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八十四章 质子、流寇

书名:苟在明末当宗室 作者:夜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1

朱慎锥回到归化城后不久,所俘虏的各部首领和将领的赎身财物包括他们派来的质子很快就送到了。

收到东西后,朱慎锥遵守承诺放归了这些人,对于朱慎锥的大度,这些俘虏自然是感激不尽的,甚至还有人当着朱慎锥的面信誓旦旦保证以后他的部落绝对不会再和腾格尔部为敌,更不会带兵踏入土默特一步,希望双方能够和平共处。

对于这种态度,朱慎锥看起来很是欣慰,不过他的内心中能信多少却不知道了。

在朱慎锥看来,这些人的承诺根本就没多少真实性,也许此刻他们说的是心里话,可等他们回到部落后就难说了。倒不是想报仇,而是察哈尔包括科尔沁各部自己本就身不由己,在建奴的强大军事力量威胁之下,一旦皇太极再一次发兵土默特,要求各部随军出征的话,根本无法拒绝。

不过在这件事后,这些部落就算跟着皇太极再出征土默特,是否还会和以前那样尽心尽力就不得而知了。腾格尔部的强大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以蒙古人生存的智慧而言,必然会留上那么一手,而且一旦战局朝着不利方向转变,他们也肯定也会以保存自身为首要,绝对不会真正拼命。

这点对朱慎锥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是他放归这些人的主要目的。

一方面不拿下察哈尔,让察哈尔各部成为土默特和建奴之间的屏障,另一方面也是给对方一个狠狠教训,让对方明白八旗并非不可战胜的道理。

此外,关键还在于这些俘虏送来的质子。

这些质子虽说都是台吉、首领的儿子,而且他们大多数都子女众多,挑选出一二个不那么得宠的送来当质子是件很容易的事。可质子的身份毕竟不一般,从蒙古人的继承角度来看,这些质子都是有继承权的,而他们的到来就能给未来带去不确定的因素。

除去成为质子对父母的仇恨,包括导致有这样结果的罪魁祸首建奴的怨恨,他们的心态肯定会有所改变。在这些之外,朱慎锥打算用善待这些人再加潜移默化的方法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对腾格尔部产生好感,同时也加深对建奴和本部的仇恨。

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过去,等到时机到来,朱慎锥就能顺势推动一把,不仅把他们送回其部落,还能有机会让他们有争夺统治部落的可能。

这种做法在蒙古人中不常见,可在汉人数千年的历史中却比比皆是。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国相互交战,战败之国派出质子给战胜国的情况很是通常,而当质子的母国内部一旦发生巨变,比如之前老诸侯病重或死,继承者争夺其位的时候,往往就会把手上的质子放归,还会暗中推动全力支持他们去争夺诸侯之位。

这样的做法好处多多,如果能就此夺得大位,那么之后对方必然对放归自己的诸侯国心存感激,并且由于长期在身为质子的诸侯国生活多年,先天就有和对方亲近的思想和态度,有利于未来双方关系甚至结成同盟。

哪怕夺位失败也没关系,也可以靠着质子扰乱对方的国内政治,让其内部陷入混乱,等尘埃落定后,对方国内必然因为内耗而国力有所损失,就直接削弱了整体国力,能够让己方在国力方面占据一定时期的上风。

朱慎锥现在的做法也是一样,自蒙古分崩离析之后,尤其是林丹汗死后,草原已没了名义上的共主。这个状况倒和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些类似。一个部落等于历史上的一個诸侯国,拥有独立性和一定的军事力量,利用这种手段为未来谋划,怎么算都不是件吃亏的事。

哪怕十个质子中只成功一半,这也足够了,用这种手段来给建奴在草原上的统治埋下钉子,拉拢察哈尔甚至科尔沁各大小部落,怎么说都是件值得投入的好买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月后朱慎锥已经准备返回大明了。

在离开之前他安排好了一切,并把事务托付给了塔娜和王海等人,等做好些布置,朱慎锥就带着几十人悄悄踏上了返回大明的路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见到徐静秋和他的孩子们了。

就在朱慎锥返回大明的路途中,号称闯王的高迎祥正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就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自从曹文诏在山西围剿义军后,王嘉胤等部被曹文诏打败,无奈从山西中西部一路朝陕西方向退却,高迎祥作为三十六营的大首领之一,也没能挡住战斗力极强的曹文诏部,和高迎祥一南一北往后撤退避其锋芒。

曹文诏领兵继续进攻,在洪承畴等部的配合之下继续围剿各路义军,尤其是对王嘉胤更是穷追猛打。在山西靠近陕西的区域,曹文诏利用奸细干掉了王嘉胤,又趁着王嘉胤之死直接击破对方大营,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王嘉胤是各路义军名义上的首领,在义军中的地位极高,更是所有义军的精神支柱。

王嘉胤一死,崇祯皇帝高兴的手舞足蹈,而各路义军却如丧考妣,尤其是一直配合王嘉胤作战的高迎祥更是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但容不得他多考虑,因为在干掉王嘉胤之后,曹文诏下一个目标就是他高迎祥了,如果继续还留在当地,很可能会落得王嘉胤同样下场。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原本就打算逃回陕西的高迎祥立即就做了决定,带着义军直接离开山西渡河进入了陕西地界。

可陕西也不好混,虽然陕西是他们起事的老地盘,但大明朝廷早就有所准备,为了围追堵截高迎祥等部,不仅后面有曹文诏领兵追杀,前面还有洪承畴在阻拦。

此外,朝廷还派出了原辽东将领的左良玉、贺人龙等部至西北配合围剿义军,另外在四川的秦良玉也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命令,她的白杆军由四川向北,遏制住义军南下的通道,配合官兵作战。

官兵八面张网四处围剿,令各路义军苦不堪言。高迎祥见情况不对连忙带着义军快速转移,从陕西一路朝东南而下,趁官军还没来得及合围的间隙跳出了包围圈,然后一头扎进了湖广。

到了湖广后,高迎祥原本意图继续南下,甩掉后面的追兵。可湖广方面的官兵反应很快,见南下有难度,高迎祥直接一个转身就从湖广进了四川,这时候秦良玉正在北边呢,被高迎祥钻了个空子,高迎祥领兵西进朝着重庆而去,在夔州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此战大胜。

战后,高迎祥正打算继续进军,一口气拿下重庆,这时候秦良玉已带兵赶回,直接扼住了高迎祥的去路。

虽然高迎祥兵强马壮,人数是秦良玉的十多倍,可问题在于他的部队大多都是裹挟的乱民,真正能打的老营并不多,其装备和战斗力也不强。

反观秦良玉那边,这位女将军带的可是大名鼎鼎的白杆军,这白杆军可是当年能和戚家军并称绝对精锐的强军,当年浑河一战除浙军(戚家军)外,另一支主力就是白杆军,可惜两军向来有着矛盾,相互看不上眼,在开战后并没有配合作战,最终逐一被努尔哈赤以大代价击败,从而全军覆没。

浙军全军覆没后,天启皇帝意图重建此军却没能成功,从而就此消亡。而白杆军却不一样,虽然浑河一战那支白杆军没了,可在四川秦良玉和她的儿子、孙子尤在,为了给战死的白杆军包括她的亲人报仇,秦良玉接过了她丈夫的官职,重建了白杆军,从此白杆军不仅再一次出现,而且其规模比原来更大,人数更多也更强。

高迎祥连曹文诏都打不过,怎么可能是白杆军的对手?正当他打算继续进攻重庆的时候,被赶来的秦良玉迎头痛击,这一仗打得高迎祥胆战心惊,损失惨重。

战后,高迎祥怕秦良玉的白杆军继续进攻,又担心其他各部官兵围过来切断其后路,高迎祥果断就放弃了继续往重庆的想法,直接又一个转身跑了。

这一回他从四川至湖广的边境而走,悄悄又回到了陕西,到了陕西后表面上大张旗鼓意图西进,可实际上高迎祥领兵先向北走,接着又往东,直接进入了河南。

到了河南,后面的官军已被高迎祥之前的假动作吸引,根本没顾得上他的主力所在,从而判断有误,这让高迎祥彻底松了口气,他进入河南没多久,这时候恰好王自用在河南病死,高迎祥顺势收编了他的部队,实力瞬间大增,领兵朝东北方向而走。

邵原镇,这个地方位于河南中北部,再往北百里就是山西了,而往南三日路程就是洛阳。

高迎祥的部队眼下就在这,入河南后就径直往东北而行,他没有去打洛阳这样的大城,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大城往往官兵防范严密,而且当地驻军不少,要拿下来相当吃力,而且他也没有准备在河南搞什么根据地之类的想法。

要说他的部队虽然是义军,可实际上就是一群流寇。所谓的流寇关键在于流这个字,自义军起兵以来,从陕西到山西,再从山西回陕西,再由陕西到湖广,然后由湖广到四川再转战河南,来来回回流来流去,根本就没自己的地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1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