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一十八章 密折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朱慎锥担任监国之前,内阁就恢复了正常运作,温体仁投靠朱慎锥后依旧是首辅,而次辅张至发也依旧保留职务,继续在内阁留任。

至于其他几位阁老,朱慎锥略微进行了调整,只留用了范复粹、孔贞运、刘宇亮三人,其中张至发本就是温体仁的人,向来以温体仁马首是瞻。范复粹的行政能力不错,而且为人也相对正直。至于孔贞运乃是孔子后人,属于文人的代表,但又和东林党没什么瓜葛,在南京任礼部尚书时成绩卓然,民间官声很是不错。

刘宇亮这人资格老,可能力不足,但他较会审时度势,算是墙头草一颗,朱慎锥考虑后觉得此人在内阁还是有点用处,就把他留了下来,所以眼下内阁就是他们五人。

温体仁走在前头,其余四人跟着后面入了文华殿,等到了偏殿内,温体仁见朱慎锥急忙上前,脸上满是喜色,取出刚接到的捷报和奏折就递了上去。

“殿下大喜!孙传庭、洪承畴在黑水峪剿灭了高迎祥部,高迎祥的五万大军全军覆灭,贼寇高迎祥生擒,其部各将一网打尽,流寇之患已除,实乃我大明难得之喜啊!”

“臣等为监国贺!”众人都是笑逐颜开,朝着朱慎锥祝贺。

朱慎锥听了很是高兴,连忙伸手取过,同时让诸位阁老坐下说话。

先打开奏报细看,一眼就看出这奏报是孙传庭写的,他的字迹朱慎锥很是熟悉,后面还有洪承畴的签名。

奏报写的并不复杂,其中大部分都是对此战的汇报,内容和刚才温体仁说的一样。看完奏报,朱慎锥拿起了孙传庭给自己的奏折,这奏折里的内容就详细多了,奏折中仔细说明了孙传庭是如何判断高迎祥走子午谷,然后又如何带兵返回,并通知洪承畴赶来帮忙,两军在黑水峪口设伏拦下高迎祥,然后同高迎祥部大战几日,最终又在祖宽赶到后给高迎祥重重一击,彻底击溃了高迎祥主力,从而赢得大胜的经过。

看完了奏折,朱慎锥满心欢喜。这的确是大喜事,高迎祥号称闯王,是天下所有义军的领头者,而且这些年高迎祥南征北战席卷大明八省,闹得地方翻天覆地残破不已。

明军这些年费尽心力,集合八省之力围剿高迎祥却依旧被他到处逃窜,而如今高迎祥包括他的主力在黑水峪一战全军覆灭,就连高迎祥也做了俘虏,如此不是大喜事是什么?

高迎祥兵败,天下义军必然震动,而大明也消除了一个最大的隐患,随着高迎祥的失败,义军遭受了沉重打击,彻底覆灭已在眼前。

这等好消息让所有人都是喜气洋洋,等朱慎锥看完捷报和奏折后当即就和阁老们商讨起来,其中孔贞运提出,此战大胜不仅鼓舞士气,更让大明地方稳定得到了极大好转。

高迎祥祸乱地方多年,眼下生擒应当尽快押解至京师,以明正典刑处死,以震慑天下流寇才对。

孔贞运的建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包括朱慎锥在内也觉得这个安排不错。作为流寇头目,义军最强大也最有影响力的闯王,高迎祥必须明正典刑后处死,这样才能震慑天下,并让大明上下鼓舞士气,安定人心。

此外,朱慎锥也想亲自见一见高迎祥,瞧一瞧这个大名鼎鼎的闯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等枭雄人物不见上一面就杀了未免可惜了些,而且朱慎锥还想打听一下李自成呢,既然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李自成是高迎祥手下闯将,必然对李自成有相当了解。

和温体仁他们不一样,朱慎锥心里清楚高迎祥虽然被俘,他的义军也全军覆灭,可问题在于李自成不在其中。李自成这个人绝对不能小窥,原本历史上最终推翻明朝,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一日不解决,这天下并不算太平,现在就说流寇之事大局已定,还略微早了些。

朱慎锥当即就答应了让孙传庭等押解高迎祥入京的建议,并准备把这件事交给锦衣卫去做,由周安民派人押解以确保安全。

此外,如此大胜,对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奖赏也是必须的,不仅是他们,还有其部下,比如祖宽、高杰等,就连一直围剿高迎祥的其余各部也都要有嘉奖和赏赐。

至于如何,这些让内阁先拿出一个方案来再说,而对刘宇亮提出的召孙传庭和洪承畴等一同回京的建议朱慎锥却否了,他表示眼下只不过是高迎祥被俘,地方的流寇依旧为患,现在就召他们回京还太早了些,等所有流寇彻底剿灭再讨论这些也不迟,面对朱慎锥的这个态度,温体仁连忙表示同意。

等温体仁他们告辞离开后,亢有福也走了,朱慎锥把周安民找来,让他尽快派人去陕西押解高迎祥和手下大将来京师,确保这些人安然抵达京师,以明正典刑。

周安民急急离去后,朱慎锥再一次拿起孙传庭给他的奏折细看,这一次他注意的不是奏折中关于此战的内容,而是注意着奏折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对所俘虏的高迎祥部的处置。

仔细琢磨着奏折中所写的内容,朱慎锥隐约猜到了孙传庭的为难之处。按照大明的规矩,地方或者出征的将领所给朝廷的奏折是直接送至内阁,由内阁先看过后再交司礼监或者皇帝御览。

所以孙传庭虽是陕西巡抚,又是此战的主帅,但他的奏折也必须走这个程序,这也是朱慎锥直到温体仁带人前来才知道此事的缘故。

虽然这个流程没有问题,而且从程序上来说也很正常。但今天一事让朱慎锥察觉到了之前有所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所有奏折都是这样传递的话,那么在有些情况下作为监国的朱慎锥反而成了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这样一来不仅消息流转效率不高,而且一旦内阁存着小心思,就能在某些情况下暂扣住地方给自己的奏折,而导致朱慎锥能及时得知消息。此外因为通过内阁流转,还会造成地方在上奏折的时候所写的内容会有含糊不清的问题,一旦因为奏折中所提及的问题比较敏感,有些事就不是那么好直言了。

就像现在孙传庭的奏折中就是,虽然他隐晦提出了关于俘虏的安置问题,可实际上朱慎锥看到了这些俘虏安置的各方矛盾,包括对俘虏安置的担忧。而且因为内阁传递的原因,孙传庭没写的太过明白,假如换一个不了解孙传庭的人或许就很难察觉出来,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不大,可实际上却很严重。

大明皇帝对天下的控制除了朝廷部门包括内阁和司礼监外,其他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了。可就算这样,要掌控全局也不是那么简单,锦衣卫再无孔不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以锦衣卫监控百官包括地方和军中将领,时间久了也会让这些人从感受上有所想法。

大明各方面的问题很是严重,朱慎锥这个监国的上位也是通过非常规手段,眼下大明上下对朱慎锥的态度和认可度还有相当程度的暧昧,虽已有不少人投了朱慎锥,比如温体仁就是一个例子,可依旧有更多人的阳奉阴违,暗中观察着风向。

这些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别说现在朱慎锥还不是皇帝,哪怕是崇祯皇帝在堂也有这样的情况。大明皇权受到文官集团制约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甚至可以说这个情况早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有了苗头,而到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越来越甚。

住在宫中,朱慎锥从不敢大意,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是处处小心。面对这些情况,朱慎锥今天又察觉到了这样的问题,自然要做些改变。

想了想,朱慎锥觉得历史上雍正创造的“密折制度”似乎不错,可以拿来一用。

说句实话,他虽然看不上历史上的满清,但不得不承认满清皇帝手中的权利是封建社会中达到顶峰的,而且满清的有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极好地解决了历代王朝的一些弊端,既然现在已经借用了内务府制度,那么密折制度同样利用造搬也是正常的。

好东西就要拿来用,没必要因为是满清建立的制度就觉得是糟粕,密折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得皇帝直接能越过内阁(军机处)获得一手资料,并且加强和地方包括军队的沟通,避免消息堵塞,何乐不为呢?

而大明采取密折制度也有相当的便利,随着这半年来锦衣卫的实力恢复,原本被崇祯皇帝打压的锦衣卫渐渐又有了之前的权利和遍布大明的网络,在这个基础上实施密折制度,并通过锦衣卫渠道递送密折,完全可以绕开如今内阁和司礼监甚至其他官方渠道,从而加强手中权利。

想到这,朱慎锥打算尽快实施,先以辽东和西北地区、山东地区包括北直隶地区开始施行,而有权利密折的人员也暂控制在关键的几个人手中,比如总督、巡抚、布政使、总兵等等,如果实施下来效果显著的话,那么再逐步推行,等到那时候通过密折制度朱慎锥就能不再受内阁约束,包括跳开朝廷相关部门,直接处置诸多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4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