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铁姑娘

作者:寸石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六十七章 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书名:铁姑娘 作者:寸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59

于月秋和夏福征很快就登记结婚了,一个是终于找到了这一生当中最爱的人,一个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找到了梦中情人。他们两个人,现在是天随人愿,人随心愿。

到了秋收以后,于月秋通过于家寨村两委的研究通过。她在白砂河东面的山岭上,包了一片荒地,然后,便破土动工开始修建养猪场。

于月秋在建养猪场之前,她把自己为什么想办养猪场的想法,一五一十地给自己的丈夫夏福征说了一遍。她对丈夫说:“我现在,把我想办养猪场的真实目的,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更希望能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我说的这个事情,我相信你也想到过。因为你也当了多年的大队干部,你也亲身经历过那些让人难忘的过去,和现在看到的真实存在的现象。”

夏福征看着妻子于月秋,他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她那认真严肃的表情。就知道,她又有一个关系着她后半生的大事情。她要去实现,要去完成。他也很认真地对于月秋说道:“我们现在是两口子,是一家人。不论你要干什么事,有什么样的重大决定。我都会支持你,并且无条件的帮助你。我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定是正确的。”

于月秋听了夏福征的话,有些感动地说:“我们在以前,开荒造地,修建水库,开挖渠道。这些,一个一个的大大小小的工程,都是用人工干出来的。这些人,就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时候,这些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冒着严寒,饿着肚子。不怕流血流汗,干着超强度的体力活。即使是条件这么艰苦,他们也没有一句怨言。心里都在想着,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的没什么,为的是多打粮食,多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也让子孙后代们有地种,以后能过上好日子。他们都过上好日子了,我们老了也能跟着他们享福了,退一步说,国家也不会忘了我们这些人。可是,他们这些开荒造地,修水库挖渠道的功臣们。现在是真的老了,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把青春贡献了出去。他们拼搏了这那么多年,流了这那么多年的血汗,却没有给自己攒下养老的钱。因为年轻的时候,身体的透支都留下了病根。现在,那一个不都是腰疼、腿疼,胳膊疼……虽然,他们现在都有一身的病痛,可是,又有谁来拿钱给这些功臣们治病呢?他们老了没有本事打工挣钱了,只能在地里拖着病痛的身体耕种。到头来收了粮食,还要交公粮,交集资提留款。那一亩地里的粮食就是都全部卖掉,又能卖几个钱啊?所以,我看着这些老年人在地里干活的样子,看着他们没有钱交集资提留款,那无助的,可怜的表情。看着他们忍着病痛,没有钱治病拿药的痛苦和无奈。我的心里就像是刀割一样难受,怎么样才能帮帮这些老年人啊?”

于月秋说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地流下了眼泪。夏福征听着于月秋的话,那些老年人的过去和现在,也是一幕一幕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突然感觉到自己老婆的心地是那么的善良和伟大,相比之下,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他感慨地说道:“你真是了不起,我这些年就想着挣钱了。通过你的这一席话,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义。挣的钱再多,放在那里没有发挥它的价值,也就是一堆废纸,也等于和没有一样。”

于月秋感激地看了一眼夏福征,接着说:“你说的对,把挣来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这种财富积累也就越多。我们会为拥有这些财富,感到骄傲和满足。所以,我想把我的养猪场里挣得钱,拿出来去帮助这些老年人。就是替他们把每年的公粮和集资提留款交上,这也是给他们帮了大忙。慢慢地以后要是挣得钱多了,再每个月给他们发一部分生活费。让这些老年人,也像城里的那些退休人员一样拿上退休金,不用再拖着病痛的身体下地干活了。”

夏福征听到这里,双手握着于月秋的手,对她说道:“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吧,我会全心全意地去支持和帮助你的。”

于月秋深情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说道:“谢谢你了,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于月秋又回到了于家寨村,住在家里,天天去东岭建猪圈的地方,看着石匠们干活。一直到了年底,养猪场才算是全部完成。她和夏福征一起过完年以后,便开始往于家寨的这个养猪场里添加设备。很快就到了春天,于月秋把养猪场里里外外地,彻底消了一遍毒。这才从总养猪场里,把母猪和小猪秧子运到于家寨的新养猪场里来。从现在开始,于月秋的养猪场算是成功地办起来了。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于月秋的养猪场,因为她提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在夏福征的养猪场里打工的那半年,不但学会了养猪的技术,还学会了养猪场里的管理经验。又加上有现在的丈夫夏福征的全力支持,这三年来,她的养猪场干得顺顺利利,风生水起。养猪场里挣了钱以后,于月秋也兑现自己的诺言。首先是把于家寨村里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以后的公粮和集资提留款,都有她来为他们交。

于月秋替老年人,交公粮和集资提留款的事一经传出。马上就惊动了乡里和县里的领导们,他们对由于月秋的这个发展乡村经济的典型事例,和照顾这么多老年人的先进事迹,想给予上报和宣传表扬。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都被于月秋婉言谢绝了。不管是哪里来的记者和领导,于月秋是一概不接待。

又过了两年,于月秋的养猪场是越来越红火。这个时候,她又兑现了她的第二个诺言。对于家寨村里的,每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发二百块钱。虽然是钱不多,也能给这些老年人帮很大的忙。最起码的小病小灾的,这些老年人们有钱看病拿药了。

后来,于月秋发现,虽然给这些老年人替交了公粮和集资提留款,还给他们每个月发二百块钱。但是,他们还是经常拖着笨拙的身体,艰难地去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她把这个事情对夏福征说的时候,他突然对于月秋说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他说:“村里的这些老年人,世世代代都是指望着种地吃饭。他们要是看着自己家里的地荒了,地里面长满了草,一定觉得很丢人。他们只要是能动,就一定会去地里干活。只有把他们手里的地承包过来,没有地种了,这些老年人才有可能闲下来。”

于月秋说:“承包他们的地,应该是不成问题。问题是咱们把这么多的土地承包过来以后,咱们又怎么管理这些地呢?于家寨村里的地,可都是高产粮食的良田。要是荒在那里,实在是可惜啊。”

夏福征这才说出来了他真实的想法,他对于月秋说:“于家寨村里的这片湖地,年年就种这些庄稼,不种经济作物实在是太可惜了。这片地,我到地里看过多次了,不但土地肥沃,土质还很松散。这里是种大棚蔬菜的最佳之地。我去过寿光,参观过他们种蔬菜的大棚。他们那里的条件,可比这里差远了。守着这么一块宝地不会用,是不是浪费啊?”

于月秋听到这里,像是如梦初醒一样,她说道:“要是能把他们这些老年人的地集中在一起,少说也有五六十亩。要是能把这五六十亩的地,建成大棚,种上蔬菜,不说一年收入是多少了,还能养活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是你有眼光,这还真是一个好项目。”

夏福征又说道:“咱们有两个养猪场里的猪粪,把这些猪粪利用起来。那么,咱们种的蔬菜就是无公害的蔬菜。”

于月秋听到这里,高兴地说道:“咱们说干就干,我明天就去村里,找李勇和李辉商量这个事情。”

村书记李勇和村主任李辉,他们听了于月秋,想把村里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土地,承包过来建大棚种蔬菜的事以后。他们不但很同意,并且还非常赞成。李勇说:“这件事,你就䞍好吧。这不光是你们给村里的老人办了一件好事,也更是为咱们村里的经济发展带了一个好头,给老百姓创造了福利。咱们村两委,马上去和这些老年人协商调换土地,把他们的土地都集中在一块,建起大棚来也好管理。”

李辉说:“我想多问一句,你们打算一亩地给多少承办费?这样,我们开展起工作来也好方便。”

于月秋说:“国家占地,大多都是每年一亩地给补偿一千二百元。咱们既然是给这些老年人创造一些福利,我打算给他们一年一亩地两千元的承包费。这个钱的发放,每年就有村委里来给他们发放。另外,我再向村里,每年交一部分管理费。这个管理费具体交多少,一是看咱们的合作情况,二是看大棚蔬菜的效益。”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李勇和李辉怎么会不明白。这调换土地的事,很快就让他们村两委里给办利索了。

到了秋后地里收完玉米,于月秋通过工程招标的形式,把这五十个钢结构大棚,承包给了寿光县的一个建筑公司。这家建筑公司,是专业建蔬菜大棚的队伍。于月秋和夏福征,本来打算是把大棚建起来以后,就在于家寨村里找一部分人来当工人,给他们种蔬菜。可是,大棚刚刚建起来,李勇和李辉就来到养猪场里找到了于月秋和夏福征。李勇对他们两口子说:“我们两个人,是受村里一些青年的委托,来和你们商量商量,他们想承包你们的大棚。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

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于月秋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她看了一眼夏福征,他也是笑了笑。于月秋心里很明白,夏福征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她便很客气地对李勇好李辉说道:“这样吧,我们没有想到,会有人来承包这些大棚。我们两个人先商议一下,再答复你们,你们看行吗?”

李勇和李辉听了于月秋的话,马上站起来,对他们说道:“这是应该的,这样,我们就先回去了。等到你们商量好了,我们再来。”

后来,经过他们双方协商,于月秋他们两口子,只是收了一个成本价。一个大棚,按一年一万块钱的承包费,全部承包给了于家寨村里的村民了。几年以后,于家寨村里因为有莲藕的这个老招牌,他们这里马上形成一个瓜果蔬菜种植基地。村前面的那片一千余亩的湖地里,已经全部建成了蔬菜大棚。于月秋看着于家寨村,大规模的瓜果蔬菜都发展起来了。她为了瓜果蔬菜的好销售,便成立了一个“于家庄村瓜果蔬菜合作社”。她以合作社的名义,做了大量的广告和宣传,他们优质的瓜果蔬菜,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购。从这以后,于家寨村里的瓜果蔬菜,种植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龙。然后,被装上大车,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国内的各个大城市。

已全部完结

2024年10月2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1023s