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章 开始我的表演

书名: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3

那首精彩绝艳的诗文,让王允将信将疑。

刘隅对于刚才那句话的解释,让他觉得面前的年轻人,绝不像自己几年前了解的那般不堪。

是刘隅一直在韬光养晦,自污名声?王允觉得不可能,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对于自己的名声看到极重。

本朝自高祖立国,就以孝治天下。在选拔官员中,建立察举制度,这个制度核心,就是举孝廉。

而孝廉二字,就成了世家大族,读书人的做人标准。

因为关乎自己的前途命运。没有人会不在意,毕竟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王允有些想不通。

王允想到一种可能,除非他志不在此,一开始就想着隐居山野,不入官场。他小小年纪,就能看破红尘,王允不相信,而刘隅这个时候,来到雒阳,又证实了他没有隐世之心。

莫非是得到水镜先生点拨后,突然开窍。

王允还是不相信,他不相信一个不无无术的人,经过别人点化后,就能贯通七经,融会百家。

如果世上真有能点开别人灵智的人,那这个人一定是神仙。

王允从不相信苍天之下会有神仙,如果真有神仙,世间岂会有如此多的灾难。

像董贼这样倒行逆施之人,岂能在雒阳据龙床,乱后宫。

王允目光深邃望着面前的少年。饶是他阅人无数,也有些看不清。

“贤侄,快坐下,咱们二人边吃边谈。”

刘隅知道自己刚才的解释起了作用,心中暗喜,面上却不动声色。

“唯”。

“王公,刚才在下解释那句含义,是否有不通之处?还请王公指点。”

王允呵呵一笑道:“想不到贤侄年纪轻轻就已经贯通诸经,令老夫大开眼界。”

“贤侄高论,令老夫大为受教,如此高论,当浮一大白。”

说完,端起酒杯吃了一口酒。

“王公谬赞,隅不敢当。”

王允笑道:“贤侄,不必多礼,老夫与你父亲当年是患难之交,你再叫王公就有些生分了,咱们二人叔侄相称即可。”

刘隅听王允这样说,知道自己通过了第一重考验,最起码在王允的心中,自己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少年。

至于能不能被王允重用,恐怕还为时尚早,毕竟选官任员,不是小孩过家家,不可能这么含糊不清。

刘隅行礼道:“世伯。”

王允哈哈大笑。看着刘隅谦虚有礼的样子,想起了年轻时的时光。

“想不到中复兄有子如此了得。和贤侄相比,老夫那几个顽劣犬子,可真成了绣花枕头了。无一人对诗文有兴致,不过老夫倒有一义女,颇爱诗文。你二人倒是可以畅谈一番。”

王允义女,莫非就是传说中四大美女之一,有着闭月之称的貂蝉姑娘。

刘隅笑道:“世伯过谦了,侄儿所学有限,哪里比得上世叔家学渊源。”

王允摆手道:“学问高低,全赖自身,和家学渊源关系不大。”

王允又吃了几口酒,眼珠微转,开口道:“贤侄来的正好,如今朝局刚刚稳定,百废待兴,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计,老夫明日禀报董相国,好好安置你。”

董卓上台后,对王允授予要职,参与机要。

王允沉稳隐忍,对董卓曲意逢迎,可谓深得董卓信任。

在外人看来,王允就是董卓的得力干将。

刘隅从后世穿越过来,自然知道,王允和董卓从来都不是一路人,在王允心中,董卓废立天子,毒杀太后,是不折不扣祸国害民的奸贼。

刘隅微一沉吟,就明白了王允的用意,看来是要试探我的政治立场,和他是不是一路人。

别看这个老头一脸正气,心中歪点子多着呢。

既然如此,那就看我表演吧。

“敢问世伯,董卓其人如何?”

“董相国威猛有谋,在北地多年,斩黄巾乱贼,破羌人叛乱,屡立功勋。”

“如今受诏进京,又在北邙救驾,平息祸乱,选贤任能,安定朝局,是朝廷的肱骨之臣啊。”

刘隅猛地站起身来,行礼道:“既然世伯如此认可董卓,请恕侄儿告辞。”

说完,抬身起步,就要向外走去。

王允一怔,急忙起身拉住刘隅。

“贤侄此为何意?”

刘隅怒目圆睁,作气愤状。

“侄儿本以为董卓占据雒阳城后,世伯会心念大汉社稷,和董卓势不两立。”

“所以才舍弃家中安逸,来到雒阳之中,设法辅佐。即便是险些丢了性命,侄儿也从不后悔。”

“可听到世伯竟然对董卓如此看重,侄儿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没想到世伯竟然贪恋权势,委身于贼,如此行径,与贼何异?”

“我年少时常听父亲说起,世伯为人刚正不阿,忠义无双,没想到闻名不如见面。”

“父亲若是泉下有知,定然会懊悔不已,他一生尊敬的挚友,竟然是贪图富贵,是非不分的卑劣小人。”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侄儿这就回清河郡,安心耕读,了此残生。”

王允听到刘隅义正言辞的言语,心中暗喜。

明明这少年在骂老夫,老夫心里怎么觉得还挺舒坦。

骂的好啊!

这一句句的全骂到老夫的心坎上。

云起之骂,胜过万千人夸!

原来如此,王允对于刚才的疑惑,突然之间有了答案。

少年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意为官,这才在家中自污。

董卓祸乱京城,危及大汉江山时,少年挺身而出,来到京城之中,要助老夫除贼。

身在江湖之远,却心系大汉社稷。

如今行径,如此胸怀,贤才,大贤啊。

王允呵呵大笑,笑声中满是畅快之意。

“贤侄,快快入座,快快入座。听老夫细细给你讲来。”

说着,快步上前,拉住刘隅,笑容满面。

刘隅摆手道:“世伯休要再劝,侄儿虽然见识浅薄,也不愿意与他董贼为伍。”

“侄儿此次进京也并不是为了权位,而是想为天下除了董卓这个祸国奸贼。”

“请容侄儿告辞。”

说完,作势欲走。

王允看刘隅这种表现,心中更喜。

他紧紧拉着刘隅手不放开,口中解释道:“贤侄休怒,老夫刚才戏言耳。”

“戏言?”

“莫不是为了骗侄儿回去,才如此说。”

刘隅依旧表现的半信半疑。

王允只能赶紧解释道:“老夫自幼苦读圣贤书,岂能不明白是非善恶。“

”老夫堂堂大汉之臣,怎么会倾心于董贼,贤侄快快入座,听老夫与你细细讲来。”

“世伯真不骗我?”

“老夫岂能骗你,老夫与董贼势不两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09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