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三章 缺粮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拿下永平后,皇太极把俘虏的四百多明军直接交给了麻登云,编入他的部下汉军旗。接着,皇太极就把目标盯上了山海关,由于孙承宗的主力现在在蓟州一带,皇太极不想掉头和孙承宗硬碰,要从大明回去除了原路返回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直接通过山海关返回辽东。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是大明驻守辽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建奴从辽东直入关内的大门,更是之前一直没能打破的雄关。

从这点来看,山海关的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但皇太极这一次偏偏就要试试,因为之前都是从辽东往关内打,地利在明军那边,打起来自然是很吃力,而这一回却是由关内往关外打,因为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其设计,主要防御都朝着关外方向,关内这边却要薄弱得多。

皇太极正是看清了这点才有勇气打山海关,如果能拿下山海关对于自己来说好处甚大。一旦山海关到了皇太极的手中,等于明军在辽东的所有防线全部成了摆设,到时候皇太极以山海关为据点再配合辽东的留守八旗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拔掉锦州、宁远各地的几支明军,横扫整个辽东,彻底占领关外之地。

到那时候,辽东全部就落到皇太极的手里了,而山海关的异手也能让皇太极对未来对大明的战争彻底掌控主动权,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就能从山海关杀入关内,而明军在失去山海关后很难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到时候大明他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谁都无法阻拦。

为了攻打山海关,皇太极留下了一万兵力驻守永平,而其主力在皇太极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就朝着山海关方向而去。

一时间,皇太极的兵锋锐不可当,永平周边的迁安、滦州见皇太极兵势强大吓得面如土色,瞬间就没了抵抗的勇气陆续开城投降,两地的官员除自杀的外其余或逃或走,这些地盘直接就落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得知皇太极进攻山海关的消息,孙承宗马上就看明白了对方的企图,连忙调兵亲自去增援山海关。与此同时孙承宗给山海关的守将王承胤下令,让他无路如何想办法拖延住皇太极进攻速度,给援军争取时间。

王承胤接到命令领军主动从山海关出,同皇太极的八旗兵在迁安一带进行交战,战况激烈,辽军利用地形背靠山丘和八旗大战了一场,此战王承胤虽阵斩了镶红旗将领觉罗鄂博恵,可最终因为兵力不足不敌八旗,无奈之下借着夜色撤回山海关。

虽然这一仗王承胤败了,却给孙承宗争取到了宝贵的增援时间,孙承宗终于抢在皇太极主力抵达山海关的前半日带着一支军队绕道赶到山海关,孙承宗和这支军队的到达不仅给王承胤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山海关的驻守力量增强了不少。

永平等地失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闻讯顿时吓得不轻,他再不懂军事也明白一旦丢失山海关的后果会是多么严重。而迁安、滦州等地的直接投降更让崇祯皇帝怒火上涌,尤其得知原任兵部左侍郎郭巩在皇太极兵临城下之时非但不战,反而带着家人直接就逃出迁安,居然贪生怕死一口气跑到了京师时,崇祯皇帝勃然大怒,直接让锦衣卫逮捕郭巩下狱准备处死。

战事的巨变让刚缓过一口气的崇祯皇帝又把心给提了起来,他生怕皇太极拿下山海关后掉头再来打京师,为此崇祯皇帝直接拒绝了孙承宗建议京师的勤王军迅速北上和马世龙的部队合兵,一起猛攻遵化的建议,根本不管孙承宗那边军情紧急,强压着在京师的勤王军一律不准出击。

或许是满桂等战死和皇太极的八旗太过凶悍,已让崇祯皇帝在慌乱中失去了理智,他现在只希望身边的勤王军越多越好,只有勤王军在京师外守着,他这个皇帝呆在紫禁城里才有安全感。

可问题在于随着勤王军的不断到来,京师外围的部队是越来越多,现在除原本半残的宣大军、关宁军等部外,各地陆续抵达的勤王部队已超过了七万,这些部队全部加起来已近十万人。

这么多人每日的人吃马嚼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许多军队是接到勤王命令后马不停蹄赶来的,许多部队连辎重都没带,仅仅带着随身的干粮,千里迢迢赶到京师,可到了京师后原本以为京师方面能够给他们解决粮草问题,可没想到朝廷没有提前准备,几次三番申请下拨粮草,朝廷方面始终装聋作哑,仿佛不知一般。

没有粮草还不算,为了更好的保证京师的防御,崇祯皇帝也不知听了谁的建议每隔几日就要求城外的明军进行换防。也就是说今天这支部队在这个门驻守,呆了没几日就接到命令去其他地方驻守。

刚刚驻扎下来的营盘还没焐热呢,就要拔营起寨了,士兵们本就饿着肚子,还得消耗体力进行驻防转移,一来二去各部是怨声载道,士兵们的怒气也是越积越甚。

“这下下去如何得了?”黑云龙愁眉不展,正位坐着的是王荣,黑云龙和朱慎锥坐在王荣的左右手。

按理说作为节制各部的统帅,黑云龙应该是坐正位的,不过王荣的身份特殊,年龄也最长,而且卫所军不属于边军系统,双方没有统属关系,再加上朱慎锥的缘故,黑云龙主动让王荣坐了正位。

“宣大军现在情况可好?”王荣同样眉头紧皱,随着王荣的到来,王荣的卫所军和朱慎锥的人合兵,不过虽然合兵但依旧在宣大军的营盘。因为之前宣大军损失惨重,人员严重不足,朱慎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没有转移营盘,而且他相信黑云龙也希望他和王荣和宣大军并肩作战。

“我宣大军中目前还尚可,不过粮食现在也不算多,上次劳军送来的那些最多也就五日可用,节省些的话大约能顶七八日吧,如朝廷这几日能再拨下些粮食,支持半月应该不成问题。”黑云龙摇头道。

“朝廷那边可有消息?”王荣继续追问。

黑云龙还是摇头:“哪来什么消息,眼下近十万军队聚在京师,每日消耗甚大,许多军队都在缺粮……对了!其中就有我们山西的勤王军,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现在急的不行,今日还派人来寻我,恳求我为山西军调拨粮食救急,可我自己都没多余的粮食,哪里弄来给他?”

作为潞州卫指挥使,王荣当然认识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说起来这两人还算王荣的半个上司呢。

不过潞州卫勤王并没有归属于他们指挥,王荣从接到命令集结军队到出发至抵达京师,和他们走的是两条路。直到王荣抵达京师后不久才听说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也领兵到了。

这时候因为朱慎锥合兵后没有离开宣大军大营,留在了宣大军这边,所以山西军分成了两部,一部就是王荣的潞州卫,另一部是以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带领的由其他两卫组成的勤王部队。

要论兵力,当然是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的兵力要多了不少,他们调集了足足两卫再加上巡抚衙门和总兵直属部队,共计有八千多人。而且巡抚耿如杞这次勤王完全是他自己决定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接到勤王旨意,听说京师的消息后为了立功和总兵张鸿功商量后决定主动勤王。

所以他们抵达京师的时间比王荣稍晚些,因为是主动勤王再加上现在黑云龙是名义上的主帅,节制各部,所以对方也没直接要求王荣和山西勤王军合兵。

既然如此,王荣就装着什么都不知道,乐得少些麻烦。可现在当黑云龙说山西勤王军已经断粮,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甚至派人来求粮的时候,王荣很是惊讶。

在他看来,明军再不济也不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吧,毕竟背靠着京师,京师中粮食又不缺,虽说朝廷下拨粮食始终不足,可怎么着熬一熬总是可以的。

黑云龙见王荣疑惑,当即就给他做了解释。目前勤王各部最艰难的就是山西军了,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勤王心切,出兵又太过仓促,根本就没做好准备,军中也没携带什么粮食,就连干粮都没带足。

原本以为到了京师就有补充,可到了京师朝廷对他们根本不管不顾,因为京师外围讨要粮食的部队实在是太多了,抠门的崇祯皇帝和朝中那些大臣们在这件事还要克扣,上下抠抠搜搜,再加上还有人中饱私囊借机敲诈勤王军,自以为军中自然有存粮,等一等也没什么,这些丘八饿上一顿反正死不了,所以当山西军抵达京师后并没有马上给与粮食,后期拨下的粮食也是少的可怜,根本不够吃的。

最近三日里,山西军非但缺少粮食,还不断被调换驻地,三天里居然换了三个驻地,让山西军上下苦不堪言。如今军中隐隐有些不稳,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张鸿功哪里还坐得住?只能派人找黑云龙求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94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