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七十章 上下糊弄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吴襄是崇祯皇帝在己巳之变后特意提拔重用的辽将,其目的就是要分祖大寿的兵权,从而对祖大寿形成牵制。

相比祖大寿,吴襄这人要忠心的多,而且也更为听话,用起来也放心些。

如果处置了吴襄,那么之前的安排就没用了,祖大寿在辽东再无人可制,这是崇祯皇帝绝对不愿意看见的。

再者,吴襄任总兵时间不长,关宁铁骑的一半指挥权也是吴襄就任总兵后才拿到的,所以关宁铁骑的问题要追究的话实在是怪不得吴襄,毕竟那时候他还没权利指挥这支部队呢,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先在袁崇焕的手中,后来又到了祖大寿的手里。

以关宁铁骑的空饷问题处置吴襄,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者,冷静下来的崇祯皇帝又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今天吴襄能够和自己说这些,不也证明了吴襄对自己的忠诚么?如果吴襄是一个狡诈之人完全可以不说实话,直接用虚言糊弄过去。

可现在吴襄不仅说了实话,还把关宁铁骑的底子都告诉了自己,恰恰证明吴襄是一个可信的实在人。不处置造成这种情况的祖大寿等人,反而迁怒于吴襄,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跪在地上的吴襄吓得面如土色,甚至他以为自己今天要完了,说不定下一刻就有人冲进来把他抓走,然后打入大牢。

这时候,吴襄心中很是悔恨,早知道这样自己多什么嘴啊,怎么一不小心就在皇帝面前说了实话了呢?可该说的不该说的却已经都说了,现在吴襄已没改变的可能了,只能祈祷老天爷能帮自己一把,让他安然渡过这一关。

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吴襄心中的祈祷,静悄悄的偏殿很快就响起了崇祯皇帝的声音。

“吴爱卿,平身吧。”

“臣……臣……。”吴襄猛然抬头,用着不可思议的目光朝崇祯皇帝望去。

崇祯皇帝向他微微点头,抬手道:“起来吧,地上凉。”

“臣……臣叩谢天恩……。”这一次,吴襄终于回过神,确定崇祯皇帝的确是让他起身,而且神态也很是缓和,这不代表着自己逃过一难了?想到这,吴襄冲着崇祯皇帝叩首后这才从地上爬起。

“吴爱卿。”

“臣在!”

“朕知道你是一个厚道人,而且关宁铁骑之前事同你无关。今日你能同朕说这番实话说真话,朕心中甚是欣慰。大明就需要你这样忠心的臣子,辽东也需要你这样的大将坐镇,如此大明才能无忧,朕也无忧也!”

“陛下……臣感恩不已,臣对不起陛下呀,陛下如此厚待于臣,臣唯万死以报陛下之恩啊!”崇祯皇帝这番话让吴襄感动的泪流满面,只见他又跪了下来,一个劲朝着崇祯皇帝叩首,指天发誓自己一定不负皇恩,为国报效,万死不辞。

见他如此,崇祯皇帝上前亲自把吴襄搀扶了起来,拉着他的手又安抚了几句,吴襄这才渐渐收住眼泪,情绪平复下来。

随后,崇祯皇帝又和吴襄聊了一些关于辽东的军事,询问建奴作战的特点和辽东军同建奴交战的过往。聊的差不多后,崇祯皇帝不由得感慨辽东将士的不易,更向吴襄承诺,他会想办法解决辽东军饷急缺的难题,让吴襄这一次回去后好好带兵,守备辽东,挡住建奴南下的通道。

面对崇祯皇帝的嘱托,感动万分的吴襄拍胸脯保证,只要自己活着绝对不会让建奴打破山海关,一定为大明守住辽东门户。见此,崇祯皇帝很是欣慰,又勉励了他几句,还赏赐了一些东西,这才让人送吴襄出宫。

等吴襄前脚刚走,后脚崇祯皇帝的脸色就从刚才的和颜悦色变成了冷若冰霜。虽然今日他没有处置吴襄,可对辽东将门的警惕性再一次提高,同时也对已经死了的袁崇焕更多了几分怨恨。

在崇祯皇帝看来,吴襄虽比祖大寿可信,不过可信的程度也是有限。虽然今天吴襄在自己面前说了真话实话,可是如果吴襄真的效忠自己,效忠大明的话,为什么不在接任总兵的时候就把这些情况已上书的方式告诉自己呢?而是在自己逼问下这才说了出来?

从这点来看,吴襄恐怕也是存着私心的。大明武将吃空饷的情况历来有之,空饷弄到的银子难道真的养兵了么?崇祯皇帝又不傻,当然知道这些银子大部分都进了这些武将自己的腰包之中。

吴襄同样也是一样,用一句难听话来形容,狗改不了吃屎,哪怕吴襄这条狗比祖大寿那条狗略微可靠些,但也有限度。

之所以没处置吴襄,是因为崇祯皇帝不想引起辽东动荡罢了。为了大局,安抚好吴襄才是上策。但吴襄这個人以后怎么用,还能不能重用,崇祯皇帝还要好好考虑考虑,眼下先让他回去再说,辽东安稳才是第一,等辽东那边事解决后,崇祯皇帝再另想办法。

见过皇帝后,吴襄在京中停留了一日,翌日就启程返回辽东。

等他回到辽东,辽东那边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这一次皇太极再一次领兵南下,摆出一副要打辽东明军的架势,辽东各部如临大敌,尤其是在锦州的祖大寿更是抓紧时间修筑城防,以防止皇太极来攻。

忙忙碌碌折腾了两个月,祖大寿都没等到皇太极的部队来攻,反而等来了皇太极派人送给自己的一封信。

信中皇太极很是客气,告诉祖大寿说他的子侄在他那边很好,虽然祖大寿在之前大凌河兵败后摆了皇太极一把,先降后逃,跑回了大明,可皇太极非但没有责怪祖大寿,反而对祖大寿很是推崇,也佩服他的忠义。

祖大寿看完信,许久都没说话,也有些佩服皇太极的大度。虽然双方是对手,不过既然对方好意来信,还告知了自己子侄之事,祖大寿也不想和皇太极撕破脸,就此写了一封简单的回信,信中对皇太极说自己是大明的臣子,虽然感激皇太极的好意却不能背叛大明,战场上大家是对手,但私下他却要感谢皇太极善待自己子侄。

所以祖大寿对皇太极说,请皇太极照顾好自己的子侄,自己虽不能投皇太极,却对皇太极却很是佩服,谢谢他的来信。

皇太极接到信后,看完继续书信一封,说大明已经不行了,崇祯皇帝和朝廷对祖大寿防备甚多,而且自袁崇焕死后,也没人能信任和重用祖大寿,祖大寿在大明那边又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投靠自己,自己一定会重用祖大寿,只要祖大寿能投诚,他皇太极必然厚待。至于他的子侄不必担忧,皇太极说祖大寿的子侄就是自己的子侄,在他那边无论安全还是富贵都能保证,他日夜期盼能见到祖大寿的一日,希望祖大寿可以好好考虑他的建议,不急一时。

对此,祖大寿又回信一封,信中再次感谢了皇太极的看重,同时也再次说明自己不能投对方的原因。但相比上一封信,这封信中祖大寿的言辞要温和许多,还再次对皇太极表示敬佩。

接着,皇太极又来信,这信中说:“将彼处险易明白修书,速遣妥员来报我等。我厉兵秣马,但候将军之消息。勿为此处之子弟及众官兵忧虑,尽我穷国之力养赡之。我等既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倘蒙天眷而事成,则以将军为王,赐以权柄,当是自然。将军骤遭灾难,力所不支,难保自身,则请将军遣人约期,当遣人往迎。”

这信的意思更是明确,甚至愿意给祖大寿王爵厚待,祖大寿看完这封信没再给皇太极回信,这信也给祖大寿悄悄烧了,不过皇太极信中的内容却被他记在了心里,就不知道他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辽东方面双方僵持,似战又未战,时间久了,辽东那边也渐渐放下心来,觉得皇太极这一次只是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架势,并没有真正打算南下的举动。

而且之后不久,从北边传来又一个消息,更让辽东方面彻底松了口气。因为听说皇太极派多尔衮领兵北征草原,似乎并没有打算在辽东开战,而是有意图先平定蒙古的样子。

听到这个消息,辽东各部连忙查探情报真实性,不久后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从北方的探子回报,皇太极的确派了多尔衮去了草原,眼下已带兵抵达察哈尔了,正在聚集察哈尔的蒙古各部意图西进,看样子是要去打土默特。

多尔衮这次带了一万五千骑兵,都是八旗精锐,等到察哈尔各部兵力汇合,组成大军后就会西进出征。从这点来看,皇太极不可能两面开战,而且建奴也没这个实力,也就是说辽东暂时不会再有事。

鉴于这个情况,辽东各部商议后决定给朝廷报捷,他们自然不会告诉崇祯皇帝真相,只会说辽东各部和建奴交战,防守严密打退了建奴多次进攻,逼迫皇太极退兵。这样的话功劳有了,赏赐也有了,上上下下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5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