙沟通,东门襄仲给了三个条件:不入朝、不参政,不带己氏回来。

公孙敖答应后回国在家里待了几年,有一天竟然带着财产又逃莒国去找相好的。孟孙谷被老爹气的够呛,死了,由弟弟孟孙难接任掌门人。后来,己氏死了,公孙敖又想回家了,让孟孙难帮忙求情,鲁文公同意了,不过公孙敖这次没能回来,他病死在了半路上。这出闹剧总算结束了,但东门家和三桓之间的斗争远没有结束。

鲁文公在世时,立嫡长子公子恶为接班人,并让叔仲惠伯教导他。但鲁文公还有个大儿子公子俀,由于是庶子,一般来说是即位无望的。公子俀的母亲敬嬴,暗中笼络东门襄仲,意图扶植自己儿子上台。鲁文公死后,东门襄仲为了继续掌握大权,便计划杀了公子恶,让公子俀上台。三桓之一的季孙家老大季文子(季友的孙子)听到了风声,告诉了叔仲惠伯,仲惠伯觉得大局已定,东门襄仲不敢乱来,于是没太放在心上。

然而东门襄仲敢乱来,他出手了,带人杀死了公子恶,叔仲惠伯是公子恶的师父。东门襄仲自然不会放过他,于是叫人以国君的名义请叔仲惠伯过来。叔仲惠伯没有防备,过去后也被杀死了。叔仲惠伯是三桓之一的叔孙氏掌门人叔孙得臣的堂弟,东门襄仲杀死了三桓的近亲,这下彻底和三桓对立了起来。鲁宣公八年,东门襄仲挂了,由儿子公孙归父接任其职位,继续和三桓开展明争暗斗。

大家族的势力为何如此强大,甚至盖过了国君?这里先介绍下当时的经济背景。

农耕文明里农业是支柱产业,因此最大的财富便是土地。当时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国家再分给个家族一定数量的田地,称为公田,公田中的十分之一收成要上缴给国家交税,这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那除了公田之外,国家还有很多地呢,就像很多小区里,偷偷在绿化带或者荒地上种菜,由于没有登记,这部分是不用交税的。春秋时期,农业水平大幅提高,大家族大量开垦荒地作为私有财产,越来越富有,经济实力超过了国君,甚至将差距越拉越大。鲁国的三桓也是如此,家里有大把大把的私田,非常有钱,家底雄厚。

初税亩的具体做法是针对所有的田地,不管公田私田,都要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税,这相当于是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但你不管承认不承认,大家族都还是照样开垦荒地,还不交税。鲁宣公十五年,为增加公室收入,以对抗日渐强大的大夫家族势力,鲁宣公决定推行初税亩政策。

初税亩推行后,鲁宣公的日子好过了很多,但三桓的实力仍然强大,由于鲁宣公是三桓的对手东门家扶植上台的,因此他对三桓十分忌惮。

公元前591年,鲁宣公派公孙归父出使晋国,希望借助晋国这个中原老大哥的力量压制三桓,没想到晋国人根本不想出力。公孙归父无奈只好回国,在路上突然听到一个噩耗,鲁宣公死了,病死的。这还了得,自己不在国内,现在鲁国就是三桓说了算。

公孙归父料想的没错,鲁宣公一死,三桓的领导人季文子出来发声了,说东门家执政搞得鲁国乱七八糟,下令将东门一家驱逐出境,同时拥立太子上台,为鲁成公。公孙归父听说后,逃亡齐国避难。鲁国的内部斗争,由三桓取得了胜利。自此,三桓牢牢奠定了鲁国第一执政集团的地位,虽然后来有几任国君也组织过力量想铲除三桓,不过最后都干不过三桓,鲁国实则由三桓专权,国君形同虚设。

说完了鲁国,下篇看看周王室的情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0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