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百五十九章 马士英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到达凤阳的当日,张锡钧一行人入住了凤阳内的一处大宅。这个宅子是义惠侯家的,说起这个义惠侯可不普通,这可是当年朱元璋所封爵位中唯一一个不是以军功封爵的,而且爵位比功勋卓著的刘伯温还高。

朱元璋年幼时天下大灾,父母皆亡,一家子只朱元璋活了下来。父母死后,朱元璋没办法安葬父母,要知道天下虽大却没有一片土地是自己家的,而没有土地就没办法给父母下葬,难不成放着父母亲人的尸首不管不顾,任凭野狗分食么?年幼的朱元璋欲哭无泪,悲痛万分。

就在这个时候,当地一个刘姓地主出手相助,这个地主就是刘继祖。刘继祖见朱家遭如此大难,朱元璋又年仅十七岁,看在相邻的份上发了善心,拿出自家一块地来帮朱元璋安葬了他的父母亲人。

可谁都没想到,正是刘继祖这个善举让其后人享用不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回想起了当年往事,他决定好好报答自己这个恩人,可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此时已经去世了,想到刘继祖对自己的恩德,朱元璋心中很是难受,就此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此爵位世袭罔替,只要大明有一日,就保证刘家后人的富贵。

就此,一个区区乡下地主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顶级勋贵中的一员,封了爵后刘继祖的子孙们并没有搬去京师,而是主动向朱元璋提出刘家愿意在凤阳给朱元璋的父母代代守陵。

刘家的这个态度让朱元璋更为高兴,狠狠奖赏了刘家,并下旨义惠侯一脉永驻凤阳,替皇家守陵。就这样,刘继祖的义惠侯一代代传了下来,直至今日。

虽然义惠侯在勋贵中名声不显,而且因为久居凤阳的缘故和其他勋贵很少有来往,但在凤阳义惠侯家却是大名鼎鼎,就算是凤阳守陵太监看见当代义惠侯也要毕恭毕敬呢。

这一次张锡钧来凤阳自然是要安排合适住处的,听闻此事义惠侯刘临主动就让出了他的一个新宅,举家搬去了自己的老宅,张锡钧得知后表示这不合适,可在城中迎接张锡钧的刘临却笑着说这是应当做的,区区宅子算得了什么,张锡钧可是代表皇帝的钦差,这一次来凤阳又是代替皇帝祭祖,别说一个宅子了,就算两个三个宅子,只要他有能力也会尽全力去做。

义惠侯不愧是义惠侯,刘继祖的后人和刘继祖一样实在,这让张锡钧很是感慨。

推辞不过,张锡钧只能带人搬进了刘临的宅子,并同刘临叙了一番话,代表朝廷赞誉了义惠侯这两百多年来为皇家守陵的功劳,并告知刘临等他回京后一定会在皇帝面前多说义惠侯的善举,这让刘临很是高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当天晚上,就在住处刘临同李骥千等人为张锡钧接风洗尘,众人宾客皆欢,气氛良好。

等第二日,张锡钧休息了半日,午后时分刚用完午餐,正在书房喝茶看书呢,就有下人来报,说是同知马士英前来求见。

听闻马士英来了,张锡钧让人请马士英去客堂稍候,他起身随后就过去。

等张锡钧到了客堂,马士英已等着了,听到脚步声抬头见张锡钧迈步进来,马士英连忙站起向张锡钧行礼问候。

“马大人不必客气,请坐。”张锡钧笑着摆手道,让马士英坐下说话,自己坐在了上首主位。

“大人,关于皇陵祭祀一事由下官协助大人办理,为此下官做了些安排,也不知是否有遗漏,还请大人过目。”马士英恭恭敬敬地把准备好的几张纸递了上去,随后有些忐忑地等着张锡钧发话。

张锡钧接过后细看,看了几眼就微微点头,马士英是用了心的,他这几张纸里不仅把整个流程安排的明明白白,还准备了诸多祭祀所用之物,就连皇陵看守太监那边的沟通也提前做好了。

李骥千是凤阳知府,是凤阳府的一把手,按理说这一次祭祀应该是由李骥千陪同才是,不过李骥千的事太多,尤其是现在刚刚过完年,衙门内外大小事都要他来处置,所以昨天晚上的接风宴上,李骥千提议由马士英来做协调,等正式祭祀当日他再亲自陪同前往皇陵,这个请求张锡钧答应了,毕竟马士英作为同知是二把手,具体的事由二把手负责也很合理。

可没想到马士英的动作这么快,仅仅一夜时间就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甚至连一些张锡钧都没想到的细节马士英也提前想到了,并且写成了文字递到了张锡钧的手里。

看着这些内容,张锡钧对马士英的工作效率很是赞赏,相比年纪已大的李骥千,正在壮年的马士英更让张锡钧多了几分欣赏。

“准备的不错,看来你是用心了的。”

“这是下官的职责,时间有些紧,下官匆忙之下也无法确保是否有纰漏,如大人哪里觉得不妥可告知下官,下官也好提前调整。”马士英不亢不卑回答道。

张锡钧微微点头,把那些纸放到一旁,说自己稍后再细看,等明日确定是否有纰漏。反正离祭祀还有几日,目前还不是太急,马士英自己也可以仔细审核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到时候再商议也不迟。

马士英连连称是,说自己一定回去后再审核几次,确保一切无误,说完这些后,马士英正琢磨着要不要问张锡钧是否在祭祀前提前去一趟皇陵,看看实地情况时,张锡钧却先开了口。

“本官记得你之前曾是山西阳和道副使,还当过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宣府?”

“大人好记性。”马士英有些惭愧道:“其实早些年下官在京师为官,还有幸见过大人一面。”

“哦,居然还有这事,本官却不记得,哪年的事?在哪里见的?”张锡钧一愣,当即笑问。

马士英回答了张锡钧的话,听了马士英的解释张锡钧这才想起似乎有这个事,那还是天启朝的时候,当年张锡钧和魏忠贤手下的几个官员聚会,那天人不少,的确有一个户部小官在。

那时候的马士英还不是右佥都御史呢,只是一个区区户部郎中,因为官职低他坐的远,两人只是在宴会上见了一面,连交谈也没几句,如果不是马士英今日提前,张锡钧早就忘记了。

说到好些年的往事,再加上曾经的见面,张锡钧和马士英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顺着这件事聊起了当年京师的一些过往,还有双方各自相识的人,聊了一会儿,张锡钧不由得问起马士英,怎么这么多年蹉跎下来反而官越做越小了呢?早在崇祯五年他就是右佥都御史了,可现在却成了一个区区凤阳府的同知,这是什么情况?

听张锡钧这么问,马士英显得有些尴尬,苦笑着告知了情况。

原来马士英本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中出了好些人物,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当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了。除去袁崇焕外,还有孙传庭、姜曰广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但这些人中,马士英却是仕途不畅,或者说他一开始的仕途还是很不错的,中了进士二甲第十九名后,先入户部观政,过了没多久,十月就授南户部广东司主事。

天启三年马士英升户部陕西司郎中,天启四年升严州知府,旋调为河南知府。如果不出意外马士英用不了多久就能调回京师,然后再进六部任职,几年后不管是外放还是继续在京,官职都不会低。

可谁想到天启七年,马士英的父亲马明卿去世,马士英丁忧回家。而他这一次丁忧虽然仕途中断,但却避开了之后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登基后对阉党的清算。

等到崇祯二年,马士英丁忧过后起复,走门路补了个大同知府,后升山西阳和道副使。崇祯五年马士英再升右佥都御史,朝廷让他巡抚宣府。可就这个时候,马士英的仕途急转而下,倒霉的事来了。

因为马士英在巡抚宣府到任仅仅一个月就卷入了一场公帑案中,因为当时的镇守太监王坤贪污公帑,并且以惯例为由送了刚到任的巡抚马士英一笔银子,马士英根本不知怎么回事,以为只是常例银就把这笔银子给收了下来,但没想前脚收下后脚就被人揭发了,直接一本弹劾到了崇祯皇帝面前,倒霉的马士英被直接革职,非但官当不成,还成了贪污的典型。

革职之后,马士英就去了南京,在南京蹉跎了几年,后因为同科好友阮大铖的帮忙推荐这才有重新起复的机会,但要官复原职是不可能了,费了好大劲这才捞了个凤阳同知的官职,兜兜转转近近二十年,别人的官越当越大,比如孙传庭现在已是陕甘总督,封疆大吏,可同科的马士英的官却越当越小,也实在是无奈。

听了马士英的这番解释,张锡钧对这个倒霉蛋也是有了几分同期,当年公帑一案他知道,其实这个案子根本不是针对的马士英,而是东林党和浙党、楚党之间的争斗造成,马士英仅仅只是运气不好卷入其中,稀里糊涂就成了替罪羊。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最后也没把马士英怎么样,更没对他穷追猛打,要不然他哪里只是丢官这么简单?更不用说之后在南京还有起复的机会了,要不然早就被人弄死了,说不定现在坟头草都老高了呢。

所以这个事也只能如此,怪就怪他当时运气不好吧,谁让这么巧就碰上了呢,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如此倒霉,时也命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5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