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六十七章 喜峰口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朱慎锥起事之前就对全盘进行了谋划和预判,而且最好的,最坏的情况都考虑过,其中自然也不会忽略辽东的皇太极举动。

而且他起事同时,土默特各部也没闲着,在朱慎锥的提前安排下几乎是同时出兵,摆出一副要攻打大明的姿态,以压制住九边边军,尤其是宣府和大同两地,预防边军在这种情况下勤王京师。

除去土默特,就连察哈尔各部也没闲着,别忘了之前草原一战察哈尔各部首领被俘者不少,后来朱慎锥虽陆续把这些人放归,但却索要了质子,此外还在察哈尔各部埋下了眼线,以随时监视察哈尔各部的一举一动。

皇太极这一次要故伎重演再进攻大明,察哈尔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而且打仗也不是一拥而上,行军和打仗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大战役,将领的安排,兵力的调动,谁打先锋(主攻)谁打配合,又谁迂回,谁负责后勤等等都不是小事。

皇太极选择在白马川集结,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好战前的准备,而他最终突破的方向却不在白马川以南,而是白马川的东边,也就是喜峰口位置。上一次己巳之变,皇太极的突破口也是喜峰口,并非喜峰口区域防御薄弱,而是因为地形的问题。

喜峰口关隘险要,易守难攻,可问题在于喜峰口的北边是一片平原,而这片平原利于大部队展开,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太极才选择了喜峰口,而在历史上的三百年后,小日子也是从喜峰口意图打进长城占据华北,可惜被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杀得胆战心惊,最终没能成功。

皇太极的前锋刚进蒙古,察哈尔这边就得到了消息,毕竟察哈尔虽属于皇太极的控制区域,察哈尔各部也投靠了大清,可不管怎么说蒙古人还是有一定自主权的,为了安抚蒙古各部,同时也是拉蒙古各部出兵协助八旗一起攻打大明,皇太极不可能一声招呼就不打跑来察哈尔,要不然察哈尔的蒙古人还以为皇太极带兵是来灭了他们的呢。

所以皇太极提前通知了察哈尔各部,也提出让察哈尔各部和上次一样跟随八旗进攻大明。这样一来,朱慎锥在察哈尔的眼线如何不知?利用海东青传信,很快消息就到了朱慎锥的手里,这才有王晋武领兵赶赴遵化的安排发生。

王晋武的速度很快,他从出兵到到达遵化只有短短两日而已,抵达遵化后王晋武片刻都没耽搁就着手查看边关情况,布置防线。

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王晋武没想到蓟州镇的情况如此糟糕,作为九边之一的蓟州镇按理说是大明重镇,在辽东战事开之前,蓟州镇是大明九边中最强的一个镇,其兵力在永乐时期定额是八万五千人,而鼎盛时期超过了十三万人。

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就曾经是蓟州镇总兵,在此驻守时间长达数十年。而在浑河一战全军覆没的浙军原本也是蓟州镇的中坚,可如今的蓟州镇早就不是当年的蓟州镇了,随着天启年间朝廷不断抽调蓟州镇的兵力支援辽东,再加上战场上的消耗,现在蓟州镇完全就是一个空架子。

长达几百里的防线上,蓟州镇全部兵力加起来居然只有区区七千多人,而且这些人中老弱病残占了一大部分,大半驻守在各关隘、烽火台处,每处仅几人或者十几人,剩余部分算是机动力量,可这么长的防线,再加上蓟州镇的兵力严重不足,就算有这样的布置根本就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还不算,因为之前皇太极已经打过一次了,走的时候把各处的关隘破坏的一塌糊涂,朝廷这两年又没有拨款修缮,原本坚固的防御眼下已成了残墙断壁。

靠这样的关隘,虽有天险之利,可要挡住皇太极并不容易。别忘了皇太极这一次出兵可是号称三十万大军,虽然实际上八旗只有十一万人,可在拉拢了科尔沁和察哈尔各部后,联合皇太极加入军中的蒙古人已达到了三万多人,也就是说皇太极的总兵力已达到了近十五万之巨,而王晋武手上的部队加起来也不过五万多人。

双方的实力比几乎是三比一,王晋武是后者的一,皇太极是三。

三倍弱于敌,而且还是同八旗这样的精锐部队作战,王晋武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负担尤其重,尤其是王晋武的直属部队只不过两万人,其中真正能打的是他的四千新军和三千骑兵,剩下来的都是从京营整编过来的顺天军,顺天军的建成只有仅仅一个多月,虽然盔甲军械不缺,可要论战斗力只能说勉强,这些人跟着主力后面打打顺风仗还马马虎虎,让他们直接上阵苦战根本就是不成。

可再不行,这毕竟是军队,总比老百姓组成的流寇要好许多。此外就是从山东即将赶来的山东军和原东江镇的部队,这两支军队由李信统帅,总兵力七千五百余人。

山东军总兵是张可大,东江镇撤到山东后,徐宪成直接解除了东江镇原总兵黄龙的职务,由沈世魁暂领总兵之职,并由副总兵金日观、楚继功等协助领军。

此外,孙元化作为参赞随军同行,孙元化随军出征倒不是徐宪成下的命令,而是孙元化主动请缨,孙元化表示他虽然直接指挥作战不成,但对火器颇有研究,这一次皇太极再犯大明,孙元化觉得自己这身本事或许用得着,考虑到军中携带了大量火器,孙元化又主动请缨,徐宪成最终就同意了孙元化的请求,跟随李信出征。

另外还有一支部队就是宣府的黑龙云部,这支部队四千两百人,再加上北直隶的卫所军,包括当初保定、昌平的收编明军大约万人,还有尚在路上的卢象升的天雄军,这些就是王晋武的全部兵力组成。

王晋武到达遵化后看过边防情况,立即就做出了安排。他派一部分兵力分别驻守古北口到界岭口一带,补充原来蓟州镇的兵力不足,尤其是对破坏最为严重的喜峰口抓紧修缮,以做好防御。

这些兵力驻派并没有调用他的主力,而是用顺天军和从保定、昌平收编的明军为主,同时由王晋武派出的部下担任主官进行指挥。

黑云龙赶到后,王晋武没让他在遵化久留,让他的宣大军直接接手遵化以西到古北口一带的防御,配合现驻守的部队作战,以防皇太极调整进攻方向,直接从白马川向其他两个方向突破。

黑云龙二话不说就领命而去,有了黑云龙的帮忙,王晋武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而且宣大军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而不是进攻,凭着自己的布置和宣大军的战斗力,防御这一段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接下来的重中之重还是喜峰口,这一处是皇太极即将的主攻方向。王晋武手里的部队并不多,他把近三万多人撒出去后,现在留下的机动部队只有不到一万,一旦皇太极猛攻喜峰口,凭着驻守在喜峰口的普通明军,根本就挡不住对方。

看着沙盘,神色严峻,王晋武心里明白这一仗的重要性,更清楚自己这一仗只能赢绝对不能输。一旦输了,先不说朱慎锥这个监国是否还能坐得稳,说不定大明就会内乱四起,而皇太极长驱直入之下,一旦打到京师,京师内万一有人投降皇太极,这大明就悬了。

“大帅!大帅!”

正当王晋武琢磨着接下来的安排时,突然外面传来急促的喊声,转眼一个小校就急急跑了进来。

“何事?”王晋武转身喝问。

“有援军来了!刚抵遵化!”小校急忙回道。

“援军?可是山东军和东江镇的军队?好!好啊!本以为他们还需两日才能抵达,没想来的这么快……。”王晋武顿时大喜,他刚才还在为手里兵力不足而犯愁呢,没想到就传来了好消息。

山东军和东江镇的军队一到,自己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就翻了一番,虽然他不知道山东军和东江镇的军队战斗力如何,可不管怎么说总比那些整编而来的明军强些吧?尤其是后者,和皇太极更有着深仇大恨,眼下皮岛已落到皇太极手里,无论如于公于私,东江镇在战场上碰到八旗绝对是拼命的。

正当王晋武为之高兴的时候,小校却告诉他来的不是山东军也不是东江镇的部队,而是从山海关赶来的关宁军。

听说是关宁军,王晋武先是一愣,接着大喜。

自出兵时,他就没奢望过关宁军会来增援,要知道他很清楚关宁军那帮人是什么货色,无论是吴襄还是祖大寿都是辽军将门的军头,关宁军等于是他们的私产,尤其是朱慎锥任监国后,对关宁军也是客客气气,非但给吴襄和祖大寿封了伯爵,还写书信示好安抚,其目的无非是让关宁军坚守辽东,不要掺和朝政,只要关宁军默认朱慎锥的监国之位,任凭他们在辽东当土皇帝。

这一次出兵,朱慎锥更没下旨给关宁军增援蓟州,但没想明明关宁军可以置身度外,却主动出兵增援,王晋武怎能不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1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