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41章 算计

书名: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作者:梦随本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3

董卓在营帐之内踱步,显然还没从刚才的震怒中缓过心神。

“袁氏兄弟,会不会有下一步行动?”

李儒想了一会道:“陛下没有找到,短时间内,他们必然不敢行动。

“传令,封锁此间消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天子失踪之事。”

李儒摇头道:“相国,此时已经晚了,他们既然敢谋划这等大事,岂能会不派出斥候,我们打猎遇刺,已经耽误半日。儒如果所料不错,此时的消息早已经传出。过不了今日,他们就会知道天子失踪的消息。”

董卓眉头紧蹙。

李儒继续道:“相国不必担心,目前情况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天子毕竟只是失踪,儒料定他们不敢贸然起兵。”

“何以见得?”董卓问道。

“若贸然起兵,天子无恙归来,这种行径可就等同于造反了,到时候,只要相国让天子下一道诏命,不用相国出手,他们就会被天下人共诛之。”

贾诩接口道:“李公所言极是,此事的关键还是要尽快找到陛下行踪,只有找到陛下,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董卓点头。

说来说去,这件事的关键还是在刘隅身上,若是他能顺利救回陛下,那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可他一个文弱读书人,带着一个九岁的天子,真能躲过后面精锐士卒的追杀吗。

董卓没有什么信心。

他有些不太确定问道:“陛下真能躲过此难吗?”

李儒二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贾诩并没有见过刘隅,只听他他诗才很高,有才高八斗之美誉。

就连蔡邕也对他颇为赏识,没过多久,他从一介庶民,成了天子皇叔。

自从刘隅成了刘皇叔之后,贾诩就专门对刘隅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推演。

他觉得刘隅从监牢中出来后,这一路走来,以诗为名,名望不断提高,到最后竟然成了天子皇叔。

从贾诩的直觉判断,此人不简单。

这一步步走来,似乎都在算计之中。若真是这样,刘隅就太可怕了。

李儒倒是见过刘隅,不知怎的,他对刘隅的印象并不好,觉得此人才华有余,勇武不足。

或许他常年和甲士打交道,养成了他独有的识人观念,他觉得刘隅没有多少这个时代特有的文人风范,反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

这样的人,如果在军中,必然不会被重视,因为他怕死,他会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他觉得如果遇到生死情况,刘隅一定第一个逃走。

等他猜想到是刘隅带着天子逃走时,他还是觉得难以置信。按照他对刘隅的了解,生死关头,应该是自己逃命才对。

李儒想不通,只能用刘隅觉得天子是他的富贵前程,来解释这一切。

李儒沉思片刻道:“儒觉得很难,皇叔虽然聪慧,可毕竟年幼,加上又无武略,在山林中之中,活命都难,哪里还能躲过那些精锐士卒的追杀。如今只能希望他们能多藏一会,奉先能及时赶到把他们救出来。”

董卓见李儒这般说,沉默了很长时间。到最后还是无奈长叹。

“如果天子不幸遇刺,我等只能离开雒阳,退回西凉了。”

退回西凉,贾诩听到这句话,心中暗惊,如今众人身在雒阳,有天子为凭,天下诸侯才不敢兴兵讨伐,若是离开此地,用不了多久,西凉众人恐怕就死无葬身之地。

事涉自身安危,贾诩不再藏拙。

“相国,退回西凉此事万万不可。”

董卓问道:“文和有何妙策?”

贾诩道:“天子身死,我等若退出京城,失去了虎牢屏障,到时候随便一个诸侯,就可以攻破我们。”

“如天子身死,诩觉得相国不但不能走,还要另立皇室宗亲为天子,昭告天下,出兵讨逆。如此这般,相国才能保持主动。”

另立天子,这事董卓虽然不惧怕,可毕竟先帝无子,若立一个天子,恐怕名不正言不顺。

董卓看着李儒问道:“文优觉得此计如何?”

李儒应道:“文和言之有理,天子若身死,天下必然动荡,相国只能以虎牢关为屏障,静观其变?”

董卓问道:“雒阳是四战之地,三川谷地无险可守,若是敌人占据了三川谷地,顺流而下,雒阳将是一马平川。”

李儒又道:“若真到了那一步,相国只能退居长安。关东有沃野千里,函谷为凭。”

“闭关足以自守,开关则可并争天下。”

“昔年秦曾凭借着函谷关,抵挡着六国雄师,若是没有函谷关,秦早已族灭,那还有后来的始皇帝,横扫天下,统一六国。”

董卓听到李儒的话,沉思片刻后问道:“关中地势险要,原本是霸业之资,可自从光武帝建都雒阳后,已经有了近两百年。长安残破,人口稀少,恐怕难以维持大业。”

李儒又道:“相国,这有何难,雒阳繁华,人口众多,只需要将雒阳人口迁入长安,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董卓一听,觉得有理,脸上的神色也缓和了几分。

“文优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咱家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了。”

李儒继续说道:“相国,当务之急,还有一事,不可不查。”

“文优只管说。”

“刺杀陛下的人混在甲士之中,如今虽然事发,可甲士中还有没有刺客,这件事不可不查。”

董卓一听,确实棘手。

“文优有何妙计。”

李儒说道:“当初相国进入雒阳城中,除了西凉铁骑外,还收编了大将军(何进)甲士,何苗的部曲和丁原的军队。”

“西凉铁骑绝对忠于相国,这点无疑,丁原军有吕将军在,也可无忧,大将军和何苗的部曲,人员混杂,可重点查验。”

董卓点头道:“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不知文优准备如何查验?”

李儒道:“儒觉得就应该从袁氏故吏开始查起,凡袁氏故吏在军中任职的,务必严查,若发现和袁氏勾结者,立刻军法从事。若和此次事件无涉,相国只需要将他们明升暗降,调离军中要职,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了。”

董卓心中大赞。

“文优妙计。既然如此,这件事你觉得交给谁去办,最为合适?”

李儒呵呵一笑,他心中早有人选。

“文和,此事就劳驾你去办,不是可否?”

两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自然都明白彼此的用意。

贾诩心中无奈长叹,自己千算万算,还是算不过这个老狐狸,他怕自己左右观望,故意用这件事,把自己牢牢绑在董卓的战车之上。

只要自己把奸细查出来,必然会遭到袁氏兄弟记恨,到时候,自己就算要另寻明主,也只能无奈放弃。

“李公所命,诩岂敢不从。”

“既如此,务必要严查,绝不可放过一个疑点。”

“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00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