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57章 立威

书名: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3

王允听到这番话,瞬间勃然大怒。

董卓从进入雒阳城开始,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天下百姓深受其害,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

百姓对于董卓无不想食肉寝皮,挫骨扬灰,如此,还不能解他们的心头之恨。

在这个关头,竟然有人痛哭董卓?

“速速将此人擒来。”王允声音冷冽,如同结冰一般。

甲士领命而去,一会功夫,就把那人带到众人面前。

众人一看,无不惊骇,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学富五车、当世大儒蔡邕,蔡伯喈。

王允看到蔡邕,脸上的怒色越来越重。他对于蔡邕的印象并不好,原因很简单,在这些汉臣中,董卓对蔡邕最为器重,对他加官进爵,赏赐不断。

如果说董卓为了拉拢人心,重赏朝臣,也情有可原?可是蔡邕千不该,万不该对董卓的赏赐竟然特别受用。

从王允的观察看,蔡邕对董卓绝不是虚与委蛇,而是真心归附。

得出这个结论后,王允已经把他排斥在外,当日王允在府中设宴,请了一帮汉室老臣,却唯独没有请蔡邕。

“伯喈,董卓逆贼, 今日伏诛,乃是国之大幸,你是汉臣,不但不庆贺,反而哭贼, 是何道理?”

此时的蔡邕已经恢复了平静,他行礼后说道:“王公,邕虽不才,也知道大义所在,董卓倒行逆施,乃是国贼,邕岂会背弃国家,而心向董卓。”

“只因刚才见到董卓尸体被百姓践踏,想起了他对于邕的知遇之恩,心有所感,才一时没有忍住。请王公恕罪。”

“恕罪?”王允脸色铁青,眼神中似乎要喷出火来,“伯喈你心向董卓,乃是董卓党羽,如今董贼既诛,党羽其罪当诛。”

王允给蔡邕定性的一番话。场中在座的众人都暗自吃惊。

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往大了说,是勾结董卓,企图作乱。往小的说,也可以说一时感怀,无伤大雅。

在这个时代,律法早已经破旧不堪,有罪没罪,全凭两张嘴。

其罪当诛,这四个字,落在蔡邕耳中,如同晴天霹雳,让他瞬间慌了神。

他倒也不全然是因为怕死,更多的原因,是他正有一件没有完成的事业,那就是修史。

蔡邕经过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后,早已经对于官职没有多少留恋,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汉朝这段历史整理成册。

“王公,邕一时糊涂,请王公恕罪啊。”

蔡邕言辞悲切,眼神中满是不甘,在权势面前,蔡邕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

王允摇头,眼神中的杀意没有丝毫减弱。

蔡邕心一横,只能继续哀求道:“王公,邕愿意黥首刖足以赎罪,万望王公垂怜,让邕苟活于世,完成汉史。”

这份话说出口,蔡邕已经是满脸泪水。

在读书人眼中,黥首往往比刖足更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说刖足是身体的酷刑,那么黥首则是对于蔡邕来说,就是精神上的冲击。

蔡邕为了修史,愿意忍受双重打击,可想而知,他修史的决心有多大。

王允眼神中冰冷依旧,蔡邕此刻的形象,落在他的眼中,并没有多大作用,他正要吩咐甲士把蔡邕押去廷尉处治罪。

这时太傅马日磾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劝阻道:“伯喈乃是旷世之才,若让他写成汉史,也是一大幸事。且他平时以忠孝多才着称于事,很有威望,若是贸然杀之,恐怕会失去人望。”

马日磾出身于经学世家,两人经常探讨学问,他对于蔡邕十分敬佩。

这时见王允杀意不减,急忙出来劝解。

他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威望,王允多少会留下几分薄面,谁知王允言语冰冷。似乎没有想手下留情的样子。

“当年汉武帝以为一念之仁,没有杀司马迁,致使他写出的史书对朝廷多有诽谤,如今汉室衰微,天子年幼,若让此佞臣执笔于左右,悠悠青史,恐怕都逃不过口诛笔伐。”

一句话把马日磾呛的无言以对,他悻悻然,只能重新落座。

场上一遍安静的落针可闻。

刘隅一直冷眼旁观,看王允此时的态度,显然蔡邕绝对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刘隅并不相信,王允迁怒蔡邕,仅仅是哭了董卓两声。

很大的可能性,两人的梁子早已经结下了。

或者更准确说,蔡邕受到董卓招募开始,他就在王允的死亡名单上。

他只是在等一个机会,董卓刚死,蔡邕就亲手把这个机会送了出来,隐忍多年的王允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从场上众人的表情,可以看出,王允这一次的挟私报复,让大臣非常不爽,王允刚除去董卓建立的威望,瞬间就弱了几分。

看着王允眼神中的杀意,刘隅知道,就算自己出言求情,王允也不会同意。但他还是会去劝解。

一来蔡邕才学不凡,刘隅对他非常敬佩,自己曾饮茶谈论,引之为友。

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刘隅要通过这件事,在朝臣中刷一波好感。

刘隅缓缓站起身来,走到场中,众人见他出面,都心中一喜,刘隅虽然官位不大,到底是天子皇叔,他父亲和王允乃是故交,若是他出面求情,自然是最好不过。

“世伯,董卓在位时,待伯喈甚厚,他哭董卓乃是大义所在,并无任何不妥。”

“侄儿以为,若凭此就断定他心向董卓,就有些过于草率了。”

刘隅一上来,就亮明自己的观点。

王允没想到,刘隅会站出来为蔡邕求情。他赶走董卓,刚刚执掌大权,正需要拿一个人来立威。

这个人威望要够大,名声够响,正好还是自己一直想除去的人,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王允只是没想到,刘隅会站出来为蔡邕求情。

在他眼中,刘隅聪明绝顶,不可能看不出自己的用意,他们两家又是故交,刘隅入京后,又是在他举荐下,才声名鹊起,最终才有自己的地位。

等自己坐稳这个位置后,他对于刘隅的赏赐必然不会少。

“贤侄,此事已有定论,不要再提。”

王允盖棺定论,直接在这件事上盖棺定论,就是为了让刘隅迅速回去。

谁知,刘隅此时并没有回去的意思,依旧不依不饶。

“世伯,伯喈对陛下忠贞不二,绝不会是董卓党羽,此事我愿意以性命替他担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69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