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八十三章 撤军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土默特的骑兵出动,兵锋直指察哈尔,察哈尔各部胆战心惊。

之前朱慎锥领军在察哈尔右旗的那一仗打得多尔衮和察哈尔各部联军大败,战后察哈尔各部中首领、台吉和贵族们被俘者可是不少,虽然后来放归了各人,但不仅向对方索要了质子,还趁机在各部掺了沙子。

这两年中,针对察哈尔各部,土默特本就有压制和影响力,而如今土默特的骑兵突然出动直奔察哈尔,各部如何不能惊恐?不过王海出兵后并没有直接攻击这些部落,而是以归化城的名义告知对方,这一次出兵并非是要一举灭掉他们部落,而是联合明军同皇太极作战。

王海告诉这些部落,现在是他们选择的时候了,是究竟站在土默特和大明这边呢?还是跟着皇太极一条道走到黑?如果是前者的话,各部必须抽调骑兵加入土默特的军队一起出征,假如是后者的话,那么就不要怪王海直接动手了。

两个选择,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些部落首领和台吉也不傻,自然明白应该怎么做。何况他们各部中倾向于土默特的人可不少,而且还有质子捏在腾格尔的手中。

一旦说个不字,那么王海的铁骑就能纵马踏平他们的部落,等到那时候直接杀掉这些首领和台吉轻而易举。反正腾格尔手里握有他们的质子,到时候把这些质子放归,由质子担任首领和台吉岂不更好?说不定这些质子早就眼巴巴等着这个机会了呢。

就这样,王海一路几乎势如破竹,根本就没遭遇多少抵抗。等王海的大军抵达五卫地时,王海收拢了察哈尔右旗各部的骑兵,总兵力已超过了六万。

六万大军,还都是蒙古骑兵,这支力量在蒙古草原已算得上极为强悍了,当年林丹汗最强盛时期一次性动用的军力也不过十万人而已。从这点来看,现在的土默特已是蒙古草原上毫无疑问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丝毫不容小窥。

当王海的大军出现在五卫地时,正在忙着追剿吴三桂骑兵的八旗部队闻讯大惊,得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骑兵突然而来,领军的济尔哈朗直接就变了颜色,急忙收拢散出去的部队,重新集结,以防腹背受敌。

就在济尔哈朗收拢部队,防备王海的骑兵大军时,吴三桂这边接到了这个消息,尤其是得知这支骑兵是来帮自己忙的时候,吴三桂更是喜出望外。

原本面对越来越紧张的战局,吴三桂已打算撤离战场,直接掉头返回大明了。虽然这么做有些无奈,可也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吴三桂手上的骑兵中那些普通蒙古人也就罢了,反正是从各部中抽调而来的,但他的关宁铁骑和王晋武给他的精锐骑兵却是不能损失的。

作为大明将领,吴三桂太知道大明骑兵的重要性了,如果这两支骑兵精锐损失在草原上,别说王晋武饶不了他,就连吴三桂自己也是如此。

明明知道打不过还要硬着头皮作战,这不是勇猛而是傻子,骑兵不是这样用的,吴三桂也不可能拿自己的老本和济尔哈朗他们硬拼。既然已没了机会,那么倒不如直接走人,避其锋芒等以后再找时机,谁想到还没等吴三桂走人呢,王海的骑兵就到了,等接到消息后,吴三桂如何不兴奋异常?

王海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原本战局,尤其是王海前脚抵达五卫地,后脚就对东南方向的还没反应过来的一支八旗部队发动了一次突袭。

这一次突袭,王海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并且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另一路由东绕行从侧面进攻。两路进攻,打得这支八旗狼狈而逃,此战后,土默特的骑兵士气大振,原本就收拢部队的济尔哈朗等人见情况不妙不敢北上,连忙带兵往东南走,这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也没闲着,趁机出兵不断袭扰敌方,进一步给对手施加压力。

土默特出兵的消息传到皇太极耳中,皇太极脸色瞬间大变,他瞬间就知道碰到大麻烦了。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当时的后金和明军多次交战,但战场一直都是在辽东发生。虽然努尔哈赤的八旗凶悍,打得明军节节后退,甚至几战中歼灭了明军十数万的精锐军队,大明损失惨重。

可问题在于明军遭受了如此大败依旧牢牢守住了山海关一线,努尔哈赤怎么都打破不了明军的山海关防线,更无法攻进大明腹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努尔哈赤死后都没改变,而且其中因为孙承宗对辽东的全面封锁战术,导致缺少粮食又遭受天灾的八旗差一点崩溃,如果不是后来崇祯皇帝启用了袁崇焕,志大才疏的袁崇焕自作聪明的话,辽东问题早就解决了。

通过袁崇焕的“支持”努尔哈赤终于缓过了气,之后皇太极又以和谈的名义从袁崇焕手中搞到了大量粮食,从而彻底解决了当时后金的粮荒问题。再之后,皇太极决定通过蒙古打破大明的封锁,这才有出兵驱逐林丹汗的军事行动。

而那时候的林丹汗名义上虽是蒙古共主,可实际上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林丹汗这人目光短浅,没有半点政治远见,不仅四处出击得罪了蒙古各部还因为几次毁约得罪了盟友大明,在遭受八旗和反对他的蒙古各部联合攻击时,居然没有任何人出来帮忙,面对这样的困境林丹汗在八旗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只能放弃察哈尔本部,从而向西迁移。

林丹汗西迁后,察哈尔本部丢失,从而成为了皇太极的势力范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太极借攻击林丹汗的军事行动直接打破了明军在辽东的封锁,从而有了一条绕道蒙古直攻大明的通道。

之前的己巳之变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察哈尔被皇太极所掌控,要不然皇太极也不可能攻到大明腹地,并兵临大明京师城下了。

现在同样也是如此,这一次皇太极故伎重演再领大军进攻大明,关键原因也在于察哈尔控制在皇太极的手里。要不然皇太极怎么能有这样的底气呢?可皇太极怎么都没想到这一次打大明却碰上了硬钉子,首先是喜峰口的战斗让他感受到了大明军队的抵抗之顽强。

近半个月的时间,皇太极的主力多次猛攻喜峰口和喜峰口东北的高地,可不管用什么办法始终拿不下这条防线。而且对面的明军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强,战斗素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极其激烈,开战至今皇太极已付出了几千人的代价依旧没能攻破明军防线。

不仅喜峰口没有拿下,西边的多尔衮也一直打不下将军石关到马兰峪一带的明军防线,非但如此背后还冒出来一股明军骑兵,这支骑兵人数虽然不多,可战斗力却不弱,在拿下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后还一直向东打到了插汉河套,给皇太极的后路带来了威胁。

接着吴三桂虚晃一枪,趁尼堪大意一举攻破了尼堪的部队,使其损失惨重。皇太极接到消息后决定调济尔哈朗等人领兵向北扫荡歼灭吴三桂部,可出兵没多久,正以为济尔哈朗能很快解决吴三桂骑兵的问题时,土默特突然出兵了,而且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直接打了济尔哈朗一个措手不及,面对土默特的大军,济尔哈朗急忙收拢部队向东南突围,同时迅速把这个消息报给了皇太极。

六万多蒙古骑兵,再加行踪飘忽不定的吴三桂的精锐骑兵,还有正面驻守长城防线的明军主力,面对这种情况皇太极的心开始不稳了。

继续打,皇太极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打破大明防线,如果掉头去对付土默特的骑兵,那么长城防线的大明军队主力会坐视皇太极这么干么?

现在,皇太极已感受到了腹背受敌的压力,他清楚的知道这场战争已不可能再获胜了,就算他勉强攻进长城又如何?一旦后路被断,他的部队就会陷入大明和蒙古两部的夹击之中,到时候就算要撤回辽东也不可能。

皇太极向来就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人,面对这个情况他不敢冒险,虽心有不甘,可继续攻击大明已没了丝毫意义,保存实力为上,手里的军队是大清的立国之本,是自己权利的保证,绝对不允许有太大损失,要不然别说战败了,就连他这个大清的皇帝之位都坐不稳,要知道皇太极自继位以来并非一帆风顺,八旗贵族中反对皇太极的人可是不少,还有许多人表面恭敬暗地里不知道在琢磨着什么呢,假如没了能完全压制的绝对军事力量,皇太极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

面对现在的变化,皇太极很快就下了决定撤军。他第一时间给白马川的多尔衮下令,让其部队放弃进攻,收拢各部同向东北撤退,先同济尔哈朗的部队合并,以防止土默特的骑兵部队切断大军后路。

同时,皇太极再一次组织部队猛攻喜峰口,这一次进攻的目的不是要拿下喜峰口,而是用进攻的姿态给长城防线的明军施加压力,麻痹对手,避免明军得知北方的变化后调整战术,给自己撤军带来麻烦。

在猛攻喜峰口的间隙,皇太极已做好了随时撤军的准备。等到这一日战斗结束,借着天黑的间隙,皇太极的大军悄悄集结朝着北方撤军,而他的大营却依旧留在原地,临走时甚至还特意点起了不少篝火,弄出一副大营依旧有人的模样。

等到第二日天亮,喜峰口的明军严阵以待,等待即将到来的新一天的战斗时却惊讶的发现对面的清军居然没有和往常一样调兵进攻,皇太极营盘内鸦雀无声,似乎毫无人迹的模样,消息报到王晋武处时,王晋武立即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急忙派人过去查看,果然不出所料,昨夜之间皇太极的大军就已撤离了,现在整个营盘空荡荡半个人都没,除了丢下一地来不及收拾的杂物和空空如也的营帐外,皇太极的大军全都不见了踪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8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