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4章 董卓紧揪住我不放

书名: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3

董卓自幼喜武,读书不多,只能算勉强认识几个字。

真让他出题了,他反而有些拿不定主意。

他自持身份,不愿意在两人面前露怯,只能在堂内来回踱步,装着正在思索的模样。

可之乎者也一途,实在不是自己所长。沉思片刻,依旧是毫无头绪。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门外走来一人。面色消瘦,两眼冷冽,正是他手下第一谋士李儒。

董卓一看,心中已有了计较。

“文优,你来的正好,咱家正准备出题试试这两人的才学,你正好做个见证。”

李儒和董卓见礼后,又和蔡邕见礼,简单询问下,才知道面前小郎君就是被人称作才高八斗的刘隅。

他跟着董卓日久,自然知道文学并非董卓所长。当下微微一笑道:“禀相国,刚才儒过来时,看院中一处景致颇为雅致,不如以此为题,让两人分别作诗,相国居中评判,不知可否?”

董卓假装沉吟片刻后道:“就依文优之言。”

刘隅见李儒来到之后,三言两语,就解决了董卓囧境,不禁在心中是暗暗称赞。

他粗知三国,自然知道李儒的厉害。

他是董卓麾下第一智囊,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就算是算尽人心的贾文和也逊他半筹。

废立汉帝,迁都长安,鸠杀少帝,收服吕布。这桩桩件件都是他的谋划。

曹操刺杀未成,改为献刀,董卓还在犹疑间,李儒三言两语就指出了问题关键。

“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脱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事情也果如李儒所料,曹操出了相府之后,就一溜烟逃命去了。

后来迁居长安时,为了应付关东军袭扰,李儒在荥阳设下埋伏。后来曹操果然孤军深入,被埋伏的徐荣杀的大败,曹操本人差点身死,让其他诸侯不敢再来追赶。

就算后面王允使用美人计时,也被他识破,他劝董卓将貂蝉送于吕布,以安其心,可惜董卓不听,这才有了后面吕布和王允联合杀董卓。

可以说如果董卓事事都听李儒,胜负之数还未可知。

要知道,当时董卓身居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钱粮充足,有函谷要塞,还有吕布这样的勇将领兵。可谓实力雄厚。

董卓领着几人,很快就来到了李儒说的那处景致。

刘隅抬眼望去,只见远处假山怪石,近处小桥流水,绿树红花,花鸟虫鱼,无一不有。水中鱼儿徜徉,鸳鸯戏水,好一幅春日鸳鸯戏水图。

董卓看到此景,也是十分满意,他笑着看向两人道:“此处景致最好,两人就依此处赋诗一首,让咱家看看谁高谁低。”

刘隅那敢多言,只能眼巴巴的看向蔡邕。见蔡邕微微一笑,知道他对此处景致也十分满意。

刘隅微微一笑道:“蔡侍中请。”

蔡邕也不推辞,看着只翠鸟沉思片刻,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微微一笑。口中念道: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念完,目视刘隅,单手抚须。淡然而笑。

好一副文人风范,说不尽的风流写意。

刘隅暗自琢磨其中的含义。

景色中的石榴树,翠鸟,绿树红花,都写了出来,然后还能借翠鸟喻人,升华整个主题,把身处乱离之世,希望平和安逸的想法也融合的此诗之中。

好诗,果然是好诗!

蔡邕刚一念完,董卓就问道:“文优觉得此诗如何?”

李儒微一沉吟道:“蔡侍中此诗,以鸟喻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董卓哈哈一笑道:

“伯喈的才学,咱家是知道的。既然是佳作,必然会传之后世。”

蔡邕谦虚道:“相国过誉了。”

董卓摆手道:“咱家可不是过誉,是确实这样想的,伯喈,不要太谦逊,好,就是好。”

说完看向刘隅道:“你也来说说,伯喈这首诗怎么样?”

刘隅行礼后,微微一笑道:“蔡侍中这首诗,文字优美,立意深远,果然是好诗,正如相国所言。单凭此诗,蔡公就能明喻千古。”

你们读书人夸人是真有一套,这小嘴就像摸了蜜。

听他言语,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可是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自诩才高八斗。

李儒冷冷打量着面前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戏谑之意。

蔡邕这首翠鸟诗,立意之高,绝不是普通诗文能企及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少年就要出一篇诗作,还要超过蔡邕,李儒无论如何也不相信。

果然不出李儒所料,相国还没让他作诗,就见刘隅直接服了软。

“禀相国,隅对蔡公佩服不已。”

“这场比试就算了吧。”

“算了。”董卓还沉浸在众人对蔡邕的赞美中,这时听刘隅这么说,瞬间醒悟,“你还没作诗,岂能就这样算了。竖子太过奸滑,差点没把咱家绕进去,你们读书人啊,就是心眼多。”

刘隅想着命题诗就有些头疼,别人穿越都是随便背几首诗,就卡卡乱杀了,怎么轮到自己,除了命题诗还是命题诗。

唉,命苦啊!

越是着急脑海中越是空空如也,没办法,只能继续讨饶。

“隅甘愿认输,蔡侍中才是才高八斗。”

董卓冷笑道:“事到如今,想要认输了,那可不行。”

“咱家还告诉你,你今天若做不出,咱家非要治你一个妄言之罪。”

妄言之罪,这万万使不得啊!

蔡邕看出刘隅的推脱之意,他心知写诗须字斟句酌,倒也不是每次都能出口成章。

他素来喜爱青年才俊,每次见到有才学的年轻人就会与之交往,助其扬名。上一个让他在心中如此喜爱的人,名叫曹操。

他看过那首将近酒,对刘隅的才学十分赞赏,自然也不愿意为难他。

“相国,吟诗作赋本就是小道,算不得真的。”

“再说,云起年幼,才高八斗之说也并不是出自他之口。”

“邕看此事,就这样算了吧。”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董卓在堂外拖着肥胖的身体来回踱步,“正因为不是出自他之口,这样事才不能这般草草了事。”

“伯喈,你看不出来吗?分明是有人借这个年轻人故意打压你的名声。”

刘隅心中暗暗叫苦,说了半天。在董卓心中。自己是被人利用一杆枪,怪不得他紧揪住自己不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96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