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卷六:战国 第五十八章 武安君白起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要论秦国历史上战绩最漂亮以及贡献最大的将领,莫过于武安君白起,生平无一败绩。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最早登上舞台的,绰号“人屠”、“杀神”,为啥人家这么叫他呢?

白起打仗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不以攻城略地为首要目标,而是把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当成核心任务。白起的想法很直接,那就是全歼敌人。为了达到团灭对手的效果,白起喜欢打围攻,喜欢穷追猛打,直到杀光对方士兵为止。

白起出生的年代很适合他,当时秦国经过数代积累,国力非常强盛,正是进攻中原的好时机,秦惠文王又是一代明君,有能力有野心。秦国对外扩张需要军事人才,白起能力出众,深得丞相魏冉的欣赏,因此一步步被提拔为左庶长。秦国当时的庶长是向寿,左庶长就相当于是庶长的副手。

第二次函谷关之战结束后不久,魏襄王和韩襄王相继去世,两国朝局动荡,这两位老哥最后体验了一次攻打秦国的快感,却把祸患留给了后代。魏冉官复原职后,秦国重回正轨,秦昭襄王便谋划着向魏国、韩国复仇。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首先向韩国发难,兵分两路,一路由向寿带领攻打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一路由白起带领攻打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经过了函谷关之战的憋屈,秦军作战非常勇猛,很快就攻下了武始和新城。

韩厘王(韩襄王之子)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现任国君是魏昭王,是魏襄王的儿子。魏、韩唇亡齿寒,魏昭王派大将公孙喜发兵支援韩国,东周国也派了一点兵力过来支援,三国联军准备与秦国人决一死战,这次战役史称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在魏冉的支持下,白起接替向寿担任本次战争的统帅,带兵与三国联军作战,双方对峙于伊阙一带。秦国方面的兵力大概十一二万,三国联军方面由公孙喜当主帅,兵力二十四万,是秦国兵力的两倍。

按照人数来说,这场战争三国联军的胜面更大,但可惜的是这二十四万人是联军,不是一家的。韩军主将暴鸢觉得韩军兵力少,想让人多的魏军当前锋,公孙喜觉得韩军人虽少,但装备精良,就想让韩军当前锋。

白起在战前很注重收集信息,根据对方情况部署战局,运筹帷幄,司马迁评价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白起站在伊阙的小山坡上,观看联军的阵型,发现韩军在前,魏军在侧后方,前方探子回报魏、韩两军主帅相互推诿的情况,白起因此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

大战开始,白起先在阵前布置了少量兵力,但带了大量的旗帜摆在阵前,白起让小部队佯攻韩军,让韩军错以为秦国的主力在打自己。秦国的主力则已经绕道到联军的背后,向魏军发动猛攻。尹阙地势险隘,公孙喜面对秦国的猛攻一时间来不及布阵应对,仓促之间被白起带领的主力打得七零八落。

公孙喜马上派人通知韩军过来支援,但韩军拒绝了,他们说秦国主力在进攻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了。在秦军的猛攻下,魏军抵挡不住,很快就被打败了。击败魏军后,白起再对韩军发起攻势,得知盟友已经被打败了,韩军战意全无,很快就溃败而逃。至于东周国那小队兵,早就开溜了。

三国联军溃逃,白起乘胜追击,杀得尸横遍野,二十四万联军几乎团灭,主帅公孙喜被杀,白起占领了尹阙及五座城池。

尹阙之战白起以少胜多,团灭对手,就此一战成名,被提拔为庶长,接替了向寿的岗位。尹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战,也是魏、韩被灭的开端。两国在此战中精锐尽丧,国力大损,被迫割地求和,但秦国不给喘息的机会,让白起带兵渡过黄河,攻占了韩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的大片土地。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秦昭襄王派白起、司马错继续蚕食魏、韩土地,陆续占领了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叶县南)、邓(今河南孟州市西);攻占了魏国的轵(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河雍(今河南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内郡六十一座城池,彻底扫平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

魏国、韩国此时就像砧板上的肉,就等秦国什么时候宰割了。秦昭襄王没有一口气灭亡魏、韩,他怕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击,毕竟齐、赵、楚还是很有实力的,他们不会放任秦国吞并魏、韩,秦昭襄王暂时收手,等待时机,时机很快就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00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